2011中国传媒投资年会精英沙龙

 
 

由中国传媒思想库史坦国际STANCHINA主办、搜狐网联合主办的2011中国传媒投资年会暨颁奖盛典在北京成功举办。以下是史坦国际总裁苏纲宪在传媒精英沙龙环节中与各位传媒精英展开的精彩讨论。
 
 
苏纲宪:谢谢大家光临,今天我们主持人他们是两个外国人,交流上已经非常好了,我和朱先生已经合作很久,婵娟也是优秀的主持人。今天我们这个沙龙,我想主要还是围绕着我们这个主题就是文化大国的产业创新和精神选择。我们这个文化古国,我们这次探讨就是传媒作为一种产业,在当下经济方面贡献还有哪些机会,还有我们在现代社会一些伦理方面一些新技术带来技术革命带来伦理的变化。
    
    
吴华:我来自鼎辉投资,是投资集团专注于中国大陆,主要有四条业务线,做的相对来说比较大的企业并购重组,百丽、双汇等等。还有VC这块的领域,在中国业务线比较全,资产比较大做投资。
    
    
王军峰:我来自德同资本,是成长性投资基金,管理5亿美金和22亿人民币投资基金。包括文化传媒领域是我们比较关注的,在这个领域里面应该从2000年开始我们陆续在这方面有投资,期待投资项目有超过三个。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投资人有一个非常被动的地方,我们和行业内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希望今天有机会和在座诸位专家和业内资深人士进行探讨。看看如何我们的传媒和资本可以对接,为中国打造一个文化的强国,谢谢诸位。
    
    
黄天波:我来自美国ITV国际,ITV中文名字就是铃珑世界科技有限公司,我们是中国三网融合的领先企业,UT斯达康在海外投资的第一家企业,我本人也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探讨,苏总是我多年朋友,我每次回北京出差,总是赶上史坦国际的盛会。我们业务模式两大块,一个是B2B,一个是B2CB2B我们利用我们母公司在海内外庞大网络和各国主流运营商,做IPTV业务。和泰国新政府旗下的泰国电信我们达成重大合作协议,我们很多平台的技术产品也都通过我们这些网络在整个泰国迅速铺开。
     B2C
就是我们会直接进入老百姓家庭,通过IPTV方式进去,北美是我们重要的市场,北美卫星电视、有线电视,传统模式根本无法提供资源来做小众群体。比如说华人、越南人等等。我们把各行各业资源整合到行业当中来,我们努力现在把中国以及两岸三地优秀电视节目带到华人家庭,北美有400万华人,他们对电视有付费预期。看电视收钱,大家有这个习惯,市场潜力以及文化上的意义非常重大,我非常希望有机会跟大家探讨这方面合作。
 
区詠卿:我是来自国家地理频道亚洲区副总裁中国区副总经理,我们国家地理频道今年已经是123年历史,我们国家地理频道在中国已经12年,我们一直在中国提供不同,有标清、高清,超过10多万个小时,希望在中国有不同的纪录片,再跟中国媒体有很多培养在中国区不同的制作人,然后再跟大家去熟悉,谢谢。
    
    
何刚:大家好,我叫何刚,来自财经杂志,我主要和其他同事一起负责内容的制作。跟苏总是很多年老的同事,每一次史坦年会我都很高兴参与启动,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作为杂志的从业者,我们非常关注也一直在分析和观察,传统的媒体在新的媒体大军压力之下,有没有更好的发展和多元深度的融合。
    
我们是在胡舒立离开之后加入,不到两年时间,过去两年时间来看,以财经杂志为例,我们看到是发行数字缓慢的增长,广告数字大幅增长,广告构成有意思一些变化,我们可以做进一步分享。至少我目前个人的看法未来在杂志领域如果有比较好的内容和经营的模式,有比较好的目标锁定,核心资源培育,在中国比较有品质的细分行业杂志应该还有三到五年可持续。他跟美国不同,他有更长纸媒和新媒体共存,相互补充的趋势。三到五年之后趋势新媒体是必然的,实现跨媒体融合,目前这个趋势,商业模式不是很清楚,我们在跟随和尝试,没有下定决心向那个方向转移。
    
今天看到很多伙伴,投资界和传媒界,一会可以一起交流和分享,有一些碰撞甚至一些争论,谢谢。
    
    
李岚:我是李岚,目前任职于国家新闻出版署数字研究所所长,也是中国唯一一部政府背景广电蓝皮书副主编和编辑部主任。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是我们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政策参考机构,同时我们做很多大量调研报告和研究,同时也跟各地广电机构系统内外广电传媒人士共同研究、协作,为我国的广电产业、广电行业的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一些参考。
    
跟史坦国际目前在传媒投资领域是一个品牌,跟苏总也是十多年一个老朋友,各种形式的活动比较多。我只要有时间也参加他的活动,它的活动不仅是这些论坛,还有别的很多产品和项目,只要有时间我也愿意参与。两方面,一方面当然是友情赞助,另外一方面更重要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无论从广电内外还有行业的发展来说,在这个领域、在这个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广电前瞻性问题的探讨以及对现实的一个审视。同时我觉得他很有文化底蕴,从整个广电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未来前瞻性导向各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发言、自由言论这么一个沙龙,畅所欲言。我感觉到今天非常有幸能和大家共同享受这个美好时光,谢谢大家。
    
    
王甫:我是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官,保存中央电视台开播之后全部的音像资料,有100万小时,我希望大家有什么资料方面需求可以和我联系,我更希望我们100万小时资源,不仅作为资料,可以作为资源和资产甚至一种资本和大家进行广泛合作,谢谢各位。
    
    
苏纲宪:我们开会开了13年了,我们这个论坛影响还是大家的互动,大家的参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使我们这个论坛更加丰富。先问一下投资机构朋友,跟鼎辉和德同我们有一个中国传媒研究工作做了几年了,史坦国际成立十年了,我们谈了传媒资本问题,原来有一个诉求和想法,想通过传媒这种特殊群体从传媒领导和哲学社会工作者探讨社会焦点问题。
 
苏纲宪:我们设计一些议题就是传媒和社会发展,传媒和两岸关系的影响。我们一直这样认为,媒体是政府的延伸,通过传媒影响一直是这样的口号。到2000年我们发现传媒自身还有很多问题,所以想通过解决传媒自身的问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一个比较健康强壮的媒体。这样才可以担当起影响社会传播舆论的功能,所以01年我们转到了传媒资本这样的概念上。又去跟何刚,当时他是国际部,我们院里四个人,改制改版人民日报国际经营报,改版非常成功。当时朱熔基总理还表扬我们,我们有一些切身的体会,从国有媒体到媒体体制的多元,我们见证了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轨迹,体会非常深刻,到现在的百花齐放。媒体有一种百花齐放的情况,基于我们高层和全国在全社会的一种共识,我们认为现在正值媒体改革,其实是中国政企改革的重要性。我们在社会改良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工作,我们当时的口号是通过传媒影响社会,现在我们从传统思想逐渐定位独立的思想部,致力于中国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或者是社会改良这样一个目标。我们讲自己是非常中资平庸的人,媒体的影响力非常大,再加上资本的力量,我们社会各界的领域其实没有什么做不到的。我们非常感谢大家能够认可这个平台,我们也想继续作出自己一些切实工作。
    
我们大家很关注新技术它的一些趋势,上次德同朋友去看一些项目,我们也很震撼,他在媒体记者方面的一些认识和研究。我们从很多研究比起投资机构来说还很不具体。我们想听一下像德同,他们在媒体技术、媒体产业,它的未来它的技术方面一些趋势和现在关注一些媒体项目,请两位投资人谈一谈。
    
    
王军峰:其实我们首先做好学生,我们每次都是学生的角度,只是站在资本角度看传媒行业跟他们有所区分。讲一下自己的看法,我个人理解从传媒来讲应该大体上分成两大块,一个是本身内容制作,第二是传播。首先在技术角度、资本角度投入最方便或者最容易成熟传播这一块。未来三五年传播有几大趋势值得投资者把握。第一就是瓶的两化,一个是家里电视,第二是计算机,第三是手机。这三个屏融合速度大大加快,首先最突出就是电视这个屏和计算机这个屏之间融合速度已经超出我们的现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常逛电视商场,TCL出了互联网电视,但是也可以上网。我们注意到了这种趋势变化,当然背后有三网融合大背景下,同时也是技术本身的进步。互联网电视出现就会造成很多互联网普及的深度和广度。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知道在过去十年互联网在中国诞生一大批优秀企业,比如百度、盛大,电子商务的京东、当当等等。这几年只要国家政策不发生大的摇摆性情况下,这种趋势不会改变。我们过去看计算机是趴着看,看电视是仰着看,这个舒适度有很大区别。传统控制电视领域出现更多竞手,现在的电信、互联网的玩家会进入这个领域,也给广电开了新口子,广电可以进入互联网领域。广电过去在市场运营方面没有电信积累这么多人脉,但它有它的优势。
    
第二大趋势就是手机和计算机的趋势,随着苹果推出iPad之后,这也会有很大影响,从传播渠道来讲未来三五年是一个格局整合的机会。现在做的最好公司,不见得未来做的好,好消息会有很多好公司出来。
    
第二是我个人观点,我过去两三年关注传媒的话,除了关注传播渠道,还有内容制作,内容是整个是媒体的灵魂。内容制作这块受到国家政策一些要求,目前很多领域,像出版还没有对非公有资本进行开放。我很难理解,李所长所说在过去两三年我们看到出版集团已经上市,不知道去买上市,比如安徽出版他们这些股票的人是不是都有国有机构,我也买了他们的股票。上市之后不在乎有没有国有资本参入,上市前国有资本介入还采取一些让我觉得不太好理解的措施,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制作这块这两年发展最快是影视制作这块,也是所有资本这两年最热衷的领域。现在不炒房子而是炒电影。实际是一个数字,去年全国电视剧产量在1.5万起,今年上半年数量已经到了1.5万起,实际上所有卫视黄金档的时间播出在4000集,一年有超过2/3电视剧无法再黄金档播出,或者是它的投入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这个领域出现资本过剩的现象,一方面看到优质内容资源非常稀缺。另外是大量相对来说次的内容资源进去,这个怎么看待,是影视制作公司很头疼的问题。
    
第二这种制作公司从投资角度来讲有很大特点,相对传播来讲它的业绩波动性很大,今年上了很好电视剧,今年业绩大幅度上升。明年导演能不能带来好的电视剧,这个还是未知。还有怎么去判断这种制作公司未来发展,我们始终坚定认为最终能够决定媒体最后生命力还是在于内容的制作。
    
我最后用一个例子结束我的观点,像我们看电子商务来讲,我们最后认为电子商务公司最后真正成为王者,不一定是现在的京东或当当,而是传统比如美的、TCL他们才有最后的力量,最后成为电子商务最后的王者,他们的反应慢一些。传媒领域最后成为王者未必是今天的新媒体,还是掌握内容的人,他们加上资本很快赶上,并将成为这个领域最后的胜利者。
    
    
吴华:我03年入行包括从报纸、公众,你可以看中国凡是民营资本参与到最后上市这些企业的脉络,最早我接触像分众这样完全没有内容,是传播的渠道,通篇都是广告。他需要培育时间比较长,它的增长不能满足资本对他的要求。小作坊生产你拍一个电视剧,赚了少赚,赔了全赔。
    
看媒体尝试投资跟内容有关系的媒体,这些东西由于种种原因市场准入原因,对民营资本相对来说比较回避。我们最后突破口成了完全没有内容的分众传媒,完全是一个广告介质,干的渠道,完全没有内容。
    
现在欣喜的看到,随着华谊兄弟上市、光线上市慢慢开始有一部分内容相关,而且有民营资本参与这类传媒企业开始走向资本市场。这和意识形态有关,像出版,出版有一个特例,就是天众文化,是纯民运营的出版企业上市。不能说出版企业,它没有出版权,是民营内容提供和发行机构上市。这其实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一些变化。包括我们现在合作的磨铁图书,它是做大众类图书。对未来它的发展还是充满信心,但是它不可能像一些传统的互联网企业那样,相对来说它比较传统。
    
媒体的行业永远伴随着一个特别大的主题,就是介质的革命,从出版来说都是现在从纸质、互联网往数字转,这是巨大变革,不是一种改进,而是一种变革。传统行业内容提供,包括整个发行、内容传播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里面会跑出来很多优秀公司。我和王总观点一样,谁掌握内容,谁是一个赢家,这也是我们现在最关注方向还是比较扎实的内容提供商,我们要做长远的布局。因为未来发展,可能他们在一瞬间就能完成,因为介质来对来说,掌握介质的人非常重要。王总提到电子商务,美国电子商务排前十名,除了第一名以外,第二名到第十名全是传统的行业的领头羊。你从京东就可以看出来,最后它网上是一个介质变革,生意本质是提供产品和服务,回到传统。
    
我们觉得传媒最后发展还是回归内容,介质我们不会一直投资,但是内容的投资是重要的战略方向。
    
    
苏纲宪:刚才两位他们投的项目都是标杆,他们提出一个问题我们都讨论过,内容为王、渠道为王这样一个话题。我们还想听听来自于内容方面的媒体,想听听国家地理区女士您的意见。您认为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