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时代的文化
 
 

史坦国际STANCHINA

 
 

儒家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己所欲的东西,是不是就可以施于人呢第二个问题是全球化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我碰到很多次,比如2000年我在美国,跟很多美国朋友交流,他们对中国非常友好,也都说到了这个问题。

http://image.xinmin.cn/2010/06/18/20100618080652144570.jpg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

  主持人:接下来再回到东方视角。可能细心的听众也听出来了,我们今天的演讲顺序不仅是视角的转换,其实还遵循着内在的时间脉络,由古及今。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关照现实,接下来我们要和陈思和先生一起走进对于当代文化的思考。

  对于陈思和教授,我想我们在座的很多有中文系背景的朋友都不陌生,或听过他的课,或读过他的书。我知道在复旦上课的时候陈教授从来都不点名,不签到,但是堂堂课爆满。他和文学很有缘分,15岁的时候就写过长篇小说,但是后来没有当作家,而是选择了一条相对来说更为寂寞的文学理论研究和教学之路。他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领军人物,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个人色彩和影响力的命题,今天他将和我们一起思考“无名”时代的文化,欢迎他!(全场鼓掌)

  如果用强势文化的多样性来取代弱势文化存在的多元性,这样的世界是不公正的

  尹社长、葛兆光先生,感谢你们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让我有幸和罗多弼先生、艾尔曼先生、张隆溪先生在一起讨论多元世界的文化立场。其实跟在两位汉语那么好的外国朋友后面说话,我发现我的普通话已经不标准了。(全场笑)

  “无名”时代本来是对中国当代文化的一个概括,但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世界文化,我想把这个概念往外稍微延伸一点,于是我就想先讲一点外面的事情。

  前天我在复旦大学参加了一个学生辩论赛,复旦爱搞这样的活动。(全场大笑)是复旦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学生辩论,辩论题目跟这个主题差不多,大概是叫“全球化时代是否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正反方的题目都是抽签抽到的,因为是孩子嘛,他们讨论的例子基本上都是孩子喜欢的,所以一谈文化多元性就谈到了麦当劳。(全场笑)正方的同学就提出来,麦当劳在全球都普及了,但是在中国出现了咕老肉做的麦当劳食品。(全场笑)我说的对吧?因为我不吃麦当劳,不太了解。他说这就说明文化的交流促使文化多元化,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合作了,交流了,就产生了新的文化。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比如说好莱坞的电影出现了很多中国元素,出现了熊猫,出现了花木兰,那就说明好莱坞本身也出现了多元化的状态。那么反方呢,举的例子跟正方是一样的,也是这些例子。但反方就认为,因为麦当劳变成了咕老肉,所以文化就趋同了,中国的咕老肉和西方的麦当劳都不纯粹了,就变成了一种新的品种,这种品种将来由于越来越趋同化而会取代多元化。

  我不想讨论他们各自的文化观念对不对,我只是想说,这里其实有几个概念的问题。首先一个概念是,我们今天是全球化的时代,然后我们说这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这个多元化一定是有很多文化的交融,有很多文化的交流,但这样的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文化碰撞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文化是有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分的,没有两种文化是完全对等地在一起进行交流的。强势文化在这种交流过程当中一定会越来越强大,而弱势文化如果处理不好,它可能会在交流中越来越弱,这是一个现象。同时,我们发现当强势文化吸取了弱势文化的某些因素后,它就变得多样化了,更丰富了,这是不是多元世界应该出现的结果呢,我的感觉这是多样性,而不是多元化。

  什么叫多元化,“元”是一个原始、原初的概念。夫妻第一次结婚叫“原配”,最基本的单位叫“元素”。我们可以把“元”理解为源泉、源头,那么我们所谓的“多元”,它一定是有多种源头,来自于多种生活方式,有着多种文化源头的文化现象并置在一起,才是多元化。如果是某一种文化,它吸取了别人的文化进而变得丰富,那么这种丰富就是多样化。

  那天我也跟同学们交流了这个问题,我说麦当劳我没有吃过,但是电影我是看的,比如说好莱坞电影里,也会出现熊猫、花木兰等中国元素,也许过段时间还会出现关公、诸葛亮啊,但是当这样的花木兰出现的时候,她还是不是我们中国的花木兰呢?当美国的大片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风行的时候,我们中国自己的国产电影的状况如何呢?有报道说今年中国的国产电影已经达到了美国生产的电影的总数,但是我却连一部都没记起来,为什么?因为很多电影胶片都堆在仓库里。可我一讲美国大片《阿凡达》,大多数人都看过,没看过的也想看。这就是强势文化跟弱势文化之间一个非常不一样的地方。如果用强势文化的多样性来取代弱势文化存在的多元性,那么这样的世界就是不公正的。所以当我们提倡多样性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区分多样性和多元化这两个不一样的概念。

  儒家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己所欲的东西,是不是就可以施于人呢

  第二个问题是全球化的问题。我非常赞同刚才张隆溪先生说的,刚才他有一句话一下子就说到我的心里了。他说全球化其实跟多元文化是不一样的。

  我们今天在讨论全球化的时候,多半是觉得我们现在出境旅游非常方便,只要到旅游公司一报名,我们就可以到世界各地去了,埃及、美国、法国……都可以去。现在的全球化是让各个国家的交流更为亲密了,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我想这并不是全球化的确切概念。

  在我的印象当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好像还没有全球化的概念,全球化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由于冷战思维结束了,前苏联解体了,那个时候才出现了一个全球化的思维。也就是说,我们过去接受的是一种冷战思维。当时世界两大阵营二元对立,那个时候毛主席有一句话,“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由于东欧和前苏联的垮台,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全球化的概念。全球化是一个共通价值的概念,就是说当时大家看到世界上最强的、最成功的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化,而这种文化就变成了一种共通文化,在全世界都可以通行。

  但是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像刚才罗多弼先生说的,我们儒家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我在想,如果己所欲的东西,是不是就可以施于人呢?(全场笑)比如我自己很喜欢吃红烧肉,我就说各位,你们一定要吃红烧肉,可是有一个怕胖的人他不愿意吃,那么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说世界上有没有一种最好的、最完美的文化体系让全世界的人都接受?

  这样的问题我碰到很多次,比如2000年我在美国,跟很多美国朋友交流,他们对中国非常友好,也都说到了这个问题。他们说,我们美国孩子从小受到一种教育,说我们的制度、我们的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最先进的,所以我们应该去帮助别的贫穷国家的人,帮助他们富裕起来,帮助他们搞现代化。这当然是好意,非常好,但我突然想到,当然我没有说出来,我想到我们小时候也受过一种教育,(全场笑)当时的老师老也提醒我们全世界还有三分之二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全场笑)我们也需要去解放全人类,对不对?(全场大笑)

  所以我想,不同的文化可能文化立场、文化元素都不一样,可是它的表述是一样的,就是说大家都愿意把自己最好的东西贡献给别人,希望人家来接受。

  世博会是用陈列的方式,用展示的形式,用并存的模式,来让人们感受世界的多元性

  今天当我们看到世博会,有着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经济实力、不同宗教文化的国家展馆都在黄浦江畔陈列着时,有一种感觉就是,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当我碰到我的朋友,特别是有孩子的朋友时,我总是鼓励大家赶快去看世博会。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小孩从小从看电影吃麦当劳,知道的更多是美国,接下来是日本,再下来就是韩国,哈韩的。(全场笑)你问他什么叫乌干达,他可能不知道。所以我想如果让他们进入世博园,看到那么多国家同时在一个平台上这样展示,这是了不起的。

  我们在世博园里,在德国馆、法国馆、日本馆里,可以看到人类最先进的理想的设计,同样我们在非洲馆、在拉美馆、在很多区域的展馆里,我们可以看到非常丰富的地域文化,我觉得这就是世界。我们的世界里有着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平时可能会吵起来的,但是在世博园里大家安然无恙,和平相处。世博会不仅是一个经济活动,更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用陈列的方式,用展示的形式,用并存的模式,让人们感受世界的多元性。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世博会仅仅是个预演,希望这个预演将来能够实现

  我也曾经研究过比较文学,但我最不能忍受的是比较文学老是让大家互相比较,分出高下。当然,没有比较就没有比较文学。(全场笑)当一位同学在做伦敦和巴黎的比较研究时,一定会有导师问他,你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你比较出来是伦敦好,还是巴黎好?(全场笑)但我觉得没有这个道理啊,比较文学不是为了得出结论的。所以我曾经在学术上提出过一个口号,但这个口号几乎被所有比较文学系的人反对,我认为比较文学的方法不是比较而是展示,就像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篇》一样,不断地展示,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最完整地展示出来,这就叫多元化。我觉得比较文学就是提供一个丰富的眼光让大家看世界上的文化是不同的,而没有什么好坏之分。

  当我们在讨论今天世界上最时髦的话语的时候,这些话语可能都来自于强势国家或者强势文化,唯独多元化这个概念既不是来自于冷战时代,也不是来自于我们说的全球化的共通价值,而是来自于我们这个世界的本原,世界本来就是多元化的。我们可以想想,人类的历史其实我们是搞不清楚的,当我们看到埃及的金字塔,看到中国四川的三星堆文化,那么精彩,那么具有高技术的东西,其实全世界都有,可是我们谁也搞不清楚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当时有那么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是怎么回事。搞不清楚就说明其实我们人类是有很多种存在方式的,可能这些方式已经消失了,但是留下了一些痕迹,这就启发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也许不是最先进的,也许很先进的人类历史早就过去了。

  所以当我们确认多元这样一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走向世界的本原,是在探索世界的真正面目,这样一种通过展示、并存来互相影响、一起进步的一个时代,我把它归纳为“无名”的时代。为什么“无名”?因为难以名状,你不能够用一个什么样的主导、什么样的中心来概括这个世界。随着我们世界的进步,人类的进步,各种各样的文化都会合理地发展自身,当然这个发展不是一个机械的、停顿的发展,它一定会有竞争,会有强和弱,会有淘汰,但这一切必须在和平的、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来进行,这也是世界内部、文化内部的一种改变。我认为,这样的时代我们才能称它为一个“无名”的时代,我们不需要以谁为主。

  我想起费孝通先生说的四句话,我蛮喜欢的,他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美其美,各自赞美自己的文化;美人之美,同时我还要赞美别人的文化;美美与共,我们各种不同的文化相处在一起,共同来承担这个世界的建设,那么这样,天下大同。我们要和平要和谐,但是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保持自己的不同。我想,这个境界离我们今天还很遥远,世博会仅仅是一个预演,我希望这个预演将来能够实现,我们一起来努力。谢谢大家!(全场鼓掌)

  主持人:的确,包容文化以多种形态存在,才会让文化更丰富,更多元,更有生命力。谢谢陈教授。(全场鼓掌)

 来源:解放日报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