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卫平:中国新闻出版产业也要走出去

 
 

史坦国际STANCHINA

 
 

201011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出政发〔20101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首次明确界定了新闻出版产业涵盖的领域,并提出了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五大重点任务。为保障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六大主要措施和九项政策组织保障,包括细化了非公有资本参与新闻出版产业的方式和渠道,提出了打造双百亿企业的战略设想等。

16日,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办公楼,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针对《指导意见》为本报记者作出了解读。范卫平表示,《指导意见》是20094月总署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姊妹篇,是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实际行动,也是新闻出版产业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据总署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值预计突破万亿大关。目前,中国拥有19443种报纸,9549种期刊,580家图书出版单位。全国共有国有、民营、外资、合资发行企业12万余家。

正处在战略机遇期

21世纪》:《指导意见》前有WTO对中美出版物市场准入案作出的不利判决,身后是我国2009年新闻出版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大关的背景,如何看待其出台的现实需要?

范卫平:新闻出版产业作为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涉及领域广、产业链条长、投入少、产出大的朝阳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

然而,我国新闻出版产业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种阶段的突出表现为: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集中度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场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和地区封锁依然严重,传统业态向新型业态转型迟缓,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对外贸易逆差较大,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水平滞后等特点。

目前,新闻出版产业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等,为新闻出版产业提供了动力;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为新闻出版产业拓展了空间;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新闻出版产业创新业态,实现战略转型提供了条件;资本市场的完善,也为新闻出版产业融资提供了便利;等等。

从此意义上讲,2010年对于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

引导非公资本有序进入

21世纪》:在出版传媒领域,非公有制资本的利用一直是敏感话题,此次有序进入的提法,是如何考虑的?

范卫平: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资本逐渐介入出版行业的印刷和发行环节。近年来,作为由个体、私营经济投资组建的非公有文化机构开始与国有图书出版单位进行合作,作为内容提供商参与部分图书出版,并已经成为我国出版产业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但长期以来,非公有文化机构参与图书出版游离于出版管理体制之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图书出版市场的混乱,也影响了政府对出版行业的科学规划和管理。

我们认为,在充分发挥国有出版企业主导作用的同时,引导和规范非公有文化机构参与图书出版,有利于增强出版产业的整体实力,有利于推动国有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和创新,也能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引导,将非公有文化机构纳入到新闻出版的整体规划中来加以规范,支持其发展。

应逐步打破政策壁垒

21世纪》:《指导意见》提出3-5年内打造六七家双百亿企业,但在操作中也是有困难的,能否略微透露一下该双百计划的具体设想?

范卫平:对于大型出版传媒企业,我们一直鼓励他们能够实现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发展,但是,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出版资源行政化配置,使得出版单位只能在一个地区发展,出书的不能办报,办报的不能出书,人为划定的政策壁垒束缚了出版传媒企业手脚,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逐步打破这个障碍。

总署支持打造大型出版传媒企业,主要是对其在出版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总署能给的支持政策一定会给到位。我们积极鼓励出版传媒企业通过重组、联合、股份化等方式,按照优势互补、自愿结合的原则,整合优势出版资源,以资产为纽带组建新的集团公司,形成新的市场主体和战略投资主体,积极支持和鼓励大型国有出版传媒企业和企业集团兼并小型出版单位,在异地收购、重组,实现跨地区经营,积极支持大型出版传媒企业发挥资源优势和内容优势,逐步推进跨行业、跨媒体经营。

同时,我们也希望各出版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注重提高出版物质量,注重提高企业效益,而不是盲目扩大规模。

21世纪》:新闻出版产业带、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的思路,一直是总署实际操作中坚持的,就总署主管的相关行业,已经形成的和在规划的园区、群带有哪些?这种模式在现实中的效果如何?

范卫平:建设新闻出版产业带、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发挥其相应的资源聚集和带动作用,是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有力推动器。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优化产业布局,统筹协调区域发展,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和发展现状,重点突破,做强做大。鼓励东部地区产业率先发展,中部地区产业加快崛起,西部地区结合地方资源、特色,着力增强产业自我发展能力。

目前,总署正在重点推进北京、上海、广东、重庆等省市国家级数字出版、音乐原创等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积极发展西南、西北地区等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出版产业集群;大力推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特色印刷复制产业带的发展。

下一步,总署将进一步完善有关配套政策和管理措施,推进新闻出版产业带、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环境良好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21世纪》:《指导意见》特别提出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对此,总署在行业中已经有何举措?未来的指导方向如何?

范卫平:战略性新兴新闻出版产业是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是新闻出版产业中最具增长潜力的部分,是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后发赶超战略的关键所在。

我们将推动音像、电子出版企业向数字化转型,鼓励其创新手段,通过互联网开展出版业务,与有关厂商合作,延伸产品价值链,拓展市场空间。同时,我们还将积极发展数字出版、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网络游戏等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传输为主要特征的新业态。通过制度创新,为以互联网为平台,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对出版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提供便利。

对于新兴的数字出版,我们还将支持数字内容产业装备的制造技术研发,探索电子纸、阅读器等新闻出版新载体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力争通过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从创新机制、规范标准、提高管理入手,在十二五规划期内,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传输快捷的新闻出版传播体系。

中国新闻产业也要走出去

21世纪》:对于出版产业走出去的话题,《指导意见》在多处提到,目前,出版产业走出去工作进展情况,未来还有何进一步措施?

范卫平: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提高国家软实力,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重要的发展战略。

为此,在《指导意见》中,我们把推动新闻出版产业走出去作为一个单独的内容。具体措施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加大支持新闻出版产品对外贸易、版权输出、合作出版的力度;二是支持各种所有制的新闻出版企业到境外投资兴办实体;三是充分发挥国际合作网络和平台的作用;四是为新闻出版产业走出去提供服务。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丁磊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