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斌杰:推动新闻出版业大发展
 
 

史坦国际StanChina

 
 

 改革开放是伟大的时代标志,也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这个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新闻出版业在内的文化业也随之一起改革开放、一起发展变化。30年来,我国的新闻出版业在改革中前进

,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变化。看看今天生机勃勃的新闻出版业,我们格外自豪,备受鼓舞。

改革顺应历史潮流  发展符合社会规律

  如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一样,文化体制改革也是我国坚持改革开放总方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题中应有之意。任何一个社会,总体上都是由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构成。当今世界更是如此,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知识对于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的巨大作用,文化观念对于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直接影响,都是无处不在、与日俱增。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理念、名牌的文化产品、强势的文化市场,就很难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影响力,也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根基和灵魂。民族精神、民族传统、民族观念、民族特色以至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都是由文化来维系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意义。因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改革开放大局的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的迫切需要,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传播技术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我国的文化体制则远远落后于改革进程,出现了五个不相适应:一是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不相适应;三是与建设法治国家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环境不相适应;四是与高新技术在文化生产、传播、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的趋势不相适应;五是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和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新形势不相适应。无论是实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还是增强“软实力”,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都迫切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作为文化事业的主要部分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新闻出版业的改革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索,90年代初试办民营发行;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开放书报刊分销服务市场,为此也提出了新华书店转为企业的改革要求。但这些改革都是适应性的改革,并没有触动计划经济体制。所谓的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那是个非事非企的怪胎,其结果是人往事业靠(当干部)、钱按企业拿(多分配),越搞越糟,是单位没活力、事业难发展的根源。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公益性文化、经营性文化、文化产业等概念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以前一直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这才开始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的真正的文化体制改革。由于新闻出版业实体性单位较多,并且既具有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又具有产业属性,所以改革任务非常艰巨。新闻出版总署从2003年开始明确了今后改革的目标,即解放新闻出版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高新闻出版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影响力。按照中央的要求,从2003年开始在9个省市21家单位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经过3年时间,完全达到了中央所确定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实现发展目标,总署提出并实施了五大产业发展战略,即精品战略、集约化战略、科技兴业战略、人才战略和“走出去”战略,这五大战略推动了整个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改革成效显著  发展成果丰硕

  历时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新闻出版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体制、机制、管理方式、运行模式和思维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文化产品极大增多,更重要的是思想解放,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包容的心态来理解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不同信息的交换。总体上,改革给新闻出版业带来六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解放思想转变了工作思路。30年前,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还禁锢在“文革”所留下的旧框框里面。随着改革开放,首先是转变了观念、解放了思想,这在我国新闻出版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今年在应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等百年不遇的特大自然灾害时,我国新闻出版界用自己的行动为全国人民、为中国和世界架起信息的桥梁,赢得了民心,也赢得了世界的同情和支持,这就是30年解放思想的见证。解放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也是加强和改革新闻出版工作的重要经验。在今年上半年一系列重大新闻报道战役中,正是由于改变了过去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坚持快速反应、及时引导,公开透明、开放有序,善用新媒体、占领新阵地,统筹协调、整合资源,才掌握了话语权和主动权,提高了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是改革开放发展了文化生产力。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的出版社从105家发展到578家,增加4.5倍;报纸从186种,增加到1938种,增加9.4倍;期刊从930种,增加到9468种,增加9.2倍;图书产品从1.5万种增加到24.8万种,增加15.5倍;印数从35亿册(张)增加到62.93亿册(张),增加0.8倍。这些数字足以说明出版业3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大家共同目睹的。出版产品非常丰富,基本满足了多层次、多样化人民群众的需求。

  新技术在出版业中的利用,初期主要表现在生产手段和管理手段上,新技术触及内容,即出版的数字化,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尤其是2005年以来,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数字出版产业链日趋完善,数字出版理念正在形成,数字出版形态更加丰富。2002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规模15.9亿元,到2006年底已经达到了200亿元,5年间产值增长超过了10倍,并将跻身今后的出版主流。现在预计,今年我国50%以上的网上书店会销售电子图书;到2010年,90%以上的出版社将出版电子图书;2015年,中国电子图书的销售额会达到100亿元,贡献的利润将达到全部图书的50%

  三是创新体制营造了新的市场机制。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培育现代市场主体步伐加快。整个新闻出版业改革的总体方向就是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这个方向已经非常明确。一批新的市场主体脱颖而出,担当起市场竞争的主力军角色,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起完善、一起运行。我国其他各种按照公益新闻管理的出版单位内部机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运行上更适合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

  出版发行体制改革从试点向纵深推进,在整体转制、上市和跨地区发展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24个出版集团已经或正在变成企业集团,100多家图书出版社改制到位,上千种经营性报刊转企改制,40多家报社实现企事分开,面向市场经营。29个省、市、自治区的新华书店系统完成了转企改制,有些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出版物全国连锁经营企业已达30家,24个省级新华书店实现了省内或跨省连锁经营;全国建成10万平方米以上图书物流中心5个,年盈利水平千万元以上的10个;全国性民营连锁经营企业13家,民营发行网点10余万个,中外合资、合作或外商投资书报刊发行企业50多家;一批网络发行企业快速成长。全国有3个省(市)、19家高校和几个中央部门的几十家图书出版社、报刊社转企改制,有些通过重组完成了股份制改造,9家改制到位的出版、报业、发行集团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初步确立了战略投资者的地位。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

  四是行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府实现从办出版向管出版的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取得新进展。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总署机关和绝大多数地方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已完成了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实现由管直属单位向社会管理、由管生产经营向管市场、由办出版向管出版的转变,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真正担负起了宏观调控、依法行政、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的职能,集中精力管理导向,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依法加强市场监管,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加强农家书屋、全民阅读、民族出版、教材保障等公共服务工作。总署分三批取消和下放了33项行政审批,废止了200多个规范性文件,在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方面迈出重要步伐。

  近期,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标志着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标志着新闻出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跨越到一个新的起点,同时也标志着新闻出版总署必将承担起更加繁重的职责和更加光荣的使命。新“三定”贯彻改革创新的思想,在内设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打破了过去按产品类型设置机构的模式,按照服务环节设置业务机构,突出了内容、产业和市场建设、公共服务职能。这次机构改革,新闻出版总署率先在国家机关建立了行政审批集中办理的工作机制,探索了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协调的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机构改革,必将为进一步深化新闻出版行政体制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新“三定”构建了新闻出版总署内设机构新的框架,不单纯是形式的变化,而且带来了管理思路、管理理念的变革,新职责新变化也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

  下一步,总署将结合内设机构“三定”制定工作,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三定”规定精神,继续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上下功夫;在内部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上下功夫;在解决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的问题上下功夫;在机构设置逐渐向决策、执行、监督相对独立又协调统一的方向迈进上下功夫;在深化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干部选任制度上下功夫,加强机关建设,增强机关活力。同时,按照中央的部署,统筹全局,搞好直属单位机构改革,指导地方新闻出版部门的改革,最终建立一个法治的政府、责任的政府、服务的政府、阳光的政府、廉洁的政府。

·       五是关注民生,服务意识得到了加强。新闻出版是个涉及全局的行业,大到国际国内重大信息的传播,小到人民读书看报上网、孩子们上学念书,所以服务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在这个转变中我们突出强调四点:一是强化为大局服务。新闻和出版都是重要文化传播阵地,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新闻出版的神圣职责。几年来,我们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在多出好书、多办好报、多出精品、引导舆论和文化潮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巩固和发展了主流渠道和主流阵地。二是加大为群众服务。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三贴近”原则,运用报刊、图书、音像等载体,出版了大量面向“三农”、面向未成年人、面向大众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读物。三是坚持为文化积累服务。积累文化是出版业的历史任务。盛世修史,国家治书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从2002年到2006年国家拨出新闻出版业发展专项资金达50多亿元,组织实施了5000多项重点出版工程和项目,出版了一大批传承文明、资政育人的历史典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四是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农家书屋工程已正式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写入政府工作要点,成为新闻出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崭新载体和工作平台。目前全国已建成各类农家书屋2万余家,推荐各类适农出版物4400多种;与民政部等共建社区书屋6万多家,惠及2亿多城乡人口。计划10年时间做到村村有书屋,彻底解决农民看书难、读报难等基本问题。最近,我们又会同财政部制定下发了《农家书屋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和加强了农家书屋工程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启动了2008年农家书屋建设资金的补贴工作,确保用好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6亿元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资金。编制了农家书屋必备出版物目录。开展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督导工作。绝大多数省份已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协调)机构,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工程实施计划,建设进度明显加快。持续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推动同享知识、共创和谐。用好民族出版资金,先后分3批拨款650万元,共资助涉及蒙古、朝鲜、藏、维吾尔、彝、哈萨克、傣、拉祜等11种民族文字的出版项目159个。扶持和支援新疆和西藏新闻出版事业取得成效。

·     柳斌杰:推动新闻出版业大发展(二)

六是加强国际交流,推行“走出去”战略,中国出版业正在走向世界。30年来,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我们实现了由“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变,参与国际竞争,利用国际资源、国际市场加快自己的发展

 

。如果说1986年我们举办第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标志着中国出版业正式向世界敞开大门,到现在已经经过了20多年。近几年,我们每年参与4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书展、书市,宣传、展示和推介中国图书产品,以产品带动文化“走出去”,以市场竞争扩大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出版总署等部委多次组织调研和研讨会:20008月,“中国图书版权贸易成就展”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举行;2002年,中国政府赠与德、法两国有关机构部分中国作品的版权;2003年,旨在资助国外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的“金水桥计划”启动;2004年下半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启动,该计划包括资助翻译费、鼓励外国出版商和出版机构翻译出版发行中国图书、向国外图书馆赠送关于中国的图书等内容;2005年,“推广计划”与英、法等国的10余家出版机构签署了资助300多万元人民币、出版179种图书的协议;2006年,该计划增大了资助额度,有1000多种图书纳入该计划的推荐书目,凡购买或获赠国内出版机构版权的国外出版机构,均将得到翻译费资助。这些工作成效显著,法兰克福、巴黎、纽约、莫斯科等一些大型书展上,中国都成为最大的亮点之一。版权贸易结构逐年改善,年均增长58.6%2007年,进出口比例由10年前的151缩小到去年的51;实物出口总量逐年增加,图书出口达730多万册,是进口的两倍;报刊出口达到400多万份,发行到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均增长62.4%;“走出去”的渠道日渐多元化,国际书展、国际合作、国际交流、境外办社势头良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实力日益增强。

改革尚存难点  发展前景美好

  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发展、创新。改革是当代中国最鲜艳的旗帜、最神圣的使命;发展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实践;创新是当代中国人民最健康的思维方式、最宝贵的精神状态。经过了30年改革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和出版发行体制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从总体上看还未完全转变旧有的发展方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态式,改革开放任重道远,必须继续大力推动。目前,我国新闻出版业改革有两个难点,这也是我们今后改革和努力的方向:一个难点是解放思想。新闻出版总体上在文化领域的解放思想仍然是一个大问题。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思想僵化,这种心态要转变到市场经济上来,解放思想是最大的问题。改革每前进一步,就都得解放思想;发展每突破一点旧框框,都是要有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第二个难点是体制转换。我国以前的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个僵化的、适合于计划经济的那种体制,现在要转变到新体制上,难度很大。比如,过去我国的体制是新闻出版单位是按照行政的级次去配置的,有什么样级次,什么样的部委、什么样的省,才能办什么报刊,这就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因为它的生产力、资源、素质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是能办的,有的是不能办的,但是计划经济下,就得是这种体制模式。一个省要有多少个出版社,多少家报纸,多少家期刊,这里造成了资源浪费,该发展的发展不起来,该不发展的也死不掉,就成了这样一种僵化的体制。再比如,一些新闻出版单位依赖政府、不找市场,有了问题不是在市场上找解决办法,而是向政府打报告,这是这个体制很大的特征,所以长期以来,我国提倡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但是分不开,它有依赖性,这种依赖性、这种生存环境使它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没有靠市场发展的能力。这是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种很难根除的弊端。所以,现在用了很大的力气来转换体制,把出版单位变成独立的市场主体,使其在市场上谋发展。而推动体制改革的难度仍然很大,很多人有的是思想观念问题、有的是利益问题,离新体制的要求还差得很远。我们要加大力度,推进体制转换。解放思想和转换体制作为两个最大的难点,前一个是解决人的观念问题,后一个是解决运行的制度问题、体制性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如果能解决了,才能积极推动出版事业繁荣、产业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虽然难点尚存,但总体上来说,30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业借鉴国际上同行的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和改革开放探索的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我国新闻出版业已经转向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产业化、国际化的程度大幅提高。下一步改革争取实现“一个体制、两个格局、三个体系”的目标。一个体制,即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自主经营的体制。两个格局,即以国有为主导,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吸收人类优秀文化共同发展的开放格局。三个体系,即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市场体系,以人为本、深入基层的公共服务体系,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传播体系。要实现这一目标,新闻出版业任重道远。

  (一) 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全面推进新闻出版领域体制改革

  按照中央确定的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把新闻出版领域体制改革任务落到实处。近年来,中央连续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作出重大部署,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发展。新闻出版领域改革任务占到文化体制改革任务的2/3,任务非常艰巨,必须要下功夫切实加以推进,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现在,中央改革的决策非常明确,改革已经没有政策上的障碍。深化改革,既有明确的路线图,也有具体的时间表。改革的实践证明,改革是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面貌;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大发展。我们对全国24家出版集团作了调查。17家完成转企改制的出版集团公司,平均总资产增长66.2%,利润总额增长25.3%,最多的翻了三番;而7家未改制的出版集团,平均负增长43%。全国有40多家报业集团完成了事企分开,发行业的股份制改革和跨地区经营形成了新的格局。9家改制到位的出版、报业、发行集团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初步确立了战略投资者的地位。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一则我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传播技术、运行机制和国际环境变了,整个社会都是市场机制了,你不改革能行吗?二则新闻出版业是一个典型的创造性行业,从内容生产到传播手段,从甲骨文到互联网,不断发展变化,什么时候能够离开创新?不改革,就难以应对国际文化竞争,不改革,新闻出版领域就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一个孤岛。深入推进当前出版体制改革,我们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务实的工作打好新闻出版领域改革攻坚战,向纵深推进、向面上拓展。经过近三年努力,基本完成改革的各项任务。

  加快微观主体改革步伐。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改革转制是关键,因为国际国内形势都要求我们,尽快形成、壮大、发展一批大型的出版生产企业和骨干流通企业,增强市场的实力,提高其经济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总的目标是三年内要完成158家中央在京出版社、103家高校出版社以及所有地方的出版集团、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和股份制改造任务。经营性报刊的改革要分三步走,国有企事业单位主办的报刊在第一阶段完成改革,第二阶段是改革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主办的报刊,第三阶段是部委所办的报刊。力争三年建立起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完成中央交给我们的重塑市场主体和培育战略投资者、实现科学发展的任务。要进一步通过推动产业集中和企业重组,在我国培育出几家销售超过百亿元的大型骨干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在国内外文化市场上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印刷、复制、发行企业要打破地域和行业限制,形成以国有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深化改革要企事分开,该放开的要放开,该管住的要管住,建立新的运行机制。这方面,根据中央的要求,党报、党刊、时政类报刊以及人民出版社、盲文出版社、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单位是改革的重点。改革的任务是理顺体制、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搞好服务,着力在规范运行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下功夫。

  大力推动产业调整。要鼓励有实力的国有文化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经营。一是要积极促成有实力的出版集团兼并一批部委出版单位,实现跨地区经营。二是要支持大型出版企业通过在异地收购、重组培育分支机构实现跨地区经营。三是要支持大型出版企业发挥资源优势和内容优势,逐步推进跨行业、多媒体经营。

  积极构建两个体系。要完善现代流通体制,培育新的流通业态,鼓励大型发行集团利用现有发行网络,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体系,对可供书目数据库等行业信息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打造现代区域物流中心,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一个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传播体系。要建立和完善文化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动资源、技术、人才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流动,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流通体系。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新闻出版业发展步伐

  抓发展首先是要抓好“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检查落实。新闻出版业制定了一个很好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关键在于落实。俗话说,五年看头年,关键看三年。今年要对“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报业、期刊业、音像电子出版业、印刷复制业、发行业、网络出版产业、科技发展等各领域实施方案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项目完成好的单位和部门要进行表扬,对尚未完成的项目要进行全程监督,对尚未启动的项目要确定目标责任。要加大有关政策、人员、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确保“十一五”规划高质量按期完成。要继续做好《中华古籍数字全书》出版工程、“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工程、“中华字库”工程和“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立项申请工作,抓紧做好“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与传播工程”的实施工作,重点推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中国教育资源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精品图书万国出版总库》等项目。

  抓发展要抓产业基础,培育优势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巩固城市市场,开拓农村、国际两大市场。加强出版产业带、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以数字网络出版为支撑的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为中心,建设一批区域性印刷产业基地,培育我们的优势产业。支持中西部、民族地区发掘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会同有关部门为贫困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发行单位落实优惠政策,扶持和发展农村发行网点建设,扩大“三农”出版物的发行。要利用农家书屋的资源和渠道优势,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允许大型企业集团吸收外资开办外向型出版社,开展外向型业务。鼓励中国出版企业去境外投资办报纸、期刊、出版社,支持我们的资本进入国际市场竞争发展,提升我国的软实力。

  抓发展要抓发展主体,全力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发展的实力。国有资源配置要向骨干大型企业倾斜,政府采购、国家重点项目和书号、版号、刊号等资源要对这些战略集团实行倾斜,全面扶持其发展。大力支持开展跨媒体经营,跨地区发展。要在党政机关所属出版单位与主管主办单位脱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资源整合和出版内容的专业化优势搭建全新发展平台。通过联合重组形成科技、医药卫生、财经、法律、文化等一批有特色的专业出版集团公司,逐步形成新的出版发展主体。

  抓发展要抓政策,认真落实支持发展的各项政策。要落实中央政策,必须加强对改革的领导,理顺工作体制。按照中央的规定,文化体制改革实行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宣传部门协调、行政部门具体推进,中央由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这项工作。各地也要加强这方面领导,克服无所作为的问题,抽出专门的力量来推动改革,而且要责任到人。要落实社保待遇和人员分流的措施。各种劳动体制人员的社会保障一定要落实,不要在改革过程中造成对个人利益的损害。对分流人员应妥善安置。为了扶持文化集团的发展,中央出台了集团合并纳税政策,以集团为整体,有了赢利再交所得税,这是一个很大的优惠政策。合并纳税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总署最近将出台一个文件,进一步明确集团合并纳税相关政策措施,为改革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抓发展要抓技术进步,运用新技术,占领新阵地,培育新业态。要大力应用互联网、计算机、数字化这些新技术,大力推进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努力打造主流媒体在多元传播格局中的强势地位。鼓励和支持出版企业研发数字出版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充分发挥出版单位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发。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为数字出版的项目提供组织管理、统筹协调、制定标准、咨询服务等工作,促进出版企业成为技术运用和技术创新的主体。抓紧完成行业主要标准的制定,形成科学规范的新闻出版业技术标准化体系。

  抓发展要抓国际市场,落实“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实行“以进带出”、合资合作开发海外市场和跨国投资等政策,扩大我国出版产品“走出去”渠道,进一步加强出版界的交流与合作。办好海峡两岸出版交流20周年赴台纪念活动,积极筹备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

  200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年。党对新闻出版工作的要求更高,人民群众对新闻出版业繁荣发展的期待更加殷切。我们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团结奋斗、开拓创新,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努力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出版工作,推动新闻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为《中国出版》200810月“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专号撰写) 柳斌杰:推动新闻出版业大发展(二)

       六是加强国际交流,推行“走出去”战略,中国出版业正在走向世界。30年来,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我们实现了由“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变,参与国际竞争,利用国际资源、国际市场加快自己的发展

。如果说1986年我们举办第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标志着中国出版业正式向世界敞开大门,到现在已经经过了20多年。近几年,我们每年参与4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书展、书市,宣传、展示和推介中国图书产品,以产品带动文化“走出去”,以市场竞争扩大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出版总署等部委多次组织调研和研讨会:20008月,“中国图书版权贸易成就展”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举行;2002年,中国政府赠与德、法两国有关机构部分中国作品的版权;2003年,旨在资助国外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的“金水桥计划”启动;2004年下半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启动,该计划包括资助翻译费、鼓励外国出版商和出版机构翻译出版发行中国图书、向国外图书馆赠送关于中国的图书等内容;2005年,“推广计划”与英、法等国的10余家出版机构签署了资助300多万元人民币、出版179种图书的协议;2006年,该计划增大了资助额度,有1000多种图书纳入该计划的推荐书目,凡购买或获赠国内出版机构版权的国外出版机构,均将得到翻译费资助。这些工作成效显著,法兰克福、巴黎、纽约、莫斯科等一些大型书展上,中国都成为最大的亮点之一。版权贸易结构逐年改善,年均增长58.6%2007年,进出口比例由10年前的151缩小到去年的51;实物出口总量逐年增加,图书出口达730多万册,是进口的两倍;报刊出口达到400多万份,发行到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均增长62.4%;“走出去”的渠道日渐多元化,国际书展、国际合作、国际交流、境外办社势头良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实力日益增强。

改革尚存难点  发展前景美好

  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发展、创新。改革是当代中国最鲜艳的旗帜、最神圣的使命;发展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实践;创新是当代中国人民最健康的思维方式、最宝贵的精神状态。经过了30年改革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和出版发行体制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从总体上看还未完全转变旧有的发展方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态式,改革开放任重道远,必须继续大力推动。目前,我国新闻出版业改革有两个难点,这也是我们今后改革和努力的方向:一个难点是解放思想。新闻出版总体上在文化领域的解放思想仍然是一个大问题。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思想僵化,这种心态要转变到市场经济上来,解放思想是最大的问题。改革每前进一步,就都得解放思想;发展每突破一点旧框框,都是要有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第二个难点是体制转换。我国以前的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个僵化的、适合于计划经济的那种体制,现在要转变到新体制上,难度很大。比如,过去我国的体制是新闻出版单位是按照行政的级次去配置的,有什么样级次,什么样的部委、什么样的省,才能办什么报刊,这就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因为它的生产力、资源、素质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是能办的,有的是不能办的,但是计划经济下,就得是这种体制模式。一个省要有多少个出版社,多少家报纸,多少家期刊,这里造成了资源浪费,该发展的发展不起来,该不发展的也死不掉,就成了这样一种僵化的体制。再比如,一些新闻出版单位依赖政府、不找市场,有了问题不是在市场上找解决办法,而是向政府打报告,这是这个体制很大的特征,所以长期以来,我国提倡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但是分不开,它有依赖性,这种依赖性、这种生存环境使它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没有靠市场发展的能力。这是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种很难根除的弊端。所以,现在用了很大的力气来转换体制,把出版单位变成独立的市场主体,使其在市场上谋发展。而推动体制改革的难度仍然很大,很多人有的是思想观念问题、有的是利益问题,离新体制的要求还差得很远。我们要加大力度,推进体制转换。解放思想和转换体制作为两个最大的难点,前一个是解决人的观念问题,后一个是解决运行的制度问题、体制性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如果能解决了,才能积极推动出版事业繁荣、产业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虽然难点尚存,但总体上来说,30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业借鉴国际上同行的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和改革开放探索的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我国新闻出版业已经转向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产业化、国际化的程度大幅提高。下一步改革争取实现“一个体制、两个格局、三个体系”的目标。一个体制,即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自主经营的体制。两个格局,即以国有为主导,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吸收人类优秀文化共同发展的开放格局。三个体系,即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市场体系,以人为本、深入基层的公共服务体系,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传播体系。要实现这一目标,新闻出版业任重道远。

  (一) 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全面推进新闻出版领域体制改革

  按照中央确定的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把新闻出版领域体制改革任务落到实处。近年来,中央连续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作出重大部署,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发展。新闻出版领域改革任务占到文化体制改革任务的2/3,任务非常艰巨,必须要下功夫切实加以推进,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现在,中央改革的决策非常明确,改革已经没有政策上的障碍。深化改革,既有明确的路线图,也有具体的时间表。改革的实践证明,改革是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面貌;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大发展。我们对全国24家出版集团作了调查。17家完成转企改制的出版集团公司,平均总资产增长66.2%,利润总额增长25.3%,最多的翻了三番;而7家未改制的出版集团,平均负增长43%。全国有40多家报业集团完成了事企分开,发行业的股份制改革和跨地区经营形成了新的格局。9家改制到位的出版、报业、发行集团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初步确立了战略投资者的地位。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一则我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传播技术、运行机制和国际环境变了,整个社会都是市场机制了,你不改革能行吗?二则新闻出版业是一个典型的创造性行业,从内容生产到传播手段,从甲骨文到互联网,不断发展变化,什么时候能够离开创新?不改革,就难以应对国际文化竞争,不改革,新闻出版领域就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一个孤岛。深入推进当前出版体制改革,我们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务实的工作打好新闻出版领域改革攻坚战,向纵深推进、向面上拓展。经过近三年努力,基本完成改革的各项任务。

  加快微观主体改革步伐。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改革转制是关键,因为国际国内形势都要求我们,尽快形成、壮大、发展一批大型的出版生产企业和骨干流通企业,增强市场的实力,提高其经济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总的目标是三年内要完成158家中央在京出版社、103家高校出版社以及所有地方的出版集团、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和股份制改造任务。经营性报刊的改革要分三步走,国有企事业单位主办的报刊在第一阶段完成改革,第二阶段是改革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主办的报刊,第三阶段是部委所办的报刊。力争三年建立起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完成中央交给我们的重塑市场主体和培育战略投资者、实现科学发展的任务。要进一步通过推动产业集中和企业重组,在我国培育出几家销售超过百亿元的大型骨干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在国内外文化市场上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印刷、复制、发行企业要打破地域和行业限制,形成以国有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深化改革要企事分开,该放开的要放开,该管住的要管住,建立新的运行机制。这方面,根据中央的要求,党报、党刊、时政类报刊以及人民出版社、盲文出版社、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单位是改革的重点。改革的任务是理顺体制、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搞好服务,着力在规范运行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下功夫。

  大力推动产业调整。要鼓励有实力的国有文化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经营。一是要积极促成有实力的出版集团兼并一批部委出版单位,实现跨地区经营。二是要支持大型出版企业通过在异地收购、重组培育分支机构实现跨地区经营。三是要支持大型出版企业发挥资源优势和内容优势,逐步推进跨行业、多媒体经营。

  积极构建两个体系。要完善现代流通体制,培育新的流通业态,鼓励大型发行集团利用现有发行网络,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体系,对可供书目数据库等行业信息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打造现代区域物流中心,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一个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传播体系。要建立和完善文化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动资源、技术、人才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流动,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流通体系。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新闻出版业发展步伐

  抓发展首先是要抓好“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检查落实。新闻出版业制定了一个很好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关键在于落实。俗话说,五年看头年,关键看三年。今年要对“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报业、期刊业、音像电子出版业、印刷复制业、发行业、网络出版产业、科技发展等各领域实施方案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项目完成好的单位和部门要进行表扬,对尚未完成的项目要进行全程监督,对尚未启动的项目要确定目标责任。要加大有关政策、人员、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确保“十一五”规划高质量按期完成。要继续做好《中华古籍数字全书》出版工程、“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工程、“中华字库”工程和“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立项申请工作,抓紧做好“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与传播工程”的实施工作,重点推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中国教育资源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精品图书万国出版总库》等项目。

  抓发展要抓产业基础,培育优势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巩固城市市场,开拓农村、国际两大市场。加强出版产业带、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以数字网络出版为支撑的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为中心,建设一批区域性印刷产业基地,培育我们的优势产业。支持中西部、民族地区发掘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会同有关部门为贫困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发行单位落实优惠政策,扶持和发展农村发行网点建设,扩大“三农”出版物的发行。要利用农家书屋的资源和渠道优势,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允许大型企业集团吸收外资开办外向型出版社,开展外向型业务。鼓励中国出版企业去境外投资办报纸、期刊、出版社,支持我们的资本进入国际市场竞争发展,提升我国的软实力。

  抓发展要抓发展主体,全力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发展的实力。国有资源配置要向骨干大型企业倾斜,政府采购、国家重点项目和书号、版号、刊号等资源要对这些战略集团实行倾斜,全面扶持其发展。大力支持开展跨媒体经营,跨地区发展。要在党政机关所属出版单位与主管主办单位脱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资源整合和出版内容的专业化优势搭建全新发展平台。通过联合重组形成科技、医药卫生、财经、法律、文化等一批有特色的专业出版集团公司,逐步形成新的出版发展主体。

  抓发展要抓政策,认真落实支持发展的各项政策。要落实中央政策,必须加强对改革的领导,理顺工作体制。按照中央的规定,文化体制改革实行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宣传部门协调、行政部门具体推进,中央由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这项工作。各地也要加强这方面领导,克服无所作为的问题,抽出专门的力量来推动改革,而且要责任到人。要落实社保待遇和人员分流的措施。各种劳动体制人员的社会保障一定要落实,不要在改革过程中造成对个人利益的损害。对分流人员应妥善安置。为了扶持文化集团的发展,中央出台了集团合并纳税政策,以集团为整体,有了赢利再交所得税,这是一个很大的优惠政策。合并纳税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总署最近将出台一个文件,进一步明确集团合并纳税相关政策措施,为改革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抓发展要抓技术进步,运用新技术,占领新阵地,培育新业态。要大力应用互联网、计算机、数字化这些新技术,大力推进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努力打造主流媒体在多元传播格局中的强势地位。鼓励和支持出版企业研发数字出版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充分发挥出版单位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发。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为数字出版的项目提供组织管理、统筹协调、制定标准、咨询服务等工作,促进出版企业成为技术运用和技术创新的主体。抓紧完成行业主要标准的制定,形成科学规范的新闻出版业技术标准化体系。

  抓发展要抓国际市场,落实“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实行“以进带出”、合资合作开发海外市场和跨国投资等政策,扩大我国出版产品“走出去”渠道,进一步加强出版界的交流与合作。办好海峡两岸出版交流20周年赴台纪念活动,积极筹备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

  200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年。党对新闻出版工作的要求更高,人民群众对新闻出版业繁荣发展的期待更加殷切。我们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团结奋斗、开拓创新,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努力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出版工作,推动新闻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为《中国出版》200810月“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专号撰写)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About StanChina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北新胡同38号院 
TEL:010-51288959 FAX:010-51288759 
E-mail:stanchina@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