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何以过好的合理的生活

 
 

史坦国际STANCHINA

 
 

本文是就以下问题对我国著名独立文化学者、读破万卷的博学大家李漫博老师的采访,时间是8月26日,地点在北京方庄的热公馆。
 

1)您认为我们中国或中国人目前在世界的形象、位置是怎样的?
 

李漫博:这个要从两个侧面来看,第一个侧面是从我们中国自己来看,过去是什么、现在是什么?我们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这个转型是转什么呢?就是我们中国从过去的孤立的落后挨打的那么一个状态中,正在逐渐地摆脱出来。倒推150年,我们看看中国是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历史作品都有揭示和记录,让人一看就联想到积弱积贫、闭关锁国、落后挨打、内乱不止、东亚病夫等形象。我们建国发展了60年,现在的情况呢,至少我们在经济上立得住了,从原来孤立、挨打的状态,现在变成了一个逐渐走向强盛的状态,也就是说从一个孤立、封闭的挨打的国家,逐渐上升为一个独立的,能够自主较为富强的国家。从历史周期来讲,中国是从一个大乱的状态,逐渐向大治的状态迈进、发展。
 

第二个侧面,其它人怎么看中国呢?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的亨廷顿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有不确定性,为什么是不确定性?不知道它的文化会走向哪里,有什么样的信仰,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是走向共产主义还是走向自由主义,都不确定。我们过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有了市场经济,过去我们是公有制神圣不可侵犯,现在又转成承认合理的财产收入、保护合法的私人财产。都在转型都在变。所以亨廷顿给中国定义是,中国具有不确定性。还有很多人,其对中国的认识它还停留在蒙元文化时代。那么现在中国又崛起了,它起来会干什么呀?这个大家不确定,它会不会像蒙元那样向四外扩张呢?还是一个和平的力量,对大家都好呢?还是说遵守西方人所定的规则,按照西方人制定的世界秩序继续往下发展呢?这个都不确定。

问:从改变小节不文明如此不容易这种现象上,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对别人尊重、对自己尊重这个本质问题的认识不足?这个应该是普世意识吧?
 

李漫博:中国传统文化讲谦谦君子嘛,讲恕道。这还是文化的问题,文明问题。财富不一定决定文明程度。其实竞争文化与在公共场合的公共伦理并不矛盾,是一体两面。我们还需要一些时间。
 

2)中国在未来一个历史阶段在世界的作用、贡献将主要是什么?
 

李漫博:这个得有假设前提。如果中国的文化调整的好,文明也能够调整的好,那么做世界性的典范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问:或者像刚才说的,中国可能或应该引导、领导世界的文明?
 

李漫博:有这种可能性吧。因为中国是人类三大文化的交汇体,也是人类三大文明的交汇体。三大文化和谐融合在一起,三种文明能够共和在一起,就能够成为典范,全世界就是这三种文明、三种文化。其他的民族还没有我们这种条件或丰富的文化、文明资源,我们是俱足的。调整的好就是最丰富的资源,调整不好就是负担和内耗,这要看我们有没有这个智慧能够调整好。
 

问:就是说中国有一个先天条件,它集中了世界最优秀的文化?
 

李漫博:最完整的吧。现代中国是三个文化、文明全进来了,印度的禅学文化和西方的科学文化都进来了。还有中国传统固有的易学文化。中国的乡村文明、印度的丛林文明、西方的城市文明,中国在现有的文化情况下能够理的好,能够整合在一起,那中国就是世界文明共和体。

 

问:不管是西方、印度还是中国,都指向好的,人类追求的最终那个好、那个终极的东西怎么说?
 

李漫博:调和一起就是最好,为什么最好?任何一个人只要他是人类,他就会面临三个大的问题:自我超越的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人与物的关系问题。这是文化、文明的三条腿。这三个文明和三个文化各有侧重,都侧重其中一个问题的解决。印度的禅学文化,偏于人与自性的关系,所以是宗教文化;中国人偏于人际问题,是人情文化;西方人偏于人与物的问题,所以它是利益社会。以一种关系统摄其他两个关系是三大文化体系的共同点。所以,都是一条腿粗,两条腿细的文化。
 

问: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性之间的关系,做到怎样就没问题了?
 

李漫博:三个平衡了,就是最好的。
 

问:如何使这三个平衡?

 

李漫博:在1000年前的时候,中国完成了一个重大的变革,把印度的禅学文化、丛林文明引进来了,中国成了两条腿粗,一条腿细。唐朝开始,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城市文明,唐朝时我们有10个30万人以上的城市,还有两个100万人的城市,唐太宗在西安建东市、西市,当时的丝绸之路打通了两市,相当于形成国际贸易的两个大市场,但后来被战乱打断了。宋朝又起来,但其城市文明后来又被蒙元毁掉。明朝又起来了,清朝又给打乱了。到了民国时期又兴起了,日本进来又给打乱了。
 

问:那就是说要三个腿都要粗,才叫和谐。如何能做到三个腿都粗?
 

李漫博:在中国就有这个可能,因为这三个东西都是在建立人类自性的基础上,而且都交汇于中国了。印度与西方都不全。印度有西方文化,但没有中国文化;西方既没有印度文化,也没有中国文化。

 

问:那是不是自性就是统一的这个内因?
 

李漫博:这三个腿都能发达起来的,就是人类的自性。
 

问:就是这个因?
 

李漫博:对。
 

问:那既然有了这个因,比如说印度文化,它为什么不行?印度的禅学文化是最注重自性的呀!
 

李漫博:不同的情况。为什么西方人注重于物呢,历史上,地理上,资源贫乏,比较穷,所以特别在乎财富和物质世界。印度的情况不太一样,古代印度是一个富足的国家,自然环境非常的好,天上掉馅饼的国家,所以物对他来讲不是个问题,人与人对它来讲也不是太大问题。另外它那个地理条件太热了,它要抗拒高温,怎么办?那就要把自己心静下来,慢慢的它超越了,发现还有那么多那么好的清凉世界呢!所以它解决的问题是自我超越的问题,怎么样把自我处理好,它面临的核心问题是解脱,超越,精神的升华与进化。
 

问:古印度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也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李漫博:那个不是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文化和文明的起源到底是什么?文化是人类不得已的选择。当人与自然不和谐,发生冲突的时候,与自己的内心产生冲突的时候,当人与人之间产生冲突的时候,就产生了文化。所以庄子认为文化是被迫的,失道的产物。当文化与文化之间又产生冲突的时候,那就得产生文明了。
 

3)我们中国或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的本质是什么?
 

李漫博:首先说文化是什么?我们给下一个定义,文化是人对自我与自然的意志化;就是对自我和自然实施人类的意志,这个过程,我们叫文化的过程。什么是文明呢?文明是人类的文化生存结构。文化的内在也存在冲突,文化解决什么问题呢?解决的是生存效率问题?文明解决什么呢?是公平和正义的问题,要解决文化冲突问题。

 

问:为什么有文化冲突?
 

李漫博:因为文化产生之后是各种各样的。因为你解决你的问题,我解决我的问题。现在你强迫我用你的文化方式来解决我的问题我肯定不干。比如行走吧,有光脚走的,有穿鞋的,有骑马的,有骑自行车的,有开汽车的,还有乘马车的,走到一起了,就会冲突。要不冲突就要定个规则,这个规则就是文明。所以,开车骑车是文化,行人靠左还是靠右是文明,各行其道是文明。
 

问:那么中国的文化?
 

李漫博:中国的文化是易文化。我们谈到过认知方式是文化的根本或基础,成熟的文化具备四个方位,就是认知方式、价值诉求,行为模式和学术范式。易是中国人的认知方式。
 

问:什么叫易?
 

李漫博:易是中国的统一公式,或者说万能公式,这是我们的认知方法。表述起来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配五行,五行配数理,数理生数术,数术推未知。一套认知现象世界和本体的模型。首先它是心物一元,性相双开,全息比象,内外合一的。易学是揭示本体的。

 

问:抛开中国人、外国人或西方人,就人类的方向而言,什么是好?
 

李漫博:这个方向取决于人的整体性需求。
 

4)西方近现代发展的基石是什么?
 

李漫博:科学是西方文化的基石。
 

这个跟它文化起源有关系,刚才说到三个不同区域人类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不同。

 

问:是不是其对人与物的关系上的需求比较大,导致了它的科学发展?
 

李漫博:对。
 

5)奠基西方哲学的哲学家他们各自终生研究的根本命题分别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李漫博:西方的哲学是科学的一种。
 

问:是科学的一种?
 

李漫博:对,它是研究人类思维或认知的科学。你何以思维或者你何以认知才叫正确,也就是说给思维找出一个逻辑来,哲学是做这件事的。
 

西方最早产生的是宗教,宗教里面有两个分支,一个是哲学,一个是科学。那么最开始为什么不跟它叫做科学呢,他们认为是用意识、思维来认知一切现象。这个思维遵循什么样的法则,这是后来。
 

原来不一样,哲学是用思辨的方式,也就是逻辑的方式,证实上帝的;科学是用认知现象的方式,来证实上帝的。所以西方人有一个比喻,就是说在最初科学和哲学只是宗教的两个使唤丫头。后来呢因为资产阶级要从宗教的专制中解放出来,所以把这两个使唤丫头解放出来了,不再阐释宗教,而是打击宗教。

 

问:为什么人们认为科学比较好?
 

李漫博:科学产生了什么?产生了技术。技术解决了什么?解决了财富的问题。
 

问:您刚才说到一个细节,科学是从宗教来的?
 

李漫博:对。
 

问:西方的宗教起源?
 

李漫博:西方宗教,它立教跟中国人立教,和印度人立教也不太一样,因为它产生在了中东地区,中东地区在历史上来讲是个肥富之地,也是四战之地,天天都在打仗。中东古代的时候是森林茂密的,水草丰厚。

 

问:流着奶和蜜的地方?

 

李漫博:所以大家都想争夺。欧洲人、阿拉伯人、高加索人,都往这一块汇聚,汇聚了怎么办?抢、打,实际上每一个部落都想统治这个地区。现在历史研究,那个地方没有和平过一百年。那么各个群体都想把自己的群体凝聚起来战胜别的人,后来就产生宗教了,这个最先起源宗教是什么?就是现在的犹太教,犹太人是两次被人从中东地区赶跑了,赶跑了就没有国家了。怎么办?要把它凝聚起来就产生了一个宗教。大家都认同是因上帝而来的,是上帝的子民,没有国家,就要用精神的方式,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就产生了现在的犹太教。

 

所有的宗教,西方所有宗教的根,都是从犹太教里出来的,因为什么呢?因为犹太人有了犹太教以后,很团结了。这时候犹太教就把阿拉伯人打败。后来,阿拉伯人他们也有宗教了也很厉害,但是基本的宗教路数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分别武装了不同的人群而已。
 

之后犹太教被伊斯兰教赶跑了以后,跑到欧洲去了。到欧洲的罗马时代,他们也在那传,还是想把犹太人团结起来,后来罗马人杀了耶稣。但是就觉得还是有一个宗教好。当时欧洲没有教,各个小国家天天的打,后来罗马人基本上能够把欧洲统一起来,东罗马、西罗马差不多把欧洲统一起来,这时候就把犹太教学过去了,弄了西方的宗教,就是现在的基督教。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以后不要再打了,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我们要有一个欧洲的认同,大家不要再打了。这东西好在哪呢?有了统一的教,都认为自己将来要到上帝那去,在这个宗教意识上产生了欧洲认同。所以大大缓解了国与国之间的争端,这是其一。
 

另外,早期欧洲市场是不统一的,那一片本来不大,但是又被不同的封建国家分割得一小块一小块,国与国之间市场很封闭,是很不利于市场交易的。那么后来大家在这统一的欧洲认同下,他们认为市场应该打开,大家应该自由的交易起来。实际上宗教的形成,是促进形成了在精神世界上的欧洲认同,促进了欧洲统一市场。

 

恩格斯有一句话,西方宗教产生其实是人为的宗教,它甚至不是从古代或者早期的萨满教出来的。
 

问:不管是哪个层次,实际上因为人的需要?
 

李漫博:对。但宗教带来了内部认同以后,开始向外部打了,比如跟伊斯兰打,打百年战争,一直不断的纠缠。当然,基督教内部也打。一战、二战主要是基督徒之间发动的。
 

问:那往下推一步,刚才说到科学,现在有一种说法,哲学的高度决定了科学,这个命题对吗?
 

李漫博:也对也不对。在西方科学的发展,也包括有哲学。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的发展推动哲学,有什么样的对物的认知就有什么哲学,所以从唯心主义发展到唯物主义,他认为是科学推动了,那么他最后的定义是哲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概括和总结。那么西方也有一些人认为,思维是对自我的认知,它也是独立发展的,不认为科学推动了哲学,认为你变化了不同的思维方式,那么你可能带来新的对世界的认知。
 

问:西方哲学由谁开始的呢?
 

李漫博:现在人们的普遍认为,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当然大家知道紧跟着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问:那您是这么认为的吗?
 

李漫博:我也是这么认为。哲学我们归结来归结去到底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又回到苏格拉底,哲学是关于追问的科学。
 

问:苏格拉底他终身研究一个什么命题?

 

李漫博:什么是合理的好的生活,什么是好。

 

问:柏拉图核心说的什么?
 

李漫博:柏拉图从苏格拉底那开始,猜到了一个命题,他认为现象世界是由本体世界投射出来的。他做了一个比喻,我们人类都是在山洞里面绑着,而且背向洞口,这个时候脑袋转不过去,但是山洞外面有人走动的时候,山洞里面的人能看到壁上的影子,但看不到投射源。
 

问:可不可以换句话说,他猜本体是一个精神他要研究精神是什么?
 

李漫博:对,他想研究这个问题,但是他没有找到转头的途径,他把这个命题悬在这儿了。
 

问:那亚里士多德呢?
 

李漫博:亚里士多德跟柏拉图就不一样了。既然咱们扭不过头来咱们就看这影子,研究影子。

 

问:或者说亚里士多德研究的是现象?
 

李漫博:对,现象的时空因果结构。
 

问:如果用老百姓的话?
 

李漫博:现象的性质是什么,现象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问:他还没有深入到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李漫博:这个也有本质,实际上西方人使用本质这个概念的时候,是指的对现象本质的概括,不是对后面的本体的概括。
 

问:是对现象本质的概括不是对本体的概括?
 

李漫博:本质这个概念就不是研究本体的,是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包括材料因、结构因、目的因等。杯子是用来干什么?杯子是用什么做成的?杯子的结构是什么?这样杯子的本质就是概括出来了。

 

问:后来对西方社会影响比较大的,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等?比如说康德?
 

李漫博:康德是一个转折性的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做了一件大事,对所有我们人类所能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了一次总的分类,然后在这个总分类的前提下,开始分门别类研究问题,所以西方的体系都是由亚里斯多德分类出来的。哲学意义上就有一个命题,这个命题是什么?我们的理性是可以无所不知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就现象而言我们是可以做到的,一日格一物格下去,他认为是可以的,也就是说西方反过来给亚里士多德下了一个定义,理性的无限主义者。西方不是两个学派嘛,一个是无限的一个是有限。
 

但是到了康德这儿的时候,康德就发生质疑,他说理性真的无所不知吗?至少有两个东西,理性做不到。第一个是宗教现象或者上帝现象,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呢?证明不了,上帝你既不能证明它存在,也不能证明它不存在。但是没有上帝行吗,没有上帝不行。那么道德建立不起来,甚至法律也会失去基础。当理性做不到对上帝的证明其有和证明其无的时候,只能靠信仰。所以说理性,你也不要往这上面走,康德在思维这个领域里面建立一个警察制度,就是说你要知道你的理性的边缘在什么地方,你要按照这个规则去做,你不要超出这个规则,超出就麻烦了。
 

第二个是艺术问题,你可以把一幅画的美,之所以美的原因写一本书,但是你可以成为一个画家吗?德国最早的艺术家说往往美学家不是艺术家,所以这个东西是很奇怪的。为什么呢?就是说理性是进不了艺术的。
 

问:反过来我们去读康德的基本问题,他说?
 

李漫博:他就说理性是有限的。从此以后是一个大的转折。
 

问:现在有人拿康德跟王阳明对比着说,您怎么看?
 

李漫博:王阳明的认知和康德的认知不是一回事。王阳明是心学、是心性之学的集大成,是智慧、是以良知直觉、是中国的传统。不管在艺术上,还是在信仰上,还是在理性上,都是来源于同一个根,这个根是我们的良知。
 

康德说过这样的话,知性和感性也许来自于一个根源,但是此根源不为我们所知,康德的脑袋没转过去。
 

问:或者说他只说了一个理性是有限的。
 

李漫博:这是不得了,认出了理性的局限,终结了理性的狂妄。
 

问:那王阳明怎么认识这个?
 

李漫博:王阳明的意思是说理性不但是有局限的,而且是不值得依赖的。

 

问:您能不能再谈谈在西方乃至全世界近代影响力超级大的黑格尔?
 

李漫博:黑格尔和康德哲学差不多前后脚。黑格尔它有点类似柏拉图,他认为有一个绝对精神存在,达到了绝对精神就可以无所不知了,其实康德是有限理性,黑格尔是无限理性。黑格尔的两套逻辑学,一个是小逻辑一个大逻辑,大逻辑跟小逻辑说的一个事,但是小逻辑写的更简略一些,大逻辑写的比较烦琐。
 

问:小逻辑和大逻辑都是写绝对理性的?
 

李漫博:是说人只要按他说的四大规律去思维,就可以把握绝对精神,把握绝对精神就可以创造出真理。
 

问:黑格尔定义的绝对真理是本体方面的?
 

李漫博:本体方面的。

 

问:黑格尔和王阳明说的?
 

李漫博:不是一个东西。他认为存在绝对真理,存在那个东西,是在人之外的绝对真理,那个人通过他的那个逻辑的行为,认知那个绝对精神。

 

问:可不可以说还不是本体,是靠近本体的,但还不是本体本身?可以这么理解吗?
 

李漫博:可以这么理解。但差别巨大。他没有认识到人类的知觉力,人心本身就是绝对本体,他没有把这个搞清楚,他认为我这个心要达到那个真理。
 

问:那是神吗?
 

李漫博:绝对精神就是神,外在的神。
 

问:海德格尔呢?
 

李漫博:海德格尔和胡塞尔是一个系统。主观和客观方面,我们在认知时做一个预设,认为这个东西是不对的,而我们所看到的现象升起来的时候,实际上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这个现象给它一个定义就是主客体间性。他认为根本的客体或者根本的存在很难达到。实际上我们所升起来的现象,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共同的建构。
 

问:这个不是二吗?
 

李漫博:是啊,他想把它整到一块,但是他整不到一块。他猜测到的现象是主观和客观合在一起共建的现象世界。但是客体是什么?甚至于包括我们主体是什么我们实际上都不清楚。那我们看到的是什么?看到的是一个?他们两个投射在一起,叫做共促建或原促创。
 

他还做了一件事,翻译老子道德经。
 

他认为有绝对精神,人通过人的认知方式,就可以达到这个绝对精神,然后人理解了这个绝对精神,人就可以设计人世间的一切。

 

问:他有没有论述了是什么?

 

李漫博:论述了。
 

问:这点算主命题?
 

李漫博:你不能说哪个主哪个次,这个东西就这样。
 

问:如果我们用一句话解释一下现象学,怎么解释?

 

李漫博:现象学它给什么东西做了基础?它给阐释学,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现象,实际上都有不同的视域,它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说任何一个现象都存在多维度的阐释,这就是现象学给予的最了不起的推动,因为过去的哲学都是独断的哲学。

 

问:那它导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科研、生产中,创新?实际上激励了人们主观的信心、信念?有这个意思吗?

 

李漫博:对,实际上就是精神自由。他打破了独断论哲学对现象的单维度认知,解放了意识。

 

问:好,明白。海德格尔还有一本小书叫《形而上学导论》,讨论一句话,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这个是论什么?说什么呢?

 

李漫博:其实这个里面已经类似于东方哲学所谈到的本体与现象,本体恰恰是这个非有非无的,也就是说,它是存在、它是不变的,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是“不易”的。但我们一般常人所理解,这个东西在,是因为它呈现出了现象。所以,佛对本体表现的时候说的是“非有非非有”,“非有”的意思是说,我们用我们的感观,甚至用我们的意识,也无法去把握它,它是无相;它又“非非有”,又不是根本不存在。

 

所以表述本体的时候,它是有这样的难度。那么海德格尔跟胡塞尔他们两个人,其实已经意识到这个东西。其实后面的东西是有的,包括连尼采都已经意识到了,当我们看到树的时候,我们看到是树干和树叶是树干的果实,但是我们看到了它的根吗,我们没有看到它的根,但是根不存在吗?
 

问:或是说他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所有各种问题的根?
 

李漫博:是啊。就是本体与现象。西方人其实也在追问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绕过它转了一个弯,跑到现象上去,但是这个问题不能不解决。

 

问:海德格尔认为这个问题是最普遍的也是最深刻的问题,也是最本源的问题,问题的问题就在这儿,有道理吗?

 

李漫博:有道理,包括上帝,上帝有的时候也可以把它定义为本体。那我们总得有一个到上帝那里去的办法吧。
 

问:您刚才提到的尼采?
 

李漫博:其实萨特和尼采,和海德格尔都想解决理性的独断论对人类认知的束缚。这是的工业化社会很严重的问题。有个人发现了“客观”真理,然后用真理操作这个社会。他这个理论框架建立起来之后,人们都得按照他的做,按照他的做,实际上就等于理性发现的唯一真理给人类加上了束缚和枷锁。

 

问:尼采他下了一个什么结论呢?
 

李漫博:他也没有。他认为应该把上帝权威什么等等全都打破,充分相信自我,要把你自己的内心世界充盈,要把它解放出来,不要听任何的世俗和宗教的束缚,你需要去争取,你需要去做超人。所以他的理论就是超人理论。
 

问:或者就是相信自己,谁也不要相信只相信自己可以这么说吗?
 

李漫博:但是他的东西又是有层面的,因为他没有对自性进行更深入的认知,所以他那个解放,包括欲的解放,那个崇高的解放,我要去做世界第一,那种名的解放,就是把人的欲望心和名利心彻底解放出来,就听凭这个呼唤去干吧,这就是超人。
 

问:这不就是良知吗?
 

李漫博:这跟赵本山说的差不多,要把一切都拍倒在沙滩上,你干吧。但不是良知心,是人欲,也就是名身心和肉身心的解放。把欲望全部解放出来,把意志充分的解放出来,所以说这个人类可以分成两种,一类是追求这种超人的人,另外一种就是瓦砾,他没有这种心的时候他就是瓦砾。但是不同于王阳明的良知心,良知心是在欲望和意志的后面,观照它们的那个心。萨特和尼采的存在相当于中国人说的“气”或“意念”,但在中国人看来,气与性是合一的,还有个良知自性。所以程子说:“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阳明认为欲、意都是良知的呈现,都需要有个主宰和头脑,就是良知。
 

问:说到现在就基本上代表了,影响大格局的就这些?那后面,比如说从海德格尔之后,其实是一些分枝了?
 

李漫博:对。
 

问:刚才咱们前面说了黑格尔,他还不是说本体本身?
 

李漫博:对。他和朱熹差不多,析心为二了,是专制主义的思想根源。
 

6)世界几大宗教共同指向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常有宗教之争?今后会怎样?
 

问:前面已说了宗教,其实只说了一部分,宗教产生的原因,宗教产生的基本环境,宗教之间在打,或者是以宗教之名来打,但各种宗教不管从哪出来,应该是指向一个地方、方向?人类的方向?


 

李漫博:是这样,方向是一个方向,到哪就不一样。而且到那之后是不是真的,就更不一样了。
 

问:那您怎么认知这个方向?


李漫博:方向就是解决人与自性的关系问题。解决一个我是谁,我从哪来到哪去的问题。

 

问:宗教会继续打下去吗?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情况?
 

李漫博:这个我们说人类还是这么几大宗教折腾,还得打下去。现在你看到,西方人搞自由民主,搞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还有敌人吗?那我们的孟子怎么说的,“仁者无敌”。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中国自古以来不能说完全没有,是天主教进来之后我们打过仗,谁和谁打呢?是义和团和天主教。然后就是洪秀全的“拜上帝会”跟儒教干上了。那为什么在他们没进来之前没打过呢?原因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是天道信仰和空性信仰,这两个合在一起,成为中国人的公共的根本信仰。我们的公共信仰是天道,是空性,下来之后我们的家族信仰是有神性信仰,我们都认为我们的祖先是神,不是神我们也把它神化。这两个信仰在并行的时候,并不发生冲突。
 

中国人认为连你的祖先,祖先神都是大空本体,或者是从“不易”里面投射出来的。所有的有形世界,包括神界都是由这个空投射出来的。只不过是逐级投射,层次不一样。如果有了这个空性在上面罩着,作为你的小群体,那么你有你的神性信仰我有我的神性信仰相互不妨碍,所以老子有一句话,“以道莅天下者,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两不相伤,故德交而归。“我们都遵循天道,这样的话就打不起来。
 

所以你看唐朝的时候,在道学和佛学的最兴盛时期,天主教进来了,伊斯兰教也进来了,犹太教也来了,还有各种各样的地方性的和种族性的信仰,但是在唐朝的时候,宗教之间并没有战争。那么西方人他们没有天道信仰,他认为他的神界,那是唯一的。我们人类社会或者是整个自然宇宙全都是它投射出来,所以到那去就是最高的。你不认同,那就是异教徒。
 

问:您估计宗教之间的矛盾之争,未来会是什么情况?
 

李漫博:如果在我们中国人的理想下,我们中国人解决了空性与神性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可以给人类做出表率。用空性统一神性就打不起来,用神性统一神性就打起来了。
 

问:所以下一个问题是关于什么叫世界大同?
 

7)什么叫世界大同?世界会大同吗?
 

问:用空性统一的世界大同?
 

李漫博:是宗教意义上的世界大同。
 

问:您认为世界会大同吗?
 

李漫博:会。

 

其实这个问题实际上很简单,就是文化四个方面,加上文明的四个方面,就把这个整合起来,用我们易的和谐价值去统一最大化价值和超越价值,就是这样。
 

8)您认为可以称现在是互联网抑或移动互联网时代吗?未来会怎样?
 

李漫博:互联网产生是人类从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期,这是文化的一个大的变革,就是说人类从采集与狩猎时代,农耕与畜牧时代,工业化时代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应该说是重大的革命性生存方式的变革。
 

问:在这个语境里,生存方式指的是?
 

李漫博:它是文化,生存方式是文化。你看工业化社会,把人类整到一块,然后开始工作。机器是什么?既是我们手脚的延伸,同时机器又是我们必须服从的一个规则,那么现在有了互联网以后呢,它实际上是脑直接控制机器了,不太用手控制机器,不用身体控制机器了。然后互联网又把这个控制机器连在一起了,这样的话人类的文化系统就发生了很大文化。尤其对变革自然的生存方式就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文化必然带来文明的变化。
 

实际上人类在互联网时代,可能会形成新的生存结构。原来我们说的一男一女的实体化的结婚,现在我们整一网络虚拟化的,里面还有一个宝宝。其实是两个男人,谁也没见过谁,实际上这是一个文明结构的巨大变化。而社会结构也发生变化了,比如说经济,过去你拿了货币去买东西,现在根本见不着货币,原来是货比三家,挑来挑去,手摸摸看看,现在我一点击物流网就给我送过来了,交易方式发生了变化,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
 

你比如说3D打印技术,一台打印机加上电脑,然后你想要什么,你输入你的设计程序,它就给你打出来了。那么等于说原有的工业体系它的生产方式会发生变化,交易方式发生变化,产权模式发生变化,各方面都会发生变化,都因为有了互联网的存在发生了变化。
 

从最高层次上或者从本体的意义上来讲,互联网这个形式,恰恰是佛学的宇宙模型的体现,就是佛在证悟的时候看到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本源的样子是什么样子,是帝释(老子称之为“天网”)网的结构。工业化社会是点对点之间,现在你可以一入多,多入一,这就是帝释网的结构,这个结构形成之后,我们的生存形态,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问:还有一个提法,说互联网就有点像本体,它帮助全人类连什么,连你我他所有人的心,对吗?
 

李漫博:这个也不能这样讲,也提供一个隔绝的可能,刚才说互联网家庭他俩谁也不认识谁,他俩心真的在一块,不一定。但是他俩可以在某一个维度上去建立一个东西。互联网既有促进融合的作用,也有隔绝作用。因为工具这个东西不是本体,就工具来讲最高工具还是人体。那么这个东西只是人体的一个延伸。

 

问:那就是说互联网还是纯工具?
 

李漫博:纯工具,它可以改变人类的生活结构,但是它也有相应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它是像那个结构,但是并不是那个结构。
 

问:说说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李漫博:移动互联网时代有道理啊。因为现在这个手机,从现在我们手里面拿着这个手机开始,就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不移动的比如办公室有一台电脑,那时候跟手机没连起来,那现在连起来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再往下发展呢,这个也早已经有预测了,就是网格时代。网格时代的中心计算机就没有了,你的一部手机就是一部强大功能的电脑,也是计算中心,或者说网格时代是各为中心,互为中心,是网格结构,不是蛛网机构。
 

问:移动互联网时代后面时代是网格时代?
 

李漫博:对。信息时代可以大概分为四个阶段,即:计算机时代、局域网时代、互联网时代和网格时代。每个阶段都会引起人类生活形态的变革,会产生新的生活模式乃至经济形态。
 

问:网格时代如果用一两句话让普通老百姓得懂,该怎么讲?
 

李漫博:它就是自主互联网。现在的这个网络是有中心点,中心就是美国控制的主机。那么他可以在这个互联网截取屏蔽信息,因为我们的信息首先到他那去,他再给你转出去。还有一个主机在扮演上帝,网格时代就没有了,是平等的无中心,又互为中心的点阵结构。这是更接近“天网”或帝释网结构了。它跟《华严经》揭示的“十玄门”境界很接近的。
 

问:网格时代和互联网时代,都是信息时代的?
 

李漫博:一个较高级的阶段。
 

问:信息时代、网格时代之后,还有时代吗?网格时代以后是什么?
 

李漫博:人、物、信息三流自主合一的时代。
 

问:那您觉得未来20年,由于移动互联网这件事,或者由于互联网这件事,会怎么样?会出现什么新鲜东西?
 

李漫博:就是人与人的自主能力会越来越强,超越种族、超越国家。

 

问:比如说当下人们说的社交产品、模式?
 

李漫博:我说的这个意思就是自主,它可以在美国找到自主朋友,他可以在南非找到自主朋友,他可以在俄罗斯找到自主朋友。
 

问:主要就是这个?
 

李漫博:对。自主能力会越来越强,人类的觉知力会得到更深邃的开发。
 

问:那是不是意味着未来的企业,帮助人更好更快更有效的社交了?因为自主是表现人跟人之间的一种关系?

 

李漫博:是啊。
 

问:具体化是不是指未来社交产品?
 

李漫博:也不仅仅是,它里面可生发的维度很多,互联网也好,移动互联网也好,网格时代也好,不要把它设置在一个维度上,其实它可以无限生发的维度。


问:一般理解人有两个根本需求,一个是要生活,比如说电商这一块,二是人要跟人说话,要交朋友,您怎么看?
 

李漫博:人实际上刚才说了三个需求。那么这三个需求里面,互联网都可以发挥,但是看你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比如说你需要消费物质,可以通过电商给,需要找朋友,你也可以在网上寻找,人还需要超越,去交流修炼,或者去选择什么样的场所。

 

问:对应的三大关系,找人找物找自性?
 

李漫博:对。

 

9)有人说未来是分享经济,您怎么看?

 

李漫博:共享经济。

 

分享经济是西方人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就像知识经济这个概念一样,知识经济是人类刚刚进入信息时代提出的,它推进了全球的计算机时代,分享经济是人类进入了第三个信息化时代,即互联网时代。这时,西方的经济理论,从生产、流通、分配进入了消费的研究,过去是以前三个形态为主。现在人们开始注意消费的经济学意义的研究,这个概念还会引发一个经济时代的出现。人类其实就是三种方式,一个是西方的独占主义的市场模式,一个是中国的自给自足的模式,一个是印度的供奉布施模式。
 

问:集体的自给自足,不是个人的自给自足?
 

李漫博:对,这是一个三种模式合一的时代,以多群体自给自足为主干而建立。就全人类而言,又是一个大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人类毕竟要自给自足。自给自足不是落后模式,是终极模式。
 

问:这个分享和共享,差别是?
 

李漫博:分享和共享,它其实要建立在一个财产模式上,印度的财产模式,他不认为财富就有独占性。那么也就是说,你的这个财富是你个人的吗?不是个人的,是整个天底下人所共有的。我们现在只是需要了,只是取其分之一,我们不需要别人需要,别人需要别人的。比如说你现在的衣物很多,在家里穿不完,我拿出来几件,那么这个东西是谁的,其实已经没主,但是又有一个共主,是所有人的。我们现在说了我缺一件衣服,这个适合我我穿上我就走了,但同时也有过两天之后我也有剩余我也放在这儿。
 

问:分享代表着?
 

李漫博:分享是说你有你的我有我的,在独占的前提下产生的共享,可以称之为分享。
 

把你我的都拿出来,我不用的时候你来享用,你不用的时候我来享用,但在其中要涉及计价问题。租赁经济是西方可选择的分享方式,它可以解决财富闲置浪费问题。人力独占财富的理由是在自然对象上施加了劳动。
 

但是实施人类劳动就是你的吗?你说地球,我们是在地球上耕作实施了劳动,难道这个地球就是人类的吗?哪怕是一个原子也是所有的众生它的能量凝结在这儿以后,产生了原子。连一个原子都是所有的众生共同投射出来,所以一个人的独占,没有这个道理。但是人类呢,就这样,他认为他有法则,他就认为这是我的。打个比喻来讲,你有一双皮鞋那是你的对吧,我在你的皮鞋实施了劳动,我给你打了皮鞋油那这皮鞋就成了我的了吗?但是西方的独占性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它有利于生产和保有财富。
 

问:那可以说共享是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方向?
 

李漫博:可以算是一个选择的维度,但是人们达不到。
 

问:理论上?
 

李漫博:它可以缓解独占性对财富的浪费。

 

共享性必须建立在财产制度上,在西方的独占主义之上。人们可以建立租赁经纪,在中国古代的共有主义财产制度上,可以建立互助经济,在古代印度的公有主义的财产观念上,可以建立供奉布施的经济,就现代的人类主流的西方的经济观念上来看,只能是建立租赁的经济形态。


 

问:或者说某一个公司,它是在往共享上推动?
 

李漫博:公司内部可以建立内部的互助模式,教育体系内部又可以建立供奉布施模式。
 

问:商业上为什么不行?
 

李漫博:市场领域不行。
 

问:为什么?
 

李漫博:商业市场领域建立在财产独占的前提下,有独占主体才有交易,才可以计价,要不然交易什么。
 

10)有人说金融是商业的最高端,您怎么看?
 

李漫博:也可以这么理解。比如制造业它是基础,但是金融配置制造业。
 

问:金融就是派工单,最高端是什么?
 

李漫博:不是最高端是最关键环节。
 

问:最关键环节是什么?
 

李漫博:是货币,谁具有货币发行权。
 

互联网时代,这个货币它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应该是并存的。也就是说自主群体之内是可以建立内币系统的。
 

问:多样性?
 

李漫博:是在自主群体之间在进行交易的时候。
 

问:那自主之间的货币,实际上就是自主是内部人的信用建立起来的?
 

李漫博:对,这是信用。
 

问:自主之间的呢,组织之间的总信?
 

李漫博:对。
 

问:那就是说谁做到了能推动世界总信,谁就是?
 

李漫博:那也不一定。谁推动了那个分信也可以,对吧。比如你给汽车建立一个内币系统,你给一个范围建立了内币系统,你可以创造多样性。

 

问:什么叫统一的总信。
 

李漫博:总信就是人的良知啊,这就是那个根。所以一切都是本体的投射,找到那个东西就好办了。就是最大的功德主。
 

11)您觉得我国80后、90后的优势和需要注意加强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李漫博:80后、90后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即出生在信息爆炸时代,这个时候已经缺乏统一的意识形态了,面临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问:这大致是它的优势和劣势?
 

李漫博:多样性和选择性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当你没有建立人生观的时候就会漂移,被一个僵化的东西固定住,你就会陷入到死胡同去了。对他们来讲避免了死胡同,但同时又茫然。
 

12)中国的儒释道合一,是合在了哪里?
 

李漫博:儒释道三家,实际上都叫心学,合于一心,合于一教,就叫心教。
 

问:现在大家一说就很乱,基本上是众说纷纭,为什么是这种现象?

 

李漫博:中国的崛起,从思想准备到人事准备,这两个东西都得有,要有政治家,教育家,金融家,这三个群体合在一起,中国复兴就有望了。政治家要把中国人合在一起,提出理想,建立秩序,教育家要把现存的中国文化整合在一起,实施教育,完善中国人的人格。在经济问题上,得能够做到自主,刚才你说了商业的顶端是金融。什么叫伟人或伟大的事情,那一定是解决了一个历史时期的这个民族的最迫切、最严重的问题。
 

问:那这货币问题上,其实会以一种大家意想不到的方式,取得货币战争的胜利?
 

李漫博:当然了,中国人是有智慧的民族。
 

问:刚才已经慢慢说清楚了,所以下边的问题,我们是需要建立自信?
 

李漫博:对。所以之前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说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必须在文化上,恢复中国的易学本位,第二个必须在文明上恢复中国的共和文明的本位。易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础,这个基础现在来看的很坚实。“共和”是中华文明的传统,这个传统现在来看也很牢固。

 

13)顺便问个流行问题,您认为科学与佛教(或佛学)的关系是什么?
 

李漫博:就我自己的研究表明,佛学确实是人类至高的学说。这一点我自己是深信不移的。佛学是先证悟本体然后再回过头来看现象,把现象的各个层面看的很清楚,然后把这个过程告诉了人类,科学是从现象往上不断的攀升、不断的攀升,一个阶梯一个阶梯爬。
 

甚至在量子物理产生之前,西方人还不知道本体的存在,或者一直爬爬到现在。包括哲学,它也是这样一个爬升的过程,所以从人间的学问整体来讲,佛是最高最详细的。它的证悟方法也是指示最明确的。在佛学不同的层次上我们都能找到科学在那个层次上的位置。
 

问:那如果用一两句话,简单概括一下科学跟佛学的关系,怎么来描述?
 

李漫博:佛学是证悟了本体之后,回过头来看现象世界。科学是在从现象世界不断的向本体世界攀升。
 

问:比如说佛学是科学的什么、科学是佛学的什么?
 

李漫博:这个爱因斯坦说了一句话,他说的不是佛学,说的是宗教。他说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但爱因斯坦是针对西方宗教而言,不是佛教。如果我们研究一下《楞严经》和《华严经》,宇宙人生的理与事就会说清楚了,人心与世界全都揭示了。
 

问:爱因斯坦还说过这样的意思,他的贡献比起佛陀、耶稣来,太不值得一提了?

李漫博:是啊,应该是这样,但只有他可以这么说。
 

现在我们不能这么讲,因为这么讲的话,容易引起误解。较为中正的立场,一个是从本体看到了现象,看到了不同的世界,一个是从现象不断的往上攀升,追索本体,也在不断地发现新的世界,这两个东西汇合到一处,但是也可能还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采访后记:

新近出版的李漫博老师主笔的《本体与现象:文明的共和》一书,其中对以上但不仅包括以上的所有问题进行的深度理论阐释,是对本采访因采访者水平有限而可能出现的有误之处的最终指正。

 
  来源: 互联网周刊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