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回望六十年:市场经济道德思辨

 
 

史坦国际STANCHINA

 
 

编者按/ 经过60年呐喊与解放的艰辛历程,市场经济释放了发展的巨大能量,但无形之手却并没有像人们最初希望的那样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急速扩张的经济体量大有把一切划归经济逻辑之势,这显然造成了社会各个层面的紧张,当血汗工厂现象突然被媒体曝光在公众面前,人们自然开始怀疑这种经济增长的道德性。道德在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应该被赋予怎样的内涵?

  为什么不能用市场价格来调整经济?”——茅于轼1957

先习后学,边习边学

  计划经济年代的道德是一个高、大、全的字眼,个体的自由与福利被有意无意的忽视了,经济的内生力量也被压制。

年轻的茅于轼在五十多年前跟伯父、著名桥梁专家、教育家茅以升的交流,似乎在冥冥之中教会了他用科学方法去发现真知。

  彼时,茅以升家在东单,茅于轼住在王府井,茅于轼经常去伯父家拜望、问安。他有什么新想法愿意和我谈,我受他的影响比较大。

  195741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继续放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其时,茅于轼在铁道部研究院从事机车车辆性能研究,一个公开场合,茅于轼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与忧虑:为什么不能用市场价格来调整经济?他无论如何想象不到,一番慷慨陈词带来的是一场无妄之灾。

  要知道,在那个特殊年代,市场、价格,无疑都是敏感词汇。

  1958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反右运动如火如荼。起初,茅于轼被定性为右派言论,然而因为当时铁道部研究院5%右派名额没满,差两个人,于是茅于轼莫名其妙地成了右派。戴上右派帽子的茅于轼,工资直降两级,从133元降到100元,直到20年后才恢复到133元。

  1969年开始,茅于轼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在保证火车正点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燃料。当时,他依据的是非线性规划去推导,一直没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期间阅读了很多书目,比如《运筹学》,俄文书也看《变分法》(是处理函数的函数的数学领域,和处理数的函数的普通微积分相对。编者注),《变分法》是茅于轼推导推演的主要依据。

  10年之后的1979年,出身工科的非经济学者茅于轼推导出一个理论:择优分配原理,那一年他已经50岁。择优分配原理其实是数学规划、资源配置问题,比如一个十字路口,红绿灯开放的分配时间多少才是最佳状态,既不影响交通流量又不影响质量。一定量的化肥,如何分配生产的粮食最多?

  择优分配原理导出的结果就是价格配置资源,这个原理通过数学规划的方式重新构造了微观经济学。

  只有在平等和自由的基础上形成的价格才是真正的价格。”——茅于轼1984

平等和自由才是道德的市场经济

  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大包干到价格改革,市场逐渐开始主导资源分配,个体权利逐渐得到尊重。茅于轼的择优分配原理与实践的进展相呼应。

  在一篇庆贺茅于轼80寿辰的文章中张维迎曾如此回忆:第一次认识茅于轼是1982年春天,当时我从西北大学毕业考上了何炼成教授的研究生。开学不久,第一次全国数量经济学研讨会在西安举办,茅于轼宣讲了他的择优分配原理,从数学最优解的角度来解释资源配置,让人耳目一新。

  1984年茅于轼把《择优分配原理》做成一个油印本,这个小册子在京城经济学人的圈子里广为流传。在茅于轼看来,平等和自由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没有平等和自由就没有市场经济,只有在平等和自由的基础上形成的价格才是真正的价格,才能最好地配置资源。茅于轼将市场制度称为财产受到保护的自由交换制度,并将价格喻为经济学的地心引力,他运用数学模型证明了价格之于资源配置、经济运行的极端重要性,甚至喊出了价格万岁的口号。

  茅于轼是孙大午非常敬重的长者。

  2003529日,河北徐水民营企业家孙大午被指向3000多户农民借款达1.8亿多元,以非法集资的罪名遭到收押。当年11月,孙大午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罪名被判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孙大午事件一度轰动海内外,孙大午的个人遭际被视为民营企业群体的原罪之殇。

  2003731日,茅于轼主持的天则经济研究所为孙大午案组织召开研讨会,主题是从孙大午案看民营企业融资的法律环境,并出具了法律意见书。茅于轼为孙大午案四处奔走,称此案为没有受害人的非法集资,在他看来,孙大午错就错在干了一件违法好事

  孙大午感激茅于轼:他救我,不是出于私心、私情,而是出于一种公义。我觉得他是在为民营经济呐喊,在为改革鼓与呼。

  市场经济需要道德约束的原因之一是,道德约束与法律约束相比较是成本非常低而效率最高的一种约束。”——茅于轼1997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人们曾经以为市场经济天然是道德经济,会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茅于轼的思想也经过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1985年茅于轼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之时,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不是对美国有兴趣,而是对中国经济有兴趣。

美国研究所负责人笑呵呵地对茅于轼说,中国的经济改革要向美国学习。那位负责人很开明,他准许茅于轼用1/3的时间研究美国经济,2/3的时间研究中国经济。

  一年之后,茅于轼被派往美国参加一个讨论中国经济的学术会议。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所长萨克斯(Jeffrey Sachs)看上了茅,请他去哈佛大学做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

  美国的富有与发达让茅于轼极度震撼,在美国游走、讲学的那一年,他满脑子充斥着这样的问题:是什么妨碍了中国人致富?如何让中国人富裕起来?

  当茅于轼开始思考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该怎么走?他有了自己的答案,中美之间的巨大差异在于体制,中国应该走向市场经济。

  穿越经济的迷雾,抵达精神与道德的内核。1997年,茅于轼出版了个人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该书一经问世即引起海内外的普遍热议。那一年,正值中国经济全面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推进的时刻,中国人的道德观也经历着重新厘定的迷茫。茅于轼主张建立市场经济道德观,他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道德观念要作重大调整,这也许比价格调整、所有权调整更困难、更重要

  20089月,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儿奶粉中检出含有三聚氰胺,导致多位食用婴儿出现肾结石症状。随后,这一事件迅速扩大,并最终演变为举世震惊的毒奶粉事件。三鹿事件让企业、企业家的伦理道德蒙羞。茅于轼一直坚持的观点是道德约束是比法律约束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一种约束,但是类似三鹿毒奶粉这样的事件,如果单纯依靠道德的力量恐难实现约束。由此来看,法治规范或许比道德约束更为有效。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理性看待法治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法治和道德都需要,不能偏废,一个好的社会是法治与道德并重,道德是最基本的。成熟的市场经济,承认个人利益,但是也有严格界限,一些方面是不能过分泛化的。茅于轼认为,中国人的道德观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道德过渡到市场经济时代的道德,主要特征是从秉承无私奉献转移到追求个人利益。这个阶段容易走过头,比如,个人利益的过度化追逐。其次是把金钱原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阶段是对金钱、道德的再认识。

  市场经济需要成本,而且还有难以计数的道德成本。市场经济道德观念的重整与重构是无法淡漠的中国命题。心存敬畏、善性做事,至诚至信、义利兼顾,就是有道德感的市场经济。

来源: 中国经营报 

作者: 张翼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