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 所有制创新就是继续大力扶持民营经济
 
 

史坦国际STANCHINA

 
 

中国改革30年成功的一个主要经验是国退民进,如果没有这个,改革不可能成功。而现在看到部分领域出现国进民退是很危险的一个事情。天则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家茅于轼日前对本报记者说。

  对于近两年来显著的国退民进现象,茅老忧心忡忡。他认为,高度国有制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社会阶层僵化,经济活力下降,催生如超额公共债务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茅于轼认为,下一次市场化改革的契机是下一次金融危机来临。

  民企活力欠激发

  《21世纪》:如何评价近年来社会开放性、阶层流动性?

  茅于轼:社会的开放包括流动性,流动性是自由选择的权利,过去没有,现在可以,选择机会更多;中国对出身的歧视,现在也没有了,改革30年有所改进。但现在城乡差距和隔膜还很大,比如生来是农民差距就很大,不够自由不够平等。我认为需要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的发展,这会对社会的开放性、流动性有所帮助。

  《21世纪》:很多人都在讲,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也有人认为国进民退是中国在市场上强盛的一个表现,支持国进民退,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茅于轼:品牌当然是好事,但是世界500强没有几个公有制企业,大部分是私有制企业,所以没有必然联系。不是说非得公有制才能做强,中国有个特点就是它做不强,政府的力量会帮他做强,这种强也是假的,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应该是靠市场的力量产生强的企业。

  《21世纪》:当下是否存在国民退现象?如果有的话,您对此怎么看?

  茅于轼:公有制就是国有制,国进民退就是因为政府行为,我们相当比重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企业,公有制企业的领导人都是政府委派的,所以政府有很大的支配权,在经济上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中国改革30年的成功,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国退民进。

  《21世纪》:从学理上具体解释一下您的看法?

  茅于轼:从经济学理论上看,产生一个合理价格,只有在私有制才有效率。市场是最有效的配置资源。

  如果都是公有制,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同一个人,价格不起作用。

  从今天自然发展的过程看,最初是私有制,一直到马克思,他的研究认为,私有制有很大的毛病,并提出公有制的思路,很多人认为他的说法对,也选择了公有制道路,实际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尝试着这条路,而且在全世界十亿人口范围内尝试了七八十年,但现在很多都放弃了。

  当然私有制也有它的毛病,这说明没有十全十美的办法,只能够退而求其次,找一个毛病稍微少一点的方案。

  不能一概而论,私有制有毛病,公有制也有毛病,公有制也不是都不成功的,像新加坡、法国都有成功案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全面公有制肯定难以成功,个别公有制可能成功。

  《21世纪》:那您觉得在这方面中国和法国及新加坡有什么区别?

  茅于轼:在所有制方面,新加坡在宪法上明确以公有制为主,公有制的企业如果存在得不错,他就可以继续存在下去,但如果干得不好就改变属性,向公众投资开放。

  下一轮改革的时间点

  《21世纪》:从制度上如何打破垄断?下一步改革路径在哪里?

  茅于轼:历史上,应该说还是客观现实逼迫国家选择了国退民进的道路,因为国家负担不起亏损的国企,最后没办法就把它关停并转,把包袱卸掉。

  因为当时国家的债务很大,这包括地方政府债务、银行债务等等。中国金融问题很大,金融问题的核心是债务问题,债务方就是政府。政府靠什么来平债,比较现实的做法就是卖掉国家的公有资产,包括大企业,甚至于国家土地,比如把奢华的政府办公楼卖掉,然后每年交租金。现状是国家的资产就不用交租金,以后应该不行了,卖掉后要交租金,这就逼得政府不得不采取国退民进的道路。我预计下一轮改革的时间取决于再次的金融危机何时爆发。

  最后债务的解决办法可能只能是出卖国有资产,我想不出别的办法。今后应该说国退民进依然是方向,过去是现实逼迫,今后也可能还是这样。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