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中天:文化与金融的融合
 
 

史坦国际STANCHINA

 
  中国经济网11月18日讯 11月10日至11日,2013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期间,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办,鼎盛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华语电影联盟等承办,中国实友会协办的“鼎盛中国·2013文化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会上,著名财经专家、科瑞集团创始人、监事会主席彭中天先生,发表了名为《文化与金融的融合》的主题演讲。以下为彭中天先生的演讲词:

  女生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的论坛可谓高手云集、宏论迭出,让我眼界大开。下面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文化创新与跨界融合”这个话题。在此我要声明一下我不是一个文人,虽然出身艺术世家,但我学的是财经,从事的是金融与资本运作,七年前转入北大创立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开始了对文化产权、文化经济的研究。2007年率先提出文化产权交易的概念,并实践探索至今。借北京文博会的契机,今天正好来谈谈我的思考与心得。

  首先我谈谈对文化的理解。

  在我眼里文化不是一个词,而是文和化的合成,文指的是内容、思想与表现形式,化指的是转化与教化。文化者人化也!文静如水,化动如烟,文化之精在文,文化之妙在化。文而不化不懂文化,文而化之化成天下。所以古人对文化的解释我认为是到位的:文而化之,化而文之,文物化成,方称文化。反观今天的现实,差之远矣!以艺术市场为例:尽管交易额已突破1000亿大关,号称世界第一,但充其量是一个物权市场,而且是把五千年的家底翻了个遍,既没有充分的话语权,也没有完全的市场定价权,在业态创新上更没起到引领作用。再看看美国,它的艺术市场总量不及我们,但它的艺术授权总产值是艺术品实物市场的三倍以上。无形大于有形,转化大于实物。难怪人家叫版权经济。中国是文有余而化不足,美国是文不足而化有余。这就是差距,这既是转化的差距,也是创新的差距,但更是观念的差距。再以电影市场为例:当我们还在苦苦追求票房收益,并以此定成败之时,美国的电影衍生品收入已是票房收入的四倍。当我们守着五千年的文矿苦于没有好剧本时,美国人已经把你的花木兰、功夫和熊猫化出了几十亿美金。我们是文化资源大国,却是文化产业小国。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种差距,不尽快从文化转化和文化创新上迎头赶上,文化产业想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其次我想谈谈文化创新对当下的意义。

  1、从市场角度看:消费需求提升,对精神层面需求明显增加,我看到的画面是:我们用卖牛仔裤赚的钱去买别人的奢侈品,因为我们自己的高档品牌或能满足消费升级的产品空缺!

  2、从资源角度看:我国文化底蕴深厚,五千年的文明积淀无人可及,亟待转化和运用,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独有优势。盘活存量,转化能量是明智的选择。

  3、从产业角度看:我国的产业基础现状是资源消耗,量大价低,处在产业链底端,且不可持续,如何通过文化导入,增加附加值、提高竞争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文化要素与传统产业对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4、从文化角度看:大众化是方向,也是最好的商业模式。围绕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可以实现文化价值的最大化。文化与产品的结合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

  5、从国家战略层面看:近年来美国率先抓住科技与金融两条主线,把华尔街和硅谷牢牢捆绑在一起,硬是催生出了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引领全球经济的发展方向。在科技与金融上我们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但文化是我们的优势资源,也是人类发展的高级需求。如果我们把文化、科技、金融三者结合起来将形成我国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文化筑底,科技驱动,金融创新,跨界融合是历史的选择,是一次跨越式革命,也是我们文化创新的核心。

  再次,文化如何创新。

  我个人认为文化创新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二是理论与体制的创新,三是工具与模式的创新。由于前面我也说过我不是文人,所以对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我不敢妄加评论,只能跳过。在理论与体制创新这一块我可以谈点不成熟的想法。我着重谈的是工具与模式的创新。

  在理论层面我想谈两个问题,一是财富观问题,二是产权问题。先说财富观吧。我们都知道世界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那么财富的构成也应是物质与精神。如果说物质构成硬财富,精神就应构成软财富,只有软财富才能对应软实力。财富是实力的具体体现,财富的构成与变化始终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财富标志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是不断变化的,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只有从理论上确认了软财富的地位,并从实践中提炼出价值体系,才能真正让文化资产登堂入室,进入财富的总盘子,才能真正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政府考核体系(美国已将文化价值调整为GDP的构成)和银行的指标体系才能实现跨越式革命和催生一系列新的商业模式。(土地价值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有异曲同工之处)软财富只要和市场需求挂上钩,通过专业服务和公开市场是可以产生数据和形成价格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问题一旦解决,社会总财富会极大增加,是会成为继房地产之后有一个巨大的吸金池!政府的唯GDP观点也会极大扭转,文化资产抵押再不是天方夜谭。

  第二个重要理论是产权问题,这是一直没有理清也没有做好的现实问题。当文化遇上市场,这个问题就不可回避。产权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文化经济亦不例外,如不从源头理清,作为产业链末端的市场必定乱象丛生。因为没有文化就没有道德,而没有道德的市场焉然不乱!这个问题我已讲过多次,今天就不细说。

  在工具与模式创新这个问题上我想主要谈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

  先说金融创新:金融是百业之首,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推动。金融是财富传递的工具,是信用流转的手段,是价值转化的中介,是产业发展的动力。金融只要选对了产业,在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会迅速壮大。房地产是个很好的例子。但只盯着房地产,风险只会与日俱增。现在多家银行的房地产抵押所占比重已经太大了,大有与房地产共存亡的架势,这是不明智的。聪明的银行家一定是分散风险,在经济转换的变局中,在未来消费的趋势中,在社会发展的演进中,找到新的财富标志。文化一定会成为继黄金、股市和房地产之后新的财富标志。但在实际操作中,文化与金融的结合依然是困难重重。这是因为金融理性,而又按部就班,只认硬财富不认软财富。而文化恰恰轻资产、非标准,充满不确定性,二者完全不兼容。如果不创新,在现有体制下,二者的结合只能是个案,无法复制与推广。而创新势必打破现有的条条框框。我个人认为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路是通过金融内部的变革,主动与文化对接。这里又分两个层面,一是大改,就是改变现有的财富观念和指标体系及流程,针对文化产业的行业特点和规律重新解构。二是小改,即套用现成的金融工具,直接服务于文化产业,只是应用和变通,如艺术基金、艺术品信托等。第二条路是通过改变外部环境,将金融导入文化产业,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案例:它是在专业文化价值评估的基础上,以版权质押为核心反担保,通过利用设立的“文化无形资产质押处置周转金池”及担保、再担保机构,形成三方对银行的联保。当文化无形资产质押债权融资出现不良时,由“资金池”及联保机构实施赔付,所质押文化资产及相关合约交由交易中心设立的“文化资产托管处置平台”进行处置,处置收入回填周转金池及联保机构。此项服务在短短一年时间已帮助40多家中小文化企业实现6亿多贷款,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固定资产抵押的文化无形资产融资。

  文化与金融的融合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不管怎么做都有一定风险,改革就是试错,要有这种勇气,一旦走通,收益将是长远,对金融的资产构成与风险分散将起到积极作用。

  再说科技创新。如果说金融创新是文化腾飞的一支翅膀,另一只翅膀一定是科技。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也是巨大的商机。这次以移动互联、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先导的科技创新对传统产业是一次颠覆性的革命,对文化的传播和转化运用都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文化的特点是量多面广小标的,分散隐蔽难管理;海量非标轻资产,流转、定价皆不易。而移动互联及大数据为文化资产的聚集,文化产品的传播和全新商业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无限可能(举例版权登记、文通卡、众筹、团购、定制),也为文交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信用认证的基础地位)。所以作为传统文化产业一定要认识到科技的力量,主动去对接和适应,否则将会被无情的淘汰。

  最后我想谈谈文交所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1、平台的作用(公开平台、第四方服务)文化企业小、多、散,创新成本高,只有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才能帮助文化企业专注创新与发展。

  2、信用的作用(增信、封闭、鉴证)

  3、对接的最用(转化融合)

  4、监管的作用(产权)

  5、定价的作用(数据)

  文化资产的定价、流转和数据累计是构成文化价值体系的关键。这就要求具备专业、独立并集中的公开交易平台来保证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来完成确权、确质、确价来实现赠信、增量和增值。通过国家制定的公开平台集中竞价发现价格,通过数据积累找到规律,形成价值体系和相应指数,并作为评估的参考(没有数据参考的评估是一个伪命题)。通过科技手段和金融工具引导大众进入、拓宽投资渠道、固化闲置资金,促进文化消费,促进文化要素向产业转化,助力产业升级,并在这一过程中让人民群众了解文化、享受文化。这就是我当年提出文交所概念时认定的历史使命。

  当一个新机遇来临时,如果没有理论化的思考,结构化的布局,制度化的安排和体系化的创新,就有可能错失良机。机会永远青睐有准备的头脑,我们都应该成为有准备的人。

  文以载道,艺以弘德,文化兴国,唯有创新!

 
  来源:中国经济网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