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会正在敲文化产业的大门

 
 

史坦国际STANCHINA

 
 

 口红效应似乎是当下国人热门的词语之一。这个曾经略显陌生的词汇源自经济学界对某些消费现象的描述:每当经济不景气,廉价非生活必需品——例如口红的销量反而会大幅飙升,因为这些商品能对消费者起到安慰身心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正符合这些条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寒冬中,大量人群受到冲击,出现难得的闲暇时间,社会心理也出现了焦虑、不安等特征,人们更想从现实困境中暂时逃脱,文化产业既可以成为价格较为低廉的消费品的提供者,也可以鼓舞人的情绪,让人们在困难中心存希望。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凛冽寒风中,文化成为人们精神抚慰的一杯心灵鸡汤,文化产业似乎涌动着更多的机会。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认为,对于大众来说,金融危机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知识积累的机会,而这恰好也是出版社在金融危机中可以把握的一个机遇。他用猫冬这样的词语比喻危机中民众的心态。他说,猫冬时更好地充实自己,是为了春天更好地生产。黄书元认为,金融危机下,民众渴望精神的寄托,希望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素质,出版界应顺应形势,出版一批提高民众素质、职业技能的图书,同时也要推出一批提供娱乐消遣的、积极健康的出版物,这对于出版业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机遇。目前,等待就业的是一个几千万人的庞大人群,出版社应当针对人们这种需求,优化、调整选题,广泛征求各界的各种意见,策划具有超前性的选题,对大众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提出正确的指导意见。他根据金融危机下民众的阅读倾向设计出了出版界的两大重点,即以西方职业技术选题为代表的、讲求实际操作技能提高的培训类出版物和以中国传统文化选题为代表的、讲求自身素质培养的素质类出版物。黄书元认为出版界大有可为,在苦练内功、寻求机会的同时,更应该有充分的信心。

全国政协委员、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石峰对金融危机下包括新闻出版业在内的文化产业是否能逆势上扬有着冷静的分析。他对记者说,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期,往往正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与繁荣的机遇期。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百老汇和好莱坞双星辉映,创造了美国娱乐业的巨大繁荣,同时也为美国走出经济大萧条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最近也有数据表明,美国电影票房也出现了近年来最好纪录。面对眼下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他认为文化产业会有机可寻,一些文化企业可以恰当把握时机取得一定的发展或者突破。但同时石峰提醒,机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经验也不等同于规律,包括新闻出版在内的文化产业必须加强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艰苦努力工作,才能把可能性变为现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本报记者:程晓龙  牛春颖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