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事实与文化心态:两码事

 
 

www.stanchina.com

 
 

大片所向披靡,独立电影处境艰难———这是一个事实认定,不是一个价值认定,但我们经常把事实与价值混淆了,因为谁都想和胜利者站在一边。
近日读电影史,读到某些地方,颇有些惊心动魄,因为读出了一个类似于历史必然性的东西来。比如最近议论又起的大片现象,读史后发觉古今中外皆然。大片现象过去有人称为重磅炸弹综合征”,1950年代的美国电影,与中国目前局势有几分相似:大片模式逐渐形成,大片气质也有些接近,投资越大,利润越高,但投资大,风险也大,所以导致了越来越强的保守主义,它依靠的是可获得银行贷款的明星,保险的题材和预售的故事
  《赤壁》们”———《十面埋伏》、《夜宴》、《投名状》……也是如此,制作方式可以称为打包式制作”,一定要有超过三个以上的一线明星捆绑在一起。同样,这些电影在价值观上一般都比较保守———有时不只保守那么简单,甚至是相当乖巧地迎合某些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在这一点上,与好莱坞电影迎合民间道德协会的价值观略有不同,因为中国面对的审查,并非美国电影面对的民间性质机构的审查———制作者须八面玲珑,来不得半点闪失。

  大片内容填不满形式众所周知,好莱坞大片的价值观被国内学者称为是非常人性化的,但却也经常过于空洞,一位美国学者在多年前这样自我评价:“那蓬勃发展的重磅炸弹综合征在生产甚至连最顽固的观众也没有期待的更为保守和头脑简单的影片……甚至连非美委员会和道德协会都觉得是可以接受的。
  看到这里,于是又觉得古今中外皆然。在一种必然性面前,有的人会觉得安慰,既然古今中外皆然,那我们应该认同并顺应这个历史理性”,这样反倒省事。最近几年国产大片成为一种逐渐稳定了的商业模式,虽然我们并不一定要反对所有成规化的东西,但我们的电影环境却的确因此显得十分无聊,身边值得选择的电影很少,而且那些大片垄断了电影资源。也许大家会觉得谁也没碍着谁,其实不然。比如前段时间有一个体育类型片《大厨小兵》,讲一个出身厨师的教练训练孩子进行比赛,这个电影的情节与《功夫熊猫》竟然有些神似,电影制作精致,观片会效果也不错,但是这个片子做完了后就被束之高阁。导演十分苦闷。我问他,出品方有那么多资源,为什么不给你想点办法?导演说,他们都去关注《梅兰芳》了,谁还管小片的事?

  作为电影局十部主旋律电影进行操作的,有电影局专项资金支持,毫无政治风险,活泼好看,《大厨小兵》的命运尚且如此,遑论其它!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电影局面是两头重,中间轻,上亿的大投资和小成本电影最多,中间投资的太少,因为大投资稳赚,中间投资稳赔,小投资则靠投机。小投资是目前比较活跃的电影生产方式,至少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艺术性强的电影,这个暑期就有两个朋友,一个拿了十几万,一个拿了四十几万去拍地下电影了。另外一部分则是拍电视电影,自己凑个三五十万来拍,然后以六七十万的价格卖给电影频道,前后两个月就能挣20万。这个电影频道是做什么用的?就类似于一个垃圾桶,专收这样的电影的,那些有艺术性的地下电影是不可能卖进来的。
  在这里,我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1950年代美国的电视电影刚出现的时候,也是非常低门槛的,有点像我们的垃圾桶,那时候它依靠电影厂供片,而垄断性的电影厂趁机把自己的库存卖给了电视台,并为此大发横财,那些片子并不比胶片上的卤化银更值钱”!我猜很多人在这个历史里,又看到了古今中外皆然”,然后就又可以安心了,历史必然性有一副丑恶的嘴脸,它为文化人的懒惰和商人的奸诈提供借口。
  大片所向披靡,拍大片才挣钱,拍独立电影十分辛苦———这是一个事实认定,不是一个价值认定,这个事实并不必然决定价值意向。但我们经常把事实与价值混淆了,这是因为谁都想和胜利者站在一边,于是会不自觉地美化胜利者的行为方向。在与朋友交流争论问题时也常碰到这样的情境,这是我们最恶俗最势利眼的文化环境。尤其让我不安的是,最近看到一些电影学者在谈大片时,也暴露出这样
  的心态来。
  如此,我们的文化理想到哪里去了?———据说,即使是美国的大片的上座率,也并不是因为他的质量本身吸引过去的,而是被广告宣传等力量软性绑架进电影院的———如果学者和知识分子都如此这般,这个文化环境必然走向单面化。按照崔卫平的说法,那就是喜欢把自己的头脑置换成别人的头脑”,发出的从来不是自己的声音,而是他人的。这样看起来很豁达,其实是混账,因为你遮蔽了你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同一个群体的真实状况,每个阶层都发出自己的声音,社会才有均衡,身在苦寒中,不为自己不被饿死着想,在想着君王吃海鲜的时候千万别把牙给硌了,十分可笑。最近看到王志敏的一篇文章,也在谈这个问题———“还有人告诫我们说,一定不要做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批评家,冷静一下’,换位思考,站在制片方考虑问题,《赤壁》最重要的不是众口一致的满堂彩,而是先收回成本再谋求盈利。这就是商业电影的游戏规则。太令人感动了。观众太可爱了,太好了,太通情达理了。在自己掏腰包支出不菲的同时还考虑到投资者策划人的回报,中国电影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最好的观众出现了。

  王老师向来发言谨慎,此刻也按捺不住,让人觉得欣慰。我这不是说《赤壁》不好,而是说电影的局面应该更多元,不能这么寡头垄断,包括对注意力的垄断。对于社会现实和我们内心世界的言说,好大喜功、非独立的商业大片没有更多的能力,而这一块在观影者那里,远非不重要的。独立电影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在这一点上,学者不可妄自菲薄,不能放弃自己的文化影响力,更不能太势利———当下那么多的地下电影,学者们为什么那么超级的冷漠呢?原因无他,只因它们太弱势———也不能因为自己知道更多产业内幕,显得自己顾全大局,从而失去了文化品位。事实上,历史上很多时期的独立电影,因为有评论家的慷慨推介才更好地维持了下去。文化现实是可以塑造的,甚至某些所谓的历史必然性,也是人力塑造出来的。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About StanChina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北新胡同38号院 
TEL:010-51288959 FAX:010-51288759 
E-mail:stanchina@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