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平两会之际再谈民主  
 

既要经济发展,也要社会、政治发展

 
 

史坦国际STANCHINA

 
 

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之后,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再谈民主,并称让民主造福中国

  同上次一样,俞可平仍把其放在一本访谈录的序言中,此书总括了他对民主政治、中国模式、政府创新等观点。在228日《让民主造福中国》发布会上,俞可平表示,应该尽快推广人民代表制度的某些地方创新和探索,让人大和政协在中国民主政治中发挥更多作用。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处理对应危机和改革创新关系?俞可平表示,经济危机也是改革契机,应该抓住机遇。如反腐败、党内民主、基层民主等领域得以在更大范围破题。

  人大代表常任制应推广

  近些年,我是以列席代表身份出席。”228日发布会上,俞可平透露,“两会期间他在会场旁听。对于如何解决人大代表在两会期间热闹、会后消失的问题,俞可平表示,人大代表常任制的创新探索值得推广。

  我曾去深圳人大代表工作站考察,看到那里运行得非常好,定期有代表在工作站值班。俞称,这种模式解决了两会,如何发挥人大代表作用问题。

  深圳模式,是指深圳从2004年开始,在南山区创建了招商街道人大代表工作室和南山街道月亮湾片区人大代表工作站。社区设立一个人大代表工作站,一年365天都有人大代表助手值班,社区内谁有意见就可以交给人大代表,人大代表再和政府交涉。这种有固定办公场所、工作人员和经费保障的社区人大代表工作站,在基层人大代表的工作模式上开创先河。

  这种好的制度希望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认真总结向更多的地方推广。俞称。

  人民政协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内容之一,未来发挥作用的空间有多大?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俞在《让民主造福中国》中也进行了相应阐述。

  政协委员的产生缺乏必要的竞争性择优机制。俞可平表示,现在政协委员不是选举的,是分配和推荐相结合。一定要想办法让更多高素质的人来担任政协委员。民主监督是人民政协的一个重要职能。对此,俞评价,因为没有适用的法律保障,弹性比较强,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就会降低监督应有的效力。进一步规范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之间的关系,加强各级政协对政府决策的参与。

  经济危机也是改革契机

  要谨防出现一种误读和偏颇的理解。俞可平表示,面对当下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我们在应对的时候,要防止出现在保经济时,促经济发展的同时,以为其他领域的发展不重要了。

  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平衡保增长和体制改革的关系成为命题。

  目前改革进入深水区,现在对民主的讨论到了非常重要的关头。当日会上,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王长江表示现在强调发展民主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

  遇到这场严重的危机,也是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如果我们能够积极有效地处置、顺利地克服这个危机,那么我们的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俞可平表示,经济发展的契机,也是政治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契机。因为,危机同样也会使我们做一些突破性的变革。

  哪些领域的变革需要尽快突破?

  利益分配机制需要突破。俞可平表示,这次经济危机中,我们政府抓住契机对社会保障加大了力度,未来还会有更多突破。还有,反腐败需要突破,党内民主需要突破,基层民主需要突破。

  解读争议

  王长江表示,发展中国民主的前提是,现在要对民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给出明确的界定。

  发布会上,俞可平就当前理论层面的争议,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从根本上说,民主与法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互为条件,不可分离。俞表示,宪法和法律对人民民主权利的保障,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谈不上民主。若没有法治,公民的民主权利就有可能随时被剥夺,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有可能破坏社会稳定,民主进程就有可能导致秩序的失控。

  法治只有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才能真正实行。俞认为法治的真谛在于民主。

  其次,是民主与集中的讨论。对此,俞的观点比较明确,“无论从国家制度的意义上说,还是从政治过程的意义上说,把民主与集中对立起来,以为讲民主就是否定集中,或者要集中就没有民主,都是极大的误解。

  在当前发展民生形成共识时,俞提醒,“它们之间也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既不能将这两者割裂开来,更不能将它们对立起来。

  民主和民生是共和国腾飞的两翼,不可偏颇。俞可平称。

  而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处于政治过程的不同环节,它们不能相互取代。那种认为中国的民主是协商民主,西方的民主是选举民主的观点,是对民主的无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王世玲北京报道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