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就是如何面对世界
 
 

史坦国际STANCHINA

 
 
2011年07月29日 08:08
来源: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尹明华

主持人:文化讲坛举办以来,观众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文化到底是什么,嘉宾们给出过不同的答案,有人说它是一种态度,有人说它是一种行动,也有人说它是一种力量。在本届文化讲坛的主题之下,所谓文化,其实就是我们如何面对世界。欢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演讲。 (全场鼓掌)

文化的对话与互鉴,是今天文化讲坛的主题,也是我们相聚在此的写实。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不远万里来到捷克,一切的出发点与最终指向,就是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激荡、共鸣和更深刻的思考。换个角度来理解,文化已经为今天的交流铺垫了最好的诚意和最多的可能,无论国籍,不分语言。

我想就以此刻正在进行的文化讲坛,作为今天叙述的起点。因为,依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每一届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化讲坛都是一次文化的求索,来呈现文化所需要的时空景象、精神姿态与心灵应和。

数字是直观的说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化讲坛创办于2005年7月,迄今已成功举办了46届,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埃及、新加坡等国200多位中外嘉宾前来各抒己见,共享思想。作为一个媒体集团,举办讲坛虽非我们的专业,但可能是我们通往更高层级文化追求的一种路径。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媒体需要超越传播信息的传统定义,致力于为大众传播观点和思想。

信息已然泛滥,我们更愿意相信——观点也是力量。

文化讲坛,从来不是一种声音的领地。那些建立在各种主题上的真知灼见,让传统的经典、现实的素材、当下的热点、世界的风云,服从于文化的意境,提炼成许多值得传播且经得起传播的观点和思想。

第一类,致敬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现代活法”、“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四大名著的中华文脉”等多届文化讲坛,所涉及的话题、展示的态度,都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恳切敬意,当然,其中亦不乏忧思。为确保高深的见地不至曲高和寡,抽象的主张不是晦涩难懂,在筹备过程中,我们的记者总是长时间与嘉宾沟通,确定以出色的角度、深入浅出的表达,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第二类,探讨思维方式。选择,成为此类主题的关键词。选择与被选择,是时光流逝中人们的存在方式,它包括了生命个体的姿态、尊严、格调以及未来,最后聚集成一个总命题——我们应该以何种更为有效的方式,表达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想法?“社会和谐与文化选择”、“世界眼光与文化思维”、“和谐文化与人文情怀”、“生活需要快乐文化”等主题,显示了某种探索与坚定。

第三类,瞩目文化教育。我们成功地邀请到了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俄罗斯冬宫、中国故宫博物院等世界著名的五家博物馆的馆长,畅谈 “人类文明的共享和弘扬”。中国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说:“因为文化讲坛,我们实现了与世界著名博物馆馆长在中国的坐而论道。我由衷地感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你们所做的一切,不仅具有文化价值,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媒体在今天的使命和追求。”清华、北大、复旦等中国著名高校的校长、高管也曾来到文化讲坛共论“大学精神的文化力量”。教育,无论面对社会大众,还是在校学生,往往喻示着一条通往明天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渴望更多正确的、富有思想光芒、能够滋养心灵的声音,我们也一直为此努力。

第四类,致力文化传播。在平面媒体遭遇寒冬之际,我们举办了全球图书馆高峰论坛,与俄罗斯、澳大利亚、埃及、中国上海等一些世界著名图书馆馆长探讨阅读的发展趋势,并共同签署了《当代阅读宣言》。2009年,文化讲坛又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举办了为期一天的“新媒体和全球变革”专题研讨会,美国和加拿大著名高校的八位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赴哈佛大学就“媒体变革和社会影响”进行了专题交流。每一种传播方式都有不同的受众影响力,多一种传播途径就多一份价值体现。从媒体集团的自我属性出发,我们所前瞻、所思考、所期待的,将远远多于此。

第五类,坚持宏大叙事。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全球盛会期间,我们都精心举办了相关专题的文化讲坛。仅与世博相关的文化讲坛就举办了7届,包括“上海世博会的文化构想”、“拥抱我们大家的世博”、“全球侨胞世博情”等。第39届文化讲坛邀请了参加世界小姐决赛的来自115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选手,其中10人就“多元文化的世博之美”坦陈观点。今年年初,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一经播出,便吸引了世人的关注,也引发了热议和思考——今天,我们应该向世界展现怎样的中国形象?第44届文化讲坛,邀请到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的三位代表性人物——航天英雄杨利伟、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著名影视明星范冰冰,以自身的经历和感悟,展示“我们共同的国家形象”。

第六类,合奏“我们与联合国”系列讲坛。选择“合奏”一词,是为了表明在多次联手举办文化讲坛的背后,我们与联合国在文化理念、价值观上的一致。文化讲坛与联合国相关组织和驻华机构进行了4次成功合作,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第40届文化讲坛邀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副秘书长海伦·克拉克等专讲 “低碳发展与人类未来”。第41届邀请到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他在紧张的访沪公务活动中,专程赶来参加文化讲坛,发表了题为“以未来的名义”的演讲,并为文化讲坛题词:“多元文化,世界和平”。这是历史上联合国秘书长第一次出席由媒体举办的文化活动,也在过往深度、高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成就了文化讲坛的宽度。

凯恩斯在其著作《通论》中总结道:“真正对一个社会产生好与坏影响的,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潮或思想。 ”

每届文化讲坛,都是一次指向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实践。有意思的是,通过这些值得传播且经得起传播的观点和思想,让有形的文化讲坛具有了超越时间的余韵和跨越空间的投射。可以说,已经成为著名品牌的文化讲坛,正在书写着属于一个媒体集团更为高远的文化使命的担当。因为,我们始终认为,媒体的文化使命不仅仅是一种基于及时、准确和丰富意义上的信息传播,而主要是基于人类共同的、可长久持续的、多元并存的文化使命。它的具体表现,不仅是文化自信,而主要是文化自觉;不仅是文化竞争,而主要是文化包容。

文化包容,要求不同文化进行对话与互鉴,并且日益迫切。我们生存的物理和心理空间千差万别、变化多端,我们不可能认同和理解现实世界里所有的事物,却又注定要与自己不同的或者难以理解的一切同在。而对话与互鉴的方式,则为文化包容提供了积极可能,过滤相互关联彼此关注的各方的错综复杂,引向一种富于建设性的全世界不同文化的共存。

当然,文化的事情从来不简单。对于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来说,探讨今天的文化现实,更有意义的命题是中国人何以自处的问题,也就是如何面对世界的问题。在漫长的时光里,中华文明避免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波斯衰亡的命运,呼吸至今。这个文明早熟的国家,既积淀了历史的丰饶收获,也肩负着文明传承的重任。

一个历时千年而不灭的文明,其优势不言而喻。但任何文化的生命力,都在于创新,而非沉湎于追忆。

另一方面,追忆又是必须。丘吉尔说:“回顾历史长河的长度越长,展望未来就可以展望得越远。 ”前辈彼时在历史驻留处的思考与创新,不应该成为此刻前行的累赘,而或许可以成为通向更卓越更璀璨的创新昭示。了解当代的国际文化话语,提高创新敏感度,在现代的世界秩序里恰当定义自己的文化地位,是当下我们的集体使命。在去年举办的第35届文化讲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65年来第一份世界文化报告,其主旨就是提倡多元文化之间的包容和理解。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文化追求与这一主旨高度契合。因为,我们相信,在人类终极原则的观照下,追求多元,才有弘扬中华文化的未来,才有各种文化彼此礼赞和谐相处的未来,才是我们正确面对世界的态度。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