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昊:中国4G 不可能失败?
 
 

史坦国际STANCHINA

 
 
     当高通全球副总裁沈劲在去年上半年游说各个手机OEM厂商加快进入4G终端的研发时,其实并没有得到多少厂商积极的回应,毕竟相对于3G,4G对硬件设计能力的要求要高出不少,而3G陡峭的上升曲线也依然在证明着它是一个好生意。 

    “我告诉他们,4G的普及速度会更快。”沈劲说。而厂商的顾虑也不无道理,眼前这个未知的新网络有太多不确定性。正如早早加入4G阵营的酷派,在公司内部,4G战略最初就被定性为“狂赌”。那时,4G还只是个“前沿技术”。 

    而这一切都在刚刚结束的MWC(世界通信展)上发生着变化。华为、爱立信所在的1、2号馆冷冷清清,那些通信设备商似乎已经被符号化成一辆辆带有自己logo的“小黑车”。它们穿梭于巴塞罗那,里面坐的客户都意味着一个潜在的订单,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意。而就在两年前,它们还不得不费力地去向客户描述自己希望做到的事情。 

    最热闹的3号馆则“充斥”着各种4G终端,这些OEM厂商都迫不及待地要在下一个销售周期之前,把自己的弹药准备好。尤其是那些国外厂商,中国已经推出4G产品的OEM不超过5家,它们看到了机会。 

    技术和生意 

    工信部副部长尚冰和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在展会的第一天便出现在了各个厂商的展台,这两个能左右中国4G行业发展方向的政府官员看上去并不是为了摆个姿态,他们的问题细到一些技术环节。 

    而就在隔天的“中国移动GTI(TD-LTE全球发展倡议)国际产业峰会”上,尚冰提出了非常直接的要求,包括加快推动VoLTE(一种解决4G通话功能的标准)的研究测试进程;加快完善TD-LTE和LTE FDD(现有的两种4G制式,但中国政府目前只发放了第一种标准的牌照)融合组网的技术方案;加快优化TD-LTE国际漫游方案等。 

    因为TD-LTE代表着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从发放牌照的方式也看得出来政府要把它做强的决心。世界普遍使用的标准其实是LTE FDD,而工信部先向三大运营商发放了TD-LTE的牌照,正是要集中所有力量先把该标准的框架给搭建起来。 

    中国政府甚至希望三大电信运营商“零时差”地接入4G业务,在12月初发放了4G牌照之后,即便是最不占优的中国电信也迅速地宣布了自己的计划:2014年卖出1亿部终端,这其中使用4G的就要达到3600万部。而中国移动更是一夜间便把所有零售门店的形象展示变成了4G的专属品牌“和”,据中国移动总裁李跃透露,它们今年4G终端的采购计划是1亿部。这其中,很显然有很大一部分的推动力来自于政府。 

    尚冰对3G时代的“总结”则从侧面反映出了中国政府方面为了打造理想中能占据世界主流位置的标准,对一个新的生态链的衡量维度已经非常复杂。他提到了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3个‘70%’”:智能手机占全部手机销量的比例超过了70%,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增长超过了70%,移动互联网对行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70%。而在2G时代,作为跟随者,三大运营商只关心用户数、平均消费值等简单的核心数据。

    一位不愿具名的通信行业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在错过了3G之后,4G已经被放在了国家最顶级层面的战略。三大运营商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即便是像中国联通没有拿到理想中的牌照,也要卯足干劲。“很大程度上,这就是国家意志,而不是放由市场去决定。”该人士称,“所以,它其实不存在失败的可能性。”

    中国的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通信行业厂商都把焦点对准了中国。 

    MWC会场上总计有99个展场来自中国厂商,较去年暴增了70%、创史最高。为了让更多的中国厂商和客户来参加会议,MWC组织方甚至破例调整了大会召开的时间,特意把它放在了春节之后。而在之前,因为召开时间经常与春节撞车,再加上欧洲公司才是通信行业的主角,很多中国厂商都不会首选来这里参展。 

    而今年,高通还专门为MWC开发了一款中文版的智能手机应用,并在展位现场张贴了带有中文翻译的标识。高通执行副总裁Cristiano A-mon直言不讳:“我们将展示很多旨在吸引中国企业和关于4G技术的产品,高通意识到了4G技术以及中国市场消费者向智能手机产品迁移所蕴藏的庞大机遇。” 

    4G的到来意味着3G时代已经稳固的格局有可能产生变化。华为终端董事长余承东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4G将给终端市场带来更新的机会,这又会是公司之间的一个洗牌期。”

    联发科CMO Johan Lodenius也表示了类似的观点:“高通的确非常善于开发4G技术的芯片。这对我们有利的是,几乎所有的运营商都在寻找高通芯片的替代厂商,它们并不想把LTE的订单全部交给高通一家。” 

    联发科赶在高通之前于去年10月发布了八核的智能手机芯片,而第一支搭载这颗芯片的手机就来自于它目前最大的客户——TCL,紧接着它们又在今年的MWC上发布了第一个八核的LTE芯片。高通不得不停止了之前的“八核无用论”,也发布了相关的产品。 

    道理再明显不过,对于中国的消费者而言,“八核”即便实用价值不大,但依然是最好的卖点。如果高通没有相关的产品,它的那些中国客户甚至不惜转向联发科阵营。就这样,即便能在智能手机领域呼风唤雨,但面对帮它确立统治地位的中国市场,它也必须改变自己的产品策略。 

    很多已经拿到不错市场份额的厂商也开始觉得不安。华为终端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达到了5%,但在余承东看来,只有15%以上的份额才算达到了安全区域。据他介绍,华为计划要在今年拿到8%-10%的市场份额,而明年就有可能达到15%。 

    这其中,4G被当成是最大的增长点。华为今年在智能手机上的计划是8000万部,去年的数字是5000万部。余承东说计划销量的一半都将是4G手机,这决定着华为未来在中国市场地位的成色。 

    HTC董事长王雪红则选择了在如此重要的时间点发布一款主要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渴望8。这个系列来源于中国三大运营商的“千元智能机”模式,它是HTC中国区近两年现金流的最大贡献者,而现在这种模式已经复制到了很多新兴国家。“HTC的运营未来会更多地以大陆市场为主要阵地,在新品发布或者是营销上都会更加重视大陆市场。”王雪红称。 

     包括她在内的HTC高管每次来到大陆,都会去拜访运营商。在接连的几款“渴望”系列产品的合作之后,运营商也了解到了这个主打国际市场的品牌也可以为了中国市场压低产品价格。就在中国移动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4G终端集中采购中(前几次由于规模过小,可忽略不计),HTC也被列入了八家厂商之一。 

    矛盾点 

    但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处在所谓的“二元时代”(3G和4G并重),价格一时难以控制的4G终端势必会遇到一段尴尬期。 

    据李跃透露,中国移动的计划是在年内推出更多的100-150美元低成本的4G智能终端。因为在3G时代,它的其他竞争对手正是通过“千元智能机”迅速地占领了3G市场。“在去年年底,我们已经推出了150美元的4G智能手机,今年我们要把这个成本再降到100美元左右,这样就可以覆盖全球更多的人口。”李跃称。 

    而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厂商都像华为那样拥有4G终端的设计能力,更何况中国的中低端市场依然是一个有利可图的生意。据英国科技市场调研机构ARM Holdings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的预计年增速仅为不到4%,而中端和入门级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年增速则分别高达14%和17%。 

    也就是说,在高通或联发科还没有4G的“turn key(交钥匙)”方案之前,绝大部分的中国厂商都不会有太大的动力去研发4G手机。而如果没有足够的玩家参与,4G手机的成本就会一直高居不下,这本来就是个悖论。 

    “发挥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发挥中国在设计、芯片集成上的优势,建设自主品牌的终端系统。”这是李跃认为4G手机达到成本可控的方法。在MWC上他也宣布了与法国电信的合作,核心点就是自主研发手机,以便更好地控制成本。其实从去年起,移动就开始大规模地自己“造”手机,这被内部认为是最省时间的方式。 

    但还是有更多的厂商涌入了3G的中低端市场。微软宣布了新增的几家Windows Phone的合作厂商,中兴、金立和联想的产品都以中低端为主。英特尔也重新调整了芯片战略,在MWC上发布的产品都是针对300美元以下的中低端产品,据内部人士透露,他们正在降低对高端产品的关注度。 

    最值得注意的是诺基亚,在被微软收购之后,他们破天荒地选择了与谷歌合作推出 Android手机——Nokia X系列。这个系列都在100美元左右,有趣的是在诺基亚的产品集团中,它和功能机、Asha系列(带有触摸屏的功能机)被放在一个研发团队中。 

    诺基亚全球副总裁王军向经济观察报记者透露,随着诺基亚收购的完成,Lumia 产品会逐渐淡化诺基亚的品牌,直至完全变成微软的品牌。而诺基亚的功能机业务,包括Android产品才会保留诺基亚的品牌。“我们在新兴市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王军说,据诺基亚上一季的财报显示,整个季度销售的7000万部手机中,低端的功能机就占据了其中的6000万部。 

    这意味着本来就拥挤的1000-2000元价位段会进入更多的玩家,包括各个厂商的4G终端。“‘中华酷联’这几家跟运营商关系好的厂商会更加主动地推4G,但这中间还是有偏差,运营商急,可是也不能一下子让这几家刚刚起家的公司完全和它步调一致。”上述不愿具名的人士称,“而对于那些小公司来说,4G最好的介入时间是明年,而不是今年。”
 
  来源:经济观察报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