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届文化讲坛实录(演讲篇) 走出文化的封闭圈

 
 

史坦国际STANCHINA

 
 

第36届文化讲坛实录(演讲篇) 走出文化的封闭圈

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讲座教授 张隆溪

主持人:刚才是西方学者的视角看东方,接下来我们要转换一下,听听做跨文化研究的东方学者的感受。要为我们演讲的是张隆溪教授,他是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在北大读书时,受到钱锺书、朱光潜、季羡林等大家的赏识,跟大师的交往,在他身上留下很多烙印。后来又在美国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双脚站立在两个文明中,不同的文化传统塑造着他,让他愈发意识到,要使文化保持活力,需要我们超越语言、文化等局限,开阔视野,走出文化的封闭圈。欢迎他为我们演讲! (全场鼓掌)

文化之间通过对彼此差异的了解,一方面可以显示出各个文化的特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

首先感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化讲坛邀请我,非常荣幸。

现在是21世纪,我们常说我们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与此同时,我们也常说我们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这两者是不太一样的。全球化比较强调的是统一的东西,而多元化强调的是互相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在有的人看来,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没办法克服的,西方的很多学者都有这样的看法,他们觉得东西方文化之间是没有办法沟通的。

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就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认为将来世界的冲突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政治经济的冲突,而是文化的冲突,而这种文化的冲突一个是西方基督教文化,一个是中亚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文化,另外一个就是东方的儒家文化。这种看法当然在学界引发了很多人的批评,因为他只看到了文化间关系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差异性必然会引起文化的冲突。而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世界上有很多冲突,其实是由经济利益原因造成的,当然对文化的误解也是造成冲突的一方面因素。

另外一方面就是对多元文化也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的理解中,多元文化是在趋向全球化时很多方面同一的同时,也强调各自文化的特性。不是说文化之间没有办法理解,没有办法沟通,而是文化之间通过对彼此差异的了解,一方面可以显示出各个文化的特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我自己更有兴趣的是做这方面的工作,我深信文化之间是可以达到沟通,能够互相理解的。

现在的世界文学超越了西方中心观念,也超越了传统的文学观念,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从学术方面来讲,也有这样的趋势,比如我自己做得比较多的是比较文学方面的研究。在美国,比较文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一直到九十年代都非常强调理论研究,但是到了现在,进入21世纪后,一个很新的可以说更重要的趋势就是对世界文学的研究。比如说,这个月中旬我要去伊斯坦布尔参加一个研究世界文学史的会议,欧洲、美国还有好几个国家的学者要坐在一起讨论。

19世纪末,世界文学史基本上就是欧洲文学史。美国有一个很有影响的出版社,诺顿出版社,它出版的文学选集是在大学里面作为教材用的,以前它出的世界文学选集里选的文章90%都是欧洲文学,但现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文学选集已经选入了非常多的非西方的文学,其中当然包括中国文学。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很多人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现在的世界文学研究已经超越了原来的西方中心观念。

在很早的时候,歌德在德国就强调了世界文学的概念,虽然他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概念的人,但他的影响力很大。然而也许只有在我们这个时代,在21世纪,才可能真正地把歌德提出来的观念变成现实,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即除了欧洲文学之外还有非西方的文学。在阿拉伯,在印度,在中国和东亚的传统中,都有非常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这当中有很多东西是应该介绍给全世界的。

现在的世界文学超越了西方中心观念,也超越了传统的文学观念,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这个研究方向本身就说明,如今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要把原来的学术推向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就必须走出文化的封闭圈,超越自己单一的文化传统。

真正平等地看待不同的世界文化,相互之间平等交流,而不是单方面盲从于西方

对于中国学者来讲,这一点是不成问题的。因为从明清开始,尤其是近代中国,像钱锺书先生就曾强调,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西方人最早到中国来是在13世纪元代的时候,比如当时有马可 波罗,但那个时候更多是中外经济贸易上的往来。到了19世纪,利玛窦作为耶稣会教徒来到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作了深入的了解,因为耶稣会想从精神和文化上与中国人沟通。当时在欧洲也是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在很多别的地方,传教士传教都是采用比较强硬的手段坚持他们自己的教义,但利玛窦到中国之后就发现,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所以他在中国采取的策略不是强调自己的独特性,而是强调中国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相通之处。他学习中文,用中文写了《天主实义》,和徐光启共同翻译了《几何原理》,等等。他把当时很多西方的科学观念介绍给中国,然后把儒家经典翻译成拉丁文、意大利文介绍到西方,这对于1718世纪西方启蒙时代的思想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其实那时东西方的关系和文化交往已经到了非常深的层次,但是后来有一场礼仪之争,即在教会内部有人反对利玛窦用中文来传教的办法,坚持一定要用原汁原味的基督教原理在中国传教,导致的后果是康熙皇帝把很多传教士都赶出中国,同时命令留在中国的传教士要按照利玛窦的办法来传教。到了清代后期,清政府闭关自守,就使中西方的交往停滞了。

此后很长的一段时期,中西方的交往是有很多隔阂的,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情况越来越好,现在中西方的交往已经进入了很好的阶段。我认为,在现在这个时候,需要我们真正平等地看待不同的世界文化,相互之间平等交流,而不是单方面盲从于西方。从一个中国学者的本位出发,来平等地讨论学术问题,现在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可以说真的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而不是像五四时期那样,只批判自己的传统而去拥抱西方的观念,当然那在当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许说也是必要的。

但是,今天我们应该更冷静地审视历史。一方面要认识中国自己的传统价值和文化共通性,另一方面要了解西方和其他国家的多元文化立场。了解多了以后对于学术的发展也好,对于整个文化的建设也好,都有好处。

今天的文化讲坛主题是非常重要的。在21世纪,我们应该也能够真正深入理性地去了解不同的文化,来丰富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因为有这么长的历史,这么深厚的传统,哪怕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对文化进行了那么大的破坏,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可以看得出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是越来越强盛了。我相信在将来,中国文化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自信。与此同时,也应该谦卑地学习不同的文化,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当中获得新的发展,谢谢! (全场鼓掌)

主持人:张隆溪教授告诉我们,文化是可以沟通的,差异是可以跨越的,走出文化的封闭圈,能为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谢谢张教授! (全场鼓掌)

 2010-06-18 08:09:17 来源: 新闻晨报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