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可·可汉(ShahrukhKhan)击败迪卡普里奥主演《教父4》!
“埃米尔·可汉(Aamir
Khan)和美格·瑞恩一起主演浪漫喜剧。”
上个世纪末这些消息像旗帜一样升起在印度的报章头条,也许这种鼓噪让远离印度的人觉得有些荒诞,但是这些年来印度电影在世界范围的成功,让人也能理解鲟度人的热情想象。
位于孟买的电影制作基地宝莱坞,已经成为印度电影的代名词,甚至是印度文化的象征。今年英国电影的票房榜上还停留着宝莱坞的作品;英国权威的电影机构英国电影学院(BFI)以“亚洲想象”为名,向新一代的观众推荐这种绚烂的南亚电影。由米拉·奈尔(Mira
Nair)导演的关于一场新德里婚礼的巨片《季风婚礼》(Monsoon
Wedding)仅以150万美元的投资,在全世界赚得3000万美元,并且在国际电影节上赢得极大尊重。
印度的好莱坞
宝莱坞(Bollywood)这个概念由孟买(Bombay)和好莱坞(Hollywood)结合而成,孟买作为印度的重要的电影基地的历史开始于1912年,英国的一个照相师巴尔吉缘于对电影的浓厚兴趣,在孟买建立了一个制片厂,1913投资拍摄了《哈里什昌德拉国王》,这是印度生产的第一部默片电影,这部电影全部由男性出演,因为连妓女都被拒绝出演该片的女性角色。孟买电影业的独特地位奠定于1930年代,很重要的原因应该归功于北印度语以“印度斯坦”的形式迅速发展,对于说北印度语和乌尔都语的人来说,这是一种特别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为了适应更广泛的交流走向单一化。现在40%的印度人中观看的都是北印度语电影(Hindi
film),这些观众主要集中在南亚次大陆的北部,而且自从北印度语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后,全印度受过教育的人口也成为它的观众。
1960年代,印度政府选定北印度语取代英语成为官方语言,这个举动在印度南部的不同语种的人群中遭到强烈的反对。现在,这个政治决定对我们理解印度电影文化带来了很多误区,我们讨论印度电影时,总是强调这个国家每年生产800部以上的电影,而这个数字当仁不让地让印度电影的年产量排在世界第一。其实从产量上来说,印度港口城市马德拉斯的郴奈(Chennai)才是印度真正的电影首都,郴奈为印度国内外生产泰米尔语的电影,也是特勒古语(Telegu)、埃纳德语(Kannada)和马拉雅拉姆语(Malayalam)的电影中心。南方是印度电影的温床,它出产的电影占全部产量的60%,南部的这些电影被称作“地域电影”(regional
cinemas),地域电影的产量实际上超过了“宝莱坞”,但是这些电影在国内外都没有获得可与宝莱坞相比的利润。
宝莱坞这个概念和好坞有着相同的内涵,也就是这种电影基地都有自己的构成机制:电影的产业机制、明星制、类型电影的观念以及娱乐工业的独特气质。和好莱坞一样,按照印度市场水平的实际尺度,孟买的宝莱坞就是“为了吸引大量观众而制作大预算电影的基地”,一部宝莱坞电影的预算大约是200万美元,而一部普通的印度电影的投资仅仅是40万美元。严格意义的宝莱坞的电影只占印度电影每年产量的20%-25%(这和好莱坞的情况类似,好莱坞每年生产600部主要电影,但只有150部能获得广泛的发行。)
宝莱坞的新模式
宝莱坞电影独特的叙事套路也是这种商业生产的基础,同时这个基础也呈现出老化和面临挑战的局面。宝莱坞电影将爱情和歌舞场面相结合,经常被称为masala形式,这种因香料而命名的概念,将南亚风情凸显出来。一部宝莱坞电影片长3到4个小时,包括10个以上的歌舞场面,大明星演出着一个小伙遇到姑娘的恋曲,当然绝对没有接吻和任何性方面的接触,最后在没有一丝血腥的动作场面中迎来大团圆结局。
宝莱坞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引起世界更大的瞩目,印度电影在这个历史时间点上出现了和西方发达国家1960年代相同的趋势——观影人数下降,但是票房收入增加。电影工业从新兴的多厅化影城到乡村的流动影院仍然拥有巨大的观众,电影票价参差不齐,每年30亿观众人次创造着10亿英镑的票房。在1990年代后期,在印度的孟买、德里这样的大城市中兴建了新的电影城,这些措施为了吸引富裕的中产阶级人群身上,当然,这个潮流也把目标观众定位在那些英国和北美的NRI(non-residrnt
Indian,非常驻印度人)身上——这也是宝莱坞在海外、特别是在英国引起轰动的原因。
海外的印度族裔的市场,包括随之带来的电视播放权的出售和DVD版权的收入是宝莱坞获取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NRI的人数相对于印度的全部观众人数是一个相当小的数字,大约每年400万人次,但是票房收入却相对要高得多。例如《K3G》(Khabi Khushi Kabhie
Gham)在英国和北美取得了600万美元的票房是2.5亿卢比(大约360万英镑)。《K3G》的商业成功在于迎合了印度社会中的富有阶层,这也同样表明了NRI们非常熟悉那套好莱坞对社会层面描述的方式。一个有趣的对比是,很多好莱坞获得成功的大片、例如《生死时速》在印度市场却遭到失败,它的票词语学不及更为清晰地针对NRI观众群的作品。好莱坞每年有100部左右的电影在印度发行,但是获得成功的不多,印度对于好莱坞来说不是一个主要的市场,进入印度票房前五我的好莱坞大片也只有《泰坦尼克》。
即使在印度电影备受诟病的2002年,Sanjay Leela
Bhansali执导的新片《DEVDAS》还是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这部印度投资最大影片被邀请参加当年的戛纳电影节。影片根据印度最畅销的小说改编,由超人气的巨星谢尔可·可汉(Shahrukh
Khan)和前世界小姐Aishwarya
Rai主演,讲述一个因为酗酒而失去爱情的男人重新获得人生的悲喜剧。影片超过180分钟的片长对外国人还是过于漫长了,但是色彩鲜艳的画面依旧把观众卷入到了精美的摄影和华丽的歌舞场面中。
在过去的5年中,宝莱坞年增长率达到15%,是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增长率的3倍。印度官方终于认识到了宝莱坞的发展前景。在过去印度政府长期把宝莱坞归于二等产业。在电影团体游说几十年之后,印度政府在两年前才把电影业列为正式的产业,这使得电影业有了正式的名分,并首次能合法地得到银行贷款,能发行债券和得到安全保障。2001年4月,印度工业发展银行成为首家进行电影业融资的银行。它贷款1350亿美元给14个宝莱坞制片商,至今没有受到任何损失。该银行的孟买分行的总经理瓦伊尼·库马说:“银行融资有助于电影业熟悉市场规则。”
近年宝莱坞电影面临很多困难,电影制片机制的混乱局面还没有获得很好的解决演员尤其是明星们的片酬在影片成本中占到了40%以上,这远远超过好莱坞的标次;电影业依然受到黑社会势力的困扰,而印度电影长期以来的受到歌舞加爱情的叙事模式的束缚,多少使得观众进入疲倦期。
2003年鳊电影在国内外范围内呈现出痛苦的变革挣扎的局面,尤其号称“东方好莱坞”的印度“宝莱坞”最近的日子不大好过。印度英文报纸《亚洲时代》以一个整版刊登了该报对2002年宝莱坞生产的电影做出评价,结论是一个字:“嘘……”。文章的导语写道:“要想从宝莱坞2002年度的大作中选出‘最差’实在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有太多的竞争者。”
最近印度传来消息,由导演布哈达布·达斯古塔执导的瓣片《一个调皮女孩的故事》在印度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这部片子摆脱了歌舞场,影片所涉及的妓女题材在印度电影中很少出现。(经济观察报 杜庆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