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江:报业体制机制改革将取得实质性突破
 
 

www.stanchina.com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时间:7.24
林江(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
记者:2007至2008年,我国报纸出版业的体制机制改革将取得实质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业的改革不断引向深入,那么当前改革阶段的实质性突破,或者说必须突破的改革瓶颈是什么?

林江: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座谈会上,柳斌杰署长指出,改革是当前新闻出版行业第一位的任务。改革的重点是体制创新、机制转变和运行方式的再造;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培育新型市场主体。
我理解,报业改革从认识到实践不断深化的系统工程。经过20年的改革,对报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的认识和实践业该也必须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许多报社老总说,我们能改的都改了,言下之意,报业改革由表及里,已经触及到旧体制、旧机制的坚硬的核心,不能继续深化了。这恰恰说明,当前阶段的报业改革进入了攻坚战。我想,打好攻坚战的前提,还是要解决认识问题。报业为什么要深化改革?因为作为宣传舆论阵地的报纸出版工作,需要在持续、健康的发展中不断加强巩固。那么,阵地和市场的关系是什么?占领市场和巩固阵地是辨正统一的关系,认为的割裂这对关系,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报业失去的不仅仅是市场,阵地也将不复存在。要求报业出版单位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度统一起来,讲的就是阵地于市场的辨正统一。这个问题认识清楚了,坚持什么、改革什么也就清楚了。
按照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结合当前报业改革的难点,我认为当前报业改革至少将解决两个问题。以是各类报纸出版单位的公益型事业单位属性和经营性产业单位属性的划分便准将进一步明确,改革的配套政策进一步到位。中央已明确了公益型出版事业和经营性出版产业的改革目标,但在具体报社的改革取向上,由于公益型和经营性的划分标准不够明确,导致操作层面的诸多困难。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有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前提,即国家将对属于公益性事业报业出版单位加大扶持力度,根据这些单位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投入,同时,坚定地推动经营性出版产业范畴的报纸出版单位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确立其市场主体地位,根据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考量决定优胜劣汰。这两个问题突破了,就为实现报业宏观管理和微观运行的改革目标提供了必要条件。
报业市场投融资将进入活跃期
记者:2007年我国报业市场的投融资活动将进入活跃期,请问依据是什么?当前报业投融资活动的主要风险是什么?
林江:我国绝大多数报社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一直是靠自有资金的缓慢积累发展起来的。所以长期以来资金不足是制约报业快速发展得一大瓶颈问题。在报业竞争不如多元传媒市场竞争以后,资金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党的时十七大将为我国报业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北京奥运会又为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难的的机遇。可以预见,未来一年中,处于战略转型期的我国报业,将在报纸产品改造、内容资源整合、数字媒体研发、业务流程再造、读者和客户服务、印刷设备更新、信息网罗建设、文化产业拓展、人力资源开发等诸多领域加大投入报纸出版单位将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需要资金的支持,对建立合规健康有序的报业资本市场的要求更加迫切。目前,少数报纸出版单位已通过“借壳”上市或直接上市对等多种形式进入资本市场,探索了多种投融资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今后一个时期,报业在投融资领域的活动将趋于活跃,新的报业的上市公司将更加注重资本运作效率,而不仅仅是上市概念的吵作。报业机构的投资领域也将出现重要的变化,即由过去主要将资金投向房产、印刷设备等,转向主营媒体业务,通过并构、参股等方式整合内容资源和渠道资源,完善产品产线,特别是加大对数字报业的投资。与此同时,国家将进一步规范报业机构的投融资行为,促进有序发展,确保文化安全。
报业投融资活动自然免不了风险。我认为经过这些年的市场探索报业对投融资风险的认识已经变得日益理性。真正的问题可能不在于认识。而在于人才。我国的报业还是分缺乏资本运作方面的人才,高级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报业机构在缺乏甚至没有资本市场人才的情况下进入投融资领域、开展投融资活动,这才是最大的风险所在。一些报业机构已开始着手培养或引进资本运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个别报业集团已经造就了高水准的资本人才队伍,并在投融资实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认为这是报业人才结构优化得一个重要标志。

About StanChina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北新胡同38号院
TEL:010-51288959  FAX:010-51288759
E-mail:stanchina@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