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业创新的新时代 ” 、 “ 科学引领发展 创新成就未来 ” 这是两个会议的主题,前者是 2006 年 6 月在莫斯科举办的世界报协第五十九届年会的主题,后者是 2006 年 8 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的主题。这不是巧合,在经历了 2005 年的报业冬天后,报业的 2006 年也即将过去,波澜不惊。有人认为 2005 年是报业的 “ 拐点 ” ,那么 2006 年, “ 拐点 ” 后的趋向已经显现,业界少了争论,多了行动,两个主题,一个内容 ——— 创新。
心中有 “ 数 ”
2006 年 7 月 4 日 ,用手机获取新闻的全新传媒产品《北青彩信报》诞生。 8 月 1 日 ,中国第一份互动多媒体报纸 ——— 《宁波播报》在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中国宁波网问世。这是国内首次出现的全面互动和多媒体的数字报纸形态。在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解放日报》提出了i-news(手机报)、i-mook(电子杂志)、i-paper(电子报纸)、i-street(公共新闻视屏)为内容的 “ 4-i ” 新媒体战略。
从 “ 铅与火 ” 到 “ 光和电 ” 再到完全的数字化,报纸正从排版印刷到终端形式完成自己的进化。应该说报纸今后更多的只是内容提供和整合平台的名称,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平面新闻纸。
2006 年 5 月,历时一年的《中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征求意见稿)制定完成。发展数字报业被列入报纸出版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纲要指出:积极应对传播技术变革挑战,重塑报纸出版业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推动多元传播格局下报纸出版方式和报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实现报业核心竞争能力与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舆论宣传和市场竞争
主导权。积极探索适应数字报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内容显示技术和传播技术,实现传统纸介质出版向数字网络出版的平滑过渡。广泛利用各种数字内容显示终端和传播技术,发展 “ 网络报 ” 、 “ 手机报 ” 、 “ 电子报纸 ” 等多种数字网络出版形式。实施 “ 数字报业实验室 ” 计划,探索数字化、网络化的新型报纸出版形态、运营环境和监管方式。
2006 年 11 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办了 “ 中国数字报业战略与实践高层研讨会 ” 这个研讨会同时也是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包括烟台日报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等18家报业集团和报社成为了第一届理事单位。
先前的报业的数字化只是将平面新闻纸变成平面的网络页面,仅仅是借用互联网的传播渠道和影响力,浓厚的纸张情节使报业错失了互联网爆炸发展的大好时机。而 2006 年之后报纸的发展将从渠道变革直指终端平台的打造,需要改造的不仅仅是报纸的形状,更多的是适应新形态传媒环境的思想,创新首要的是思想理念的创新。
规范发行
同以往年末的发行大战比起来, 2006 年的报纸征订少了很多 “ 硝烟 ” 。拎着礼品,甚至扛着清油 “ 洗楼 ” 的发行人员不见了。这缘于中央有关部门对报刊发行工作的持续规范。
2006 年 6 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部分省市规范报刊发行秩序座谈会。会上,新闻出版总署党组成员、副署长石峰指出, 2005 年 7 月中宣部、国务院纠风办、新闻出版总署联合规范报刊发行秩序工作以来,全国报刊发行秩序的规范取得一定成效。各地积极推动相关报社签署自律协议或发出联合倡议,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 报刊发行大战 ” 得到初步遏制。
但是,规范报刊发行秩序工作开展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规范报刊发行秩序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树立长期作战的准备,规范报刊发行秩序工作。
2006 年 7 月 31 日 ,宣传部、国务院纠风办、新闻出版总署、国家邮政局再次就关于采取切实措施规范报刊发行秩序下发通知。通知就报刊零售价格、发行促销、广告经营等各方面进行了具体要求和规范:报纸出版价格、报刊出版日期要确定;核算、公布报纸最低价格;广告价格公开透明;禁止有偿促销征订报刊;统一核查公布发行数字。
管理部门对报刊发行的规范得到了报业的积极响应。各地报业都制定了自律公约,浙江省报协还组织全省报社共同签署《浙江报纸广告行业自律公约》,成立了 “ 浙江省报纸价格联盟 ” 和 “ 浙江省报纸自办发行联盟 ” ,加强对报刊行业的自律工作。
价格竞争是最为低端和原始的竞争手段,虚报发行量,礼品大赠送,甚至诋毁竞争对手的行为在以往的发行竞争中屡见不鲜。规范报纸发行,在自律下有序竞争,往年为发行大战 “ 焦头烂额 ” 的报业老总们在 2006 年得到了清净。
上市筹备
“ 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出版、发行集团公司上市融资,做大做强做优。 ”2006 年 7 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以及 “ 现有报纸出版单位所属的发行、广告、印刷等经营企业,以及转企改制后运行正常的报纸出版企业,要加快推进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在确保国有资本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推动股份制改造,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符合上市条件的,经批准可申请上市。 ” 《中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到的这句话,让不少报业人士心动不已。
到资本市场上去融资以求得更充裕的发展改造资金成了一些报业人士向往的目标。据中国证券报报道, “ 上市是我们的目标。 ” 金陵晚报副总编辑戴亦钢 8 月 4 日 在第三届报业竞争力年会上表示: “ 尽管现在有各种制度上的阻碍,我们相信这将是未来有利于我们发展的一个大方向。 ” 戴亦钢认为,从现有的政策看,报业改制是大前提,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市场身份,才能进行后面的动作;而进行股份制改组,吸收多元化资本是自身做大做强的一个必要手段,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才有可能谈到未来的上市,实现终极目标。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余世祥表示,现在没有传媒上市融资的具体时间表。 “ 政策上鼓励,但是报刊出版等传媒产业具有自己特殊的性质,要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但永远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所以对这个领域的开放必然慎之又慎。 ”
永恒的话题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发展,终端平台是怎样的形态,拥有读者才是报纸生存的唯一理由,这是报业的共识。但怎样才能拥有读者?却各有看法。不少报纸也在积极努力,曾经的发行大战、现在的数字化媒体、饱受社会诟病的低俗化倾向其实都是在争取读者。目的一样,但低端恶性竞争和低俗化是媒体公信力的大敌,而媒体的公信力才是吸引读者的本原。
2006 年 10 月,日本一年一度的报纸周举办。据环球时报报道,发行量过千万份的日本《读卖新闻》在 “ 报纸周 ” 到来之前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 90% 的人认为,报纸是最值得信赖的信息来源,这一数据比去年高出 4 个百分点,同时也是 11 年来首次突破 90% 大关。除此之外,《读卖新闻》还针对报纸在报道中是否注重保护个人隐私进行了调查,结果 78% 的人给出了肯定回答。这一数据也比以前高出了 7 个百分点。为此,《读卖新闻》专门刊登社论,文章称从读者的信赖中获得了巨大勇气。
值得信赖,这的确是一张报纸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这也是任何技术和形式都无法直接达成的,它来自于媒体的自觉与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