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我国动画片产量达到了 8 万分钟。然而,与此同时的调查显示,我国 14 岁 ~26 岁的青少年中 90% 青睐的仍是日本动漫作品。在各地纷纷成立动漫基地,大大小小的动漫节此起彼伏的同时,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原创动漫作品却乏善可陈。在昨日的 “ 第 3 届金龙奖国际动漫名家论坛 ” 上,不少国内动漫业内专家在为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共同 “ 把脉 ” 时,不约而同地对这一现象感到担忧。
产量猛增却难见精品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一上台就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国内动漫产业在产量猛增的同时却缺少精品的担忧。他说,在各地举办的动漫节的 COSPLAY 表演上,大家能看到的绝大部分都是以日本动漫作品为原型的 COSLPAY 表演。
“ 中国动漫目前的情况更像一个 ‘ 加工业 ' ,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 ‘ 产业 ' 。 ” 孙立军认为,国内动漫产业有 “ 产 ” 无 “ 业 ” 的现状,导致真正本土原创动漫作品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少。而 “ 来料加工 ” 生产出来的作品严重缺乏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则成为目前国内本土原创动漫作品难出精品的重要原因。动漫产业要 “ 产 ” 、 “ 业 ” 具备,就必须具备生产、销售和消费几个环节,并且使这些环节相匹配,同时要具有相当的规模。广州已经具备了动漫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但要从 “ 加工业 ” 走向真正的 “ 产业 ” 则仍需时日。
本土原创要走自己的路
中国动画学会常务副会长、上海电影集团副总裁汪天云认为,国产动画片曾出现《哪吒闹海》、《黑猫警长》等一系列佳作,其起点并不比日本、韩国低,甚至可以自豪地说比他们高。在汪天云看来,中国的动漫产业与日本、韩国的差距的确很大,不过后发的优势已经显现。中国动漫产业要真正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作品,借鉴日本、韩国动漫产业好的经验是一部分,但最终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国情 “ 走自己的路 ” 。 “ 我们首先应该有危机感,才能刺激创作。 ” 汪天云说。
禁播政策非长久之计
去年,国务院出台政策,号召用 5~10 年的时间,将中国打造成世界动漫强国。为了扶持国产动画,国家广电总局也出台文件,规定自 2006 年 9 月 1 日起 17~20 时禁播境外动画片。有业内人士由此将 2006 年称为动漫元年。对此,在昨日的论坛上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 这一民族保护政策可能并不利于我国的动漫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与国际接轨。 ” 在汪天云说。而在孙立军看来,禁播政策就像是在市场上开辟了一块自留地。在我们还没有学会游泳前,在自家的池子里先划划有什么不好呢?而且,自从禁播政策后,我的学生的就业率就提高了 4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