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一夜成主流 传媒的又一次革命?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7月20日 13:25:01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美国各大传媒争相追捧“播客”,用户已达84万,预计到2010年这一数字将飙升到5600万

“播客”又被称作“有声博客”,是Podcast的中文直译。用户可以利用“播客”将自己制作的“广播节目”上传到网上与广大网友分享。


它是数字广播技术的一种,最初借助一个叫“iPodder”的软件与一些便携播放器相结合而实现。Podcasting则是录制的自助广播或网络广播,用户可将此类广播节目下载到自己的iPod或其他MP3播放器中随身收听。

突然间,一种新兴媒体“播客”席卷全球,美国权威的商业周刊《Bizreport》惊呼:“播客”已在一夜之间成为主流。

据报道,目前在美国有84万人使用“播客”,预计到201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5600万。另一方面,这种带有“草根”色彩的传播方式正受到传统传媒巨头ABC、NBC、ESPN、迪斯尼的追捧,这些媒体陆续在其网站上推出了免费的“播客”服务。个人电子消费品巨头苹果公司于不久前发布了内置“播客”功能的iTunes。

所有的事实似乎都表明,大众传媒正在经历一场“播客革命”。

媒体巨头卷入大战

“读博客听播客”,如果说诞生之初的“播客”还只是网络私人日志博客的一个衍生物,并与其相辅相成地发展着的话,那么苹果的介入就意味着“播客”已经被独立授予了一个融入主流的机会。

已经错过博客的最佳增长时机的美国几大传媒这次再也无法坐以待毙。最近几个月内,ABC、NBC、ESPN、迪斯尼和美国国家公开电台陆续在其网站上推出了免费的“播客”服务。美国马萨诸塞州Forrester研究所的数字媒体业分析师泰德?沙德勒对此评价说,“播客好像是一夜之间由地下打入了主流”。

不过令美国主流媒体抓狂的并不是那些隐身于芸芸众生间的草根“播客”,而是沾上名流色彩的“播客”。无论是美国前副总统候选人约翰?爱德华兹与其妻子的“炉边谈话”,还是终结者斯瓦辛格的“每周加州州长对话”,“播客”无不显露着名流的光彩,而他们也轻松网罗了一群喜欢窥听名人私密的忠实听众。

吸引用户使用“播客”还只第一步,在可以预知的将来,这些主流媒体都可能会渐次引进广告、订阅收费等挣钱手段。

苹果支持让“播客”暴增

苹果iTunes推出内置的“播客”支持功能,表面上好像只是在丰富可下载的节目量,巩固其数码音乐播放器领域内的“国王级”地位。但实质上,苹果所提供的新的软件版本不仅简化了“播客”的传播程序,还对“播客”的内容进行了分类管理。更重要的是,苹果的独门暗器iPod让无数收听者从电脑旁解放出来,无论是在晨跑还是上班途中,随时随地都可以收听“播客”,它大大加快了“播客”向普通大众传播的进程。

苹果公司日前宣布,在iTunes“播客”名录推出的最初两天内,全球iTunes用户已经在新的下载名录上订制了逾100万个“播客”,苹果自己也将推出名为“周二新音乐”的“播客”。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不禁感叹,这是他加入无线电行业以来最热的东西。

但这令著名原创播客节目“GeekNewsCentral”的主人托德?科克伦大为光火,他说如果把原来的“播客”比作是一个友情聚会的话,那么现在大量蜂拥而入的新“播客”就好像是越过栅栏,不请自来的不受欢迎者。科克伦批评苹果既然扛起了“播客”的大旗,却又只关心自己的商业利益,而对“播客”草根、原创的一面大为忽视。

未来数年“播客”人数将井喷

据美国研究机构DiffusionGroup的最新统计,未来几年内,美国的“播客”人数将呈现出井喷的增长态势,即由现在的84万上升到2010年的5600万人。届时,大约三分之一的便携式数码音乐播放器的用户都将收听“播客”,而去年这一比例仅上升了15%。“播客”的繁荣,苹果功不可没。


炙手可热的“播客”仅有一年左右的历史。当初为推广个性化的收听习惯,美国MTV电视台的主持人亚当?科利和软件师戴维?温纳最先发明了一种“播客”软件。有了它,任何有夸夸其谈癖好的人只需借助麦克风的帮助,就可以把自己的声音录制成文件上传到网站,而收听者依靠这种播客软件,就可以根据爱好,自主订阅或下载这些“私人电台”。(谭雪莱)

“播客”,广告客户异度空间

“播客”升温,有关其“钱”途的讨论趋于白热化

随着“播客”升温,有关其“钱”途的讨论也趋于白热化。在苹果的iTunes支持“播客”之初,有人就提出这对苹果的网上音乐下载业务将会是个伤害,因为“播客”节目都是免费的,人们还会花钱去买iTunes的音乐吗?目前iTunes推出的4000多个播客名录都是免费,但这并不意味着将来也都是免费的,实际上,目前在一些“播客”节目的网页上已经出现了跟随广告了。

避孕套品牌杜蕾斯2005年4月就和“播客”站点PodcastAlley.com中排名第二的节目“DawnandDrewShow”签署了产品植入广告的协议,通过这个站点的“播客”节目传递品牌和产品信息。

另外,喜力啤酒应该算是“播客”营销的先行者之一。去年11月,喜力啤酒赞助了著名DJ的“播客”节目,来进行Thirst品牌的全球酒吧推广活动。

对广告主来说,他们又多了一个花费不多,而且能与目标消费者直接对话的媒介平台,多了一份营销机会。

对于广播公司而言,只有丰富的节目内容才能吸引更多的听众,而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广告收入。但同时,购买和制作高品质的节目同样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如果能够拥有“播客”这样庞大的创作群体,节目内容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已有不少广播公司进行了尝试,像BBC电台、CBC电台、波士顿公共电台等都相继开通了“播客”频道,他们通过传统电台播报“播客”上传的内容,并把自己的节目也制成声音文件放在网上供人们下载。

虽然“播客”可以存在于网络的每个角落,但它也只是一种免费公开的媒介,围绕着“播客”还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这其中蕴涵的潜在商机到底有多大,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尽管“播客”还十分稚嫩,但一些“播客”淘金者已经从中尝到了甜头。

当卫星广播仍处在赔钱阶段时,网络电台为商家带来了惊喜。一些广播公司和网站开始推出付费节目,用户每月缴纳一定数量的租金,就可以通过网站包月下载自己喜爱的音频文件,或是采用零售模式,为下载某个节目单独付费。被订制的节目可以通过PC、PDA、手机或车载音响收听。

在这种模式下,广播公司还有更多的赢利点。他们可以把广告打包在某个节目文件中供用户下载,在收取节目费的同时还可以收取广告费,而对广告商来说,他们在广播节目中打包的广告能有更强的针对性。(谭雪莱)

“播客”在中国蹒跚起步

相对国外“播客”网站的轰轰烈烈,国内的“播客”市场才刚刚起步。

目前国内的“播客”站点主要有4家,分别为播客天下、土豆播客、中国播客网及博客中国-动听播客。目前,这些网站为用户免费提供30M至100M的使用空间,有些已经为用户提供后台录音、内置RSS阅读器,可以下载、订阅喜欢的“播客”到电脑端,同时与MP3用户紧密结合起来。

业内人士指出,评论一个“播客”的站点平台,首先要看他的原创“播客”的质量和数量。

对于国内几家较大的“播客”站点来说,目前他们的主要精力大多还集中在前期市场推广和平台完善方面,甚至有些站点建设仅仅完成了15%左右。

“我们是一家‘播客’平台,为所有的‘播客’提供服务。但是我们最终的用户并不是‘播客’,而是上千万的听众,”一家知名“播客”网站站长表示,“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平台,如果‘播客’本身节目做的好,他们就可以自己决定是否收费。目前已经有‘播客’提出收费要求。我们将来会收取平台服务费,帮助他们进行宣传推广。”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播客”市场还只是一小群人的热门。该行业目前最需要的是更多业内人士加入进来,共同推广,让更多的听众了解、接受“播客”的概念及含义。

毕竟,“播客”在中国还是一个蹒跚学步的稚嫩小子,“播客”广播主流时代何时到来尚须时间验证。

“播客”的操作流程

1.录制及发布一个类似MP3的压缩语音软件录制完成后,运用RSS语言上传到互联网上。

2.下载用户通过苹果公司的iTunes或者其他便携式播放器下载已选择的内容。

3.播放用户可通过便携式播放器随时随地收听被下载的语音软件。(每日经济新闻)

当博客进化成“播客” 个人化广播带来网络革命

在网上,写作狂有博客日志,电影迷有iMovie。现在广播发烧友有了自己的爱物??Podcast,于是“播客”横空出世,他们将是成千上万个人广播电台的主人。如果你曾是个听广播的爱好者,而且现在已对电台里无孔不入的广告深恶痛绝的话,那么可以试试Podcast技术。也许你对Podcast这个新名词还感到有点陌生,但最近,它已经成了最火爆的网络新概念之一。也许由此你就变成了一位“播客”(用Podcast技术独立制作广播节目的人)。

网络时代你是什么“客”?

当人们只想写博客、读博客,而不想再听到陈词滥调的关于博客的讨论时,我们再来谈谈维客和播客吧?网络上的玩意儿总是花样翻新,中文译名的措辞也是煞费苦心?它们跟随着博客、闪客,以及几年前还很时髦的黑客,形成了互联网上独特的“客家”群落。 “客家”文化的特质?草根与颠覆,大家也许已听到耳根生茧了,互联网上诞生的东西当然遗传了它的基因,怎么能不开放、不自由?此客、彼客到底说的又是什么?

 
About StanChina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北新胡同38号院
TEL:010-51288959  FAX:010-51288759
E-mail:stanchina@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