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一本有阅读快感的报纸杂志越来越难,写点东西,聊作纪念。
由于某些原因,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时政类的媒体蛰伏了,因此从《中国经营报》开始。
●《中国经营报》
这是我本科时期一直在看的报,每期必买。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三人座谈栏目,遍请过当时工商界的所有风云人物,俨然就是报纸中的中央电视台。再有就是它当时的管理版,我是很认真地看、很认真地做读报笔记。那时我正在旁听市场营销的课,发现课上讲的还不如报上说的好玩,我就只看报不上课了。但是,看得多了,也就烦了,发现报上那点东西年年一样,大二时的读报笔记居然和大四时的近乎一样。于是,几年的报纸与笔记卖作废纸,加点钱,买了一个呼机(那时废纸真值钱)。
●《中华工商时报》
看经营报的同时,间或会找来《中华工商时报》看看(它还挺难找)。看工商时报纯属缅怀先烈,早闻英名,却无缘得见,终于见到了,却人面桃花,早不是当年的风景,感觉还不如现在,现在至少“水皮杂谈”蛮好看。
今年过年,听同学提起这两个报纸,说是经营报这两年一直在小幅度改版,拿了一个发行、广告的财经媒体第一。不知道此事真假,也不知这改版定位是运筹帷幄的,还是被迫战略转移的,或许又该看看经营报了。
●《精品购物指南》
看精品纯属受“编辑部的故事”影响,看见“指南”二字就特亲切,看过之后也真觉得好,服务性强,当时有人才经验、购物比较什么的,真能给我提供建议。
可惜,后来精品玩时尚了,属于主动抛弃我这样的读者,我也就没死乞白赖地再追着看。
●《南方周末》
这是我上学时每期都看但不喜欢的报纸。每期都看,是因为我宿舍的哥们主管全校报刊栏,新报纸拿来了都要先经宿舍集体传阅。不喜欢,是因为《南方周末》的记者在写作中对事实介入太深,动辄就是怎么一个黎明老张或老李怎么着在寒风中摸索前行之类的,让你觉得这个记者简直就是1840里的big
brother,没他不知道的。
我那时常在想,怎么就不能交代一下消息来源呢?
今天,骂《南方周末》的人越来越多了,说它死了。不过,在我看来,在写法上,今天还没有人超越南周,没有哪张报纸能像南周那么好看,一旦出了什么大事,我还会买南周,看它怎么说,当然,也只是看它怎么说,对于它所提供的事实我倒常怀警惕。
●《财经》
21世纪,我开始炒股,看见跟股票有关系的杂志我全买,《财经》便是其中之一。刚看财经,就赶上它做“基金黑幕”,当时感觉那叫一个相见恨晚,早知道有这么一本杂志,我可以少走多少弯路啊,随后就一直追着《财经》看,看亿安科技、银广厦什么的。
有人说过,爆得大名常常有害无益,这话用在《财经》身上我觉得是合适的。或许是在证券方面的成功让《财经》得了路径依赖症,杂志做得越来越证券,我看不懂,经济系的哥们看不懂,金融专业的姐姐看不懂,金融姐姐的老师——堂堂一个教授也看不懂!要知道财经的主要读者阵地是在学校啊,竟这样残酷地折磨拥趸的阅读。
好在,后来的《财经》关于宏观政策的文章多了起来,我这才又偶尔地看看它。
●《21世纪经济报道》
这个报纸怎么评价呢?我不好说,因为开始我只看它的标题。它的标题很有意思,很长,基本交代了文章要说的东西。现在,会看文章,如海南燃油税十年,21世纪能够把过程交代得很清楚。但,很多文章又交代的太清楚,清楚到琐碎,我没耐心看。
据说,21世纪在海淀区卖得最好,不知道是因为海淀区的公司多呢,还是因为那儿学生多。
●《经济观察报》
这个报纸最有趣,看它的文章,常常是,看标题——华山论剑,看中间——集体群殴,到最后,才发现,其实就是两个小混混打架。
2004年,我买了它的特刊,好看,像个画册,就是用处不大。
●《销售与市撤
我对这个杂志很佩服,直到今天,仔细看它的文章,还是机关刊的路子,一大点、三小点、五个注意什么的,但广告却做出了特有市场影响力的效果。这里,不得不说,它的编辑团队太牛了,文章包装术,放眼国内,可能无人能敌。
《销售与市撤的口号是“过程、细节、方法”,企业人员的投稿,在过程与方法上,很值得一看,可惜细节不足。倒是它上面的专栏,有点概念化,我不喜欢看。
●《中国新闻周刊》
我喜欢它的新闻浮世绘,文章也常看,是我喜欢的杂志。但如文首所言,90年代后,国内缺少时政杂志的环境,很多问题,说了,但说不透,也不能说透,还不如看网络或看书。
●《三联生活周刊》
原来有个性,出了事我也喜欢看看三联的说法,可惜,现在的三联越来越生活,而且不是我的生活,不看了。
●《南风窗》与《凤凰周刊》
这两本杂志是我常看的,感觉它们有点像,文章好的时候真好,坏的时候也真没意思,间歇性亢奋。前一段时间可能是他们的亢奋期,每期都有“出格”话题,看得过瘾,也替它们担心,不知道2005年会怎么样。
●《IT经理世界》
喜欢它,只因为王超。王超说过,“作为媒体的成熟,我的理解是对待报道对象稳定的、始终如一的态度。就新闻报道而言,并不存在绝对的客观与真实,所以,索罗斯投资哲学中的‘相信自己的虚妄’用在编辑和记者身上也非常恰当——只有我们发自内心地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非常片面而肤浅的,才有可能保住那一点点可怜的真实。因为只有这种诚惶诚恐的心态才可能使我们谦虚地聆听,谨慎地求证。否则,这个‘看’和
‘说’的职业就非常容易堕落成‘轻悲”。
可惜,王超走了。
●《中国企业家》
这是财经刊里的《故事会》,里面关于企业家生活、际遇的文章很耐看,企业文章我倒不喜欢,偶尔看吧,看它的选题,值得学习。
●《商界》
如果说《中国企业家》是财经刊物里的故事会,那《商界》就是伊索寓言,里面的文章总闪烁着人生的智慧与诡黠。比如,卷首语——健康是金,说一个人在海边找一块发热的魔石,他拿起来一块,凉的,便丢到海里,这样丢一块少一块,离成功就近一点,方法很好
;他每天都来丢,毅力也很好;一天,他真的找到了发热的魔石,但他这时候已经丢习惯了,感觉麻木了,他捡起魔石,随手丢进了海里,还有任何察觉。于是,文章结束了,说,保持工作的热情阿兴趣阿身体好啊,同样对一个人的成功很有作用,一个企业也是如此,不然,即便你努力,占据再好的市场,还是会错过成功。
很多很多故事,2000年看过了,今天还能记得,只是,《商界》里这样的文章越来越少了。
●《理财周刊》
我相信,“我不理财,财不理我”,所以,《理财周刊》我曾经一度爱看。可惜,我只是一个月收入2500的底层媒体人,它的文章全以万为单位计算,显然,我不在它的读者考虑范围,算了,不看了。
●《中国财富》
看它,因有共鸣,财富源于方法,没有方法,不可能成功。
大名者如张维迎,悯人者如秦晖,张有西学而少中体,秦有理想而无实策,所以说来说去,都成了庄家的棋子:想紧了,谈谈秦的应然;想松了,提提张维迎,说说只有发展了才能解决问题。
一本西方经济学读物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说英国向澳大利亚运犯人,承包运输的人为了节约成本,虐待犯人,结果还没到澳大利亚,犯人就死翘翘了。善良的人于是呼吁,人权,人权,可人权如屁,放放而已,犯人还是该死就死。直到一天,有人建议,按照上岸后犯人人数给承包运输的船长报酬,于是,犯人立马死得少了。
好方法就是这么奇妙,不必狐假虎威地宏大叙事,四两拨千斤,搞定。
我一听说《中国财富》以“财富源于方法”作口号,我就喜欢它,如果它真得能提供方法,它必然会成功。不过,看目前的文章,以“超越日本”为例,能够详细地指明日本的优势,但缺少中国企业赶超日本的优势挖掘,无法实现知己知彼。《中国财富》还要努力。
●《21世纪商业评论》
我对它抱有很大的期待,但目前文章还不喜欢,文章依旧主要是事件的描述,分析太少,像报纸的合订本,但不像杂志。
●《新财富》
同样讲方法,在《中国财富》创刊之前,我常看。但《新财富》固守资本一隅,离我太远。
(来源:《青年记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