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风险投资不是万能药
 
 

www.stanchina.com 2007-03-22

 

2006 年,创业风险投资在我国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那么,创业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发展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创业投资研究所所长房汉廷。

VC 投资高新技术企业需引导

  记者:过去的一年,创业风险投资在我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连续几年关注 IT 、通信等高科技领域之后, 2006 年创业风险投资逐渐把投资重点转向了传统行业。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房汉廷:创业风险投资的确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创业风险投资是否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并不取决于企业技术的 “ 高 ” 或 “ 新 ” ,而取决于创业企业所使用的技术创新或商业创新模式能否形成或带来更大的特别是潜在的 “ 收益流量 ” 。

  从美国资本市场来看,在最终登陆纳斯达克股市的企业中,超过 50% 的企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无关,创业风险投资关注更多的是潜在的 “ 高成长 ” ,而不是显在的 “ 高科技 ” 。

  记者:在我国,如何使创业风险投资更好地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

  房汉廷:要引导更多的创业风险资本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活动,需要相关部门制定一些特殊的政策,以鼓励风险投资企业吸纳更多的资本。

  记者:国外有相关的鼓励措施吗?

  房汉廷:有。如美国的小企业创新计划 (SBIR) 、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 (SBIC) 以及 7a 贷款担保计划。另外,其他国家也实施了一系列鼓励、激励创业风险投资的特殊政策,通过这些政策对创业风险投资行为加以引导。

VC 不是灵丹妙药

  记者:关于创业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作用的认识是怎样的?

  房汉廷:曾经有一段时间,对创业风险投资功能的认识过度泛化,把它当作一种可以解决创业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融资的灵丹妙药。在这种认识下,创业风险投资被神秘的光环所笼罩,功能也逐渐被夸大。

  比较典型的是 1998 年政协 1 号提案之后,创业风险投资逐渐被当作一种金融制度来看待,包括 1999 年七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等基本上都是这个思路的产物。

  记者:创业风险投资一度成了明星,潜台词是 “ 创业风险投资具有赚钱效应 ” 。这种认识的后果是什么?

  房汉廷: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一些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开始试图把创业风险投资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对待。甚至一些本来应该由公共财政解决的企业创业和创新活动的问题也交由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去解决,把一些应该采取金融手段去解决的创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融资问题也一并交由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去解决。从创业企业的初始融资到最终的 IPO ,几乎全部由创业风险投资承担。

  由于创业风险投资的功能和功效被无限夸大,很多地方纷纷设立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基于创业风险资本投资于高新技术项目的目的,国家科技行政管理系统设立了大量隶属于或直属于各地科技厅局的 “ 科技风险 ( 创业 ) 投资机构 ” ;国家发改委系统设立了大量隶属于或直属于发改委的 “ 创业 ( 风险 ) 投资机构 ” ,导致出现大量官办、官营的国有投资公司。

2007 年 VC 前景

  记者:您如何评价过去一年我国在创业风险投资方面的政策和理念?

  房汉廷:中国的创业风险投资在 2006 年有了实质性发展, 2007 年会更加务实。

  记者:现在政府扮演的角色开始有变化了吗?

  房汉廷:是的。政府资金开始逐步退出直接投资领域,采取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方式支持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如苏州工业园区、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等地先后设立的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可以看作是转型的标志。另一方面,政府第一次把对创业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纳入国家政策体系,为其创造了更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

  记者:创业风险投资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房汉廷:最大的问题是 VC 身份的错认和税收激励的缺位,但目前正在着手解决。过去,我国对创业风险投资的税收激励政策一直处于空缺状态;现在,关于创业风险投资公司的税收激励政策正在逐步建立。比如 2006 年开始施行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为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提供了法律依据。另外, 2007 年 7 月 1 日 即将生效的《合伙企业法修订草案》将使那些真正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项目的创业风险投资获得更大的优惠,便于国家税务机构核定税收减免,真正做到激励的直接、有效。

  记者:在我国, VC 的退出一直是创业风险投资人士较为关注的焦点, 2007 年 VC 的退出渠道是否会更加畅通?

  房汉廷:目前正在试行的中关村非上市公司代办股份报价转让系统将成为创业风险投资项目重要的退出渠道,而与此相应的创业板市场建设将是决定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市场能否持续活跃的重要保证。来源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About StanChina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北新胡同38号院
TEL:010-51288959  FAX:010-51288759
E-mail:stanchina@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