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科技公司原本均将纳斯达克作为上市的首选,但目前这种格局正在不断分化。
“金山将会把日本业务分拆出来,在日本上市。”4月16日,金山软件总裁雷军向记者透露。金山在日本的业务包括杀毒软件业务、金山毒霸与办公套件产品WPS。目前,金山杀毒软件在日本市场已经排名第三,办公套件已经排名第二。
另外,据消息人士透露,方正集团也计划将其在日本的照排业务上市,目前已经将相关资料提交东京交易所审核。如没有特殊原因,年内其将成功登陆东京交易所。
与上述传闻或计划相比,另两家中国高科技公司将于 4月底在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几乎已是板上钉钉。
东京证券交易所日前宣布,总部位于北京的亚洲互动传媒将在东京创业板上市,时间初步定在 4月26日;成立于2002年的宽视网络也将于4月份在东京证交所上市,主承销商是野村证券,此次总共发行5238万股,融资额4000多万美金。
此外,原定于在纳斯达克上市却中途停止的橡果国际,宣布将赴纽约证交所上市,拟融资 1.28亿美金。
纳斯达克的焦虑
清科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 2006年中国共有86家公司在海外7大市场上市,其中有45家企业在香港主板和创业版上市,26家在新加坡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纳斯达克市场仅有6家,与伦敦AIM市场相当;而纽约交易所也吸引了3家公司上市。
事实上,纳斯达克 2006年上市的中国企业比2005年少一家,而且从公司属性上看,属于高科技行业的不过4家。如家、新东方都属于传统行业。
从融资金额来看,香港和新加坡两地的市场占据了 90%以上的融资金额,而纳斯达克屈居第三,仅为5.27亿美元。
2006年,世界主要的证券市场如东京、新加坡、伦敦以及纽约交易所的高层频频访华推介,试图拉拢更多的中国企业选择在自己的市场上市。据称,在每一次的市场推介之后,都会有一批中国企业准备去这些市场上市。
“各地市场门槛较低,是他们与纳斯达克争夺高科技公司的最大优势。”华兴资本首席执行官包凡认为,像伦敦AIM市场和新加坡创业板,并不考虑是否有多少盈利,而主要看的是公司潜能。
而像其他市场,香港因为有着地缘和文化的优势,中国公司登陆这一市场非常便捷,而且市盈率也不低;东京交易所尽管上市门槛较高,但是如果有日资背景,会非常顺利而且能融到的钱也不少。
另一方面,在国内 A股市场风风火火的时候,中国高科技公司选择在国内上市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更多市场的进入,让纳斯达克在争夺中国上市公司优质资源上感受到了压力。”包凡认为,其他交易所对中国上市资源的争夺,已经引起了纳斯达克的警觉。而纳斯达克市场本身亦感觉到了这种分流压力。
4月3日,纳斯达克市场在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异地敲钟仪式开市,纳斯达克全球总裁兼CEO罗伯特·格雷菲尔德率领旗下一众高层到北京“路演”,同时任命徐光勋为中国首代。
孰优孰劣
“去哪里上市会更好?我们还在考虑。”当天参加纳斯达克晚餐会的芯原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戴伟民,显得有点难以抉择。
事实上,与戴伟民一样难以抉择去哪里上市的中国企业比比皆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有许许多多的选择 ——香港主板和创业板、东京、新加坡、伦敦、纽约,甚至日益繁荣的中国A股市场和传闻甚久的中国创业板市场。
“国内市场的优势是上市成本较低,后续维护的成本也相对较低,而且从市盈率和可融资的金额来看并不少于其他市场。”包凡对记者表示。
与此相比, 2005年,纳斯达克市场则要求上市公司实行非常严格的内控法案——“萨班斯法案”,这一法案的实施,将为企业造成每年数百万美金的成本。
事实上,在美国上市的费用成本也非常高,按照一般的业内规则,如果上市企业融资规模没有 5000万美元,投资银行一般不建议企业上纳斯达克。事实上,如果企业的市值少于10亿美元,在纳斯达克所受投资者“光顾”也将非常少。而其他市场,这种门槛就要低得多。
“纳斯达克是个制造财富神话的地方。”格雷菲尔德这样劝告那些还在犹豫的企业家。
4月4日,纳斯达克市场宣布推出中国概念指数,试图利用这一指数来让更多的人关注中国股票。
包凡认为,虽然纳斯达克有多种的不利因素,但是对中国高科技公司的吸引力还是很足够的。首先是纳斯达克有许许多多的高科技公司,中国公司上市就会有 “类比”的价值;其次,纳斯达克对中国公司和有着海归背景的中国公司认可度较高;再次是高科技公司在纳斯达克的相对市盈率比较高,活跃程度也很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