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宗源:“市场化的报纸,要用市场化的手段调控”
 
 

来源:《中国经营报》

 
   “要抓紧培育一批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报业经营企业和企业集团,增强国有文化资本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这是事关我国文化发展和文化安全的一个战略问题。”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在第二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的开幕辞中如是说。开幕式结束之后,尚在休假期的石署长欣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就重塑新型市场主体、建立报业退出机制、报业集团化发展的政策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中国经营报》: 听说您正在休假,此次专程赶回来参加会议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我们注意到本届报业年会依然是报刊司主办,不知今后能否成为新闻出版总署的一个知名品牌?
  石宗源:我从上世纪80年代有休假制度以来,就从来没有休过假,今年在大家的强烈抗议下终于决定休假。但一经石峰副署长邀请,我就欣然领命,出席了这次年会开幕式。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我们做了两件事。一是经过一年的准备,2004年举办了第一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我们把它看作是中国报业交流、切磋、共商大事的平台。第二件事是协助设立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要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就必须对出版物发行做权威、综合、全面的统计和评价,并将其公之于社会。现有的一些排名和数据并不准确,而且缺乏公信力,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这样一个机构来进行数据收集、汇总,从而指导产业发展。这是十六大以后,我们做的前人不曾做过的事情,是贯彻十六大精神的重要举措。
  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肯定能够成为总署和整个报业的一个权威品牌。但这需要两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需要很好的组织,虽然年会只有两三天,但论坛之外,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另外, 也需要报业同仁的共同努力,关心、关注和关怀。
  《中国经营报》:您在开幕式的致辞中多次提及本届年会的主题,即重塑新型市场主体的问题。不知应该如何理解这一主题的涵义,究竟应该怎样培育市场主体,有没有具体步骤?
  石宗源:重塑新型市场主体和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坚持正确导向,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但市场经济条件下谁占领了市场谁就占领了阵地。必须要有强大的市场主体才有可能去占据舆论阵地。但当前的报业竞争力还不强,难当重任。
  现在有39家报业集团,总量不大,却占据着将近一半的印刷、发行总量。政府在其中只是起引导作用,真正要成为市场主体,还要靠报业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拼搏、锤炼。究竟谁能成为真正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不是政府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政府主要是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等给予倾斜,主要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资源整合、正确引导。
  《中国经营报》:为何经过多年的发展,依然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您认为当前阻碍新型市场主体形成的因素是否已经扫除?  石宗源:1978年,全国只有180多种报纸,但现在已经有1900多种,期刊从900多种发展到现在的9000多种。虽然数量在不断壮大,但是结构和布局并不合理。这也是本次论坛,乃至今后很长时间里,要探讨的重要问题。政府要做的就是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合理布局。
  实施总量控制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分析。一是在广告总量有限的情况下,数量越多,每家可能分到的蛋糕越少。如果没有合理的总量控制,市场很可能陷入惨烈、无序的竞争。二是采编资源供给有限,难以支撑巨大的报业扩张。就像1000个教授办1000所大学,与1000个教授办2所大学,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必要的总量控制是在考虑当前资源条件基础上进行的。
  那么调整结构的意义何在?举个例子。现在生活都市类报纸太多,导致竞争十分惨烈,于是假广告、恶意炒作、低俗新闻不断。所以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事实上,早在2003年,我们就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对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利用职权摊派发行现象进行了治理整顿。停办了700多种报刊,其中282种报纸就为农民减轻了5亿元的负担,成为当年减轻农民负担三大实事之一。

2005年08月08日09:10  温秀 吴悦
 
About StanChina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北新胡同38号院
TEL:010-51288959  FAX:010-51288759
E-mail:stanchina@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