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雯:对美国新闻教育改革的调查及思考
 
 

 

 
 

                                            整合相关学科资源 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编者按 在我国的新闻教育改革还处在新建、扩招、在本学科圈中相互挖人、“跑马圈地”的初级阶段时,美国新闻教育改革已经在整合相关学科资源、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层面上有所突破。

    借美国富布莱特项目提供的机会,我在美国对几所新闻传播学院进行了实地调研,其中包括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和密苏里新闻学院。和我国新闻院校一样,美国同行也在改革,为争取办学经费、吸引优秀生源煞费苦心,并且已经在整合相关学科资源、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层面上有所突破。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

    培养专家型记者

    美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从专业方向到课程设置,从教学方法到教材出版,各学院做法不一。传播学在上世纪后半期兴起后,新闻学和传播学教育逐步融汇,进一步加剧了新闻传播学教育的院系风格差异。有的传播学院下设新闻系,有的新闻学院下设广告系或其他传播学专业,也有新闻学与传播学并列专业目录的。而且,对各校办学质量的评价也众说纷纭,有些学校以培养研究型人才的传播学博士项目名列前茅,有些学校则以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本科或硕士项目得到好评。我的调研主要针对后者,即以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为目标的新闻学院。

    对于新闻人才的培养,美国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对学生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这所因“普利策奖”名扬天下的新闻学院只有研究生教育而不设本科教育,而且硕士学位教育只用一年时间完成,专业方向有报纸新闻、广播电视新闻、杂志新闻、新媒体新闻等,学生每学期要修16至18个学分,毕业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M.S.)。

    在这一年中,课程设置以新闻业务为核心,正如他们自己宣称的不讲理论只讲实践。在学院赠送给我的教学手册上,我发现全部课程中唯一有点理论色彩的必修课是秋季学期为全体学生开设的“新闻、法律和社会”,2学分。此外就只有“美国政治和媒体”“媒体和现代社会”属于偏理论性的。

    新闻学院楼里有许多教室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和老师围坐成一圈上课,一般每门课只收14到16个学生。还有很多工作室性质的课程在实验室上。我参观了所有实验室,感觉基本与报社、电台、电视台的工作室无异,学生和教师都在机器上埋头操作。该院学生学习任务极重,连双休日也排了课。有的学生每天只能睡很少时间,因为有大量采访任务,大量的专业书要读。连学生咖啡屋里都设了几部电话,不少学生在课间休息时还忙着打电话做采访。

    什么样的人适合进入哥大新闻学院?该院负责教学管理的副院长David A· Klatell教授介绍说:“我们每年录取大约200名学生, 其中三分之一刚从大学毕业,很年轻, 21到22岁;还有三分之一作为专业记者工作了大约5年,他们年纪大些;剩下三分之一的学生打算改变自己原有的职业,他们过去当过商务律师、医生、教师、士兵、职业厨师等,各种你可以想到的职业,他们打算改行做记者。三个三分之一是很好的一种混合。学生平均年龄28岁,最年轻的21岁,最大的67岁。年纪相差很大。我们希望录取的是写作能力很强的学生以及对历史知识了解很多的人。 新闻和历史非常接近。我们想有一个十分多元化的班级,学生有不同年龄、不同宗教信仰,来自不同国家。每年我们招收大约35名国际学生。我们希望学生有不同的工作目标。我们不希望招收学新闻理论的学生,也不教新闻理论。这个学院是为那些希望成为职业记者的学生设立的。 ”

    哥大新闻教育模式前几年在美国新闻教育界引发了争议。这样短的学制到底能给予学生多少知识?这种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新闻教育有何差异,其价值体现在哪里?在媒体对新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这样的研究生教育是否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这些争议导致哥大校方对新闻教育的审视,新闻学院新任院长的人选问题曾一度成为关注的焦点。

    《纽约时报》2002年8月17日刊登了美国艺术新闻项目(设在哥大的奖学金项目)主任Michael Janeway的文章,谈到哥大校长Bollinger先生当时面临的困境。他认为哥大和其他的新闻院校为初级的新闻工作培养学生是多余之举,因为很多大学在本科阶段提供了这样的课程。哥大新闻学院每年的学费超过了三万美元,应增加教育的深度和价值,才能最终克服Bollinger 先生诊断出的新闻教育的病症,也就是“对形式和技巧太多专注而付出了深度和内容的代价”。

    2003年9月,Nicholas Lemann出任新闻学院院长,该院新闻教育改革也由此起步。他们宣布创立一个新的为期一年的文学硕士学位(M.A.)项目,专注于教授未来的新闻领军人物。这个项目的申请人应具有从事记者职业的较高的专业资格。要么在哥大或相同档次的学院获得了新闻学硕士学位,要么取得了足够的专业成就,并有相关记录可以证明。

    我在哥大新闻学院调研期间,这个新项目正在挑选第一批学生。Klatell教授说,第一届学生将被分成四种不同的专业方向:商业和经济新闻;科学和医学新闻;艺术和文化新闻;政治和国际事务新闻。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方向?他的解释是,“我们努力选择一些哥大很强的系科进行合作,他们有很不错的老师和研究领域。同时我们地处纽约市,也有很多优势。很明显,纽约是美国的艺术和文化中心,也是商业中心、医疗中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选择了这四个领域。”他还说,“这个项目的学生将在他们选择的专业方向中获取相关专业知识,但不用再多学新闻了,因为他们已经懂得新闻,已经读过M.S.项目。”

    这个新项目的教学主要依靠其他学院的师资力量。Klatell教授说,“如果让学生去其他学院选修课程,他们不一定被允许修想学的课程,因为其他系首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学生。我们的学生也不一定上过一些选该课前要求上的必修课,如:一个商学院全职学生在上一门专业课前已修了很多别的课做铺垫,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因此,这个项目不是把自己的学生送出去,而是请进来一些教授。使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教授这些专业知识,这对新闻学院来说是过去不常见的。”据说,这个新项目的学生将来做硕士论文时将有两名导师,一名来自于新闻学院,一名来自于他们所选修的专业方向。学院认为记者和专家合作,能够获得最好的教学和指导结果。

    哥大新闻学院还有一些双硕士学位项目也是与其他学院合作开设的,共有五种:新闻学和法学、新闻学和工商管理、新闻学和国际关系、新闻学和地球与环境科学、新闻学和宗教学。研究生在两所学院各修满规定的学分并参加毕业考试,最终能获得两个硕士学位。今年在哥大新闻学院读完新闻学硕士的一位中国学生告诉我们,她参加的项目就是新闻学和工商管理,因为她的新闻学方向就是经济新闻,所以在第一年读新闻学学位期间已经修了很多商学院的课程,这些课程在读第二个学位时就可以免了,所以再有一年时间,她就能获得MBA证书。这种“多快好省”的双硕士学位项目对年轻人很有吸引力。

    美国很多新闻学院都和自己所在大学的其他学院实现了资源共享,合作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如密苏里大学的新闻学院同法学院合作开设了多种双学位项目,有“法学博士和新闻学硕士”“法学博士和新闻学博士”“法学硕士和新闻学硕士”“法学硕士和新闻学博士”。相比较,我们国内的许多新闻学院虽然也身在综合性大学中,但对于借助其他学院的学科优势,进行横向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却少有作为。

    密苏里新闻学院:

    培养适应媒体融合的新型人才

    在访问密苏里新闻学院之前我看到一条消息说,该学院得到Donald W· Reynolds基金会的资助,数额高达3100万美金,学院将用此推进新闻教育改革。因此,见到院长Dean Mills教授时,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新闻学院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么改革?

    他回答说:“我想不仅是新闻学院,整个美国高等教育的挑战都是钱的问题。公共资助减少了,即使是像密苏里大学这样的公立学校也越来越依赖其他资金来源:私人基金、慈善捐助、学费等等。此外,就是如何跟上新闻界的变化,帮助学生准备好面对媒体的融合、网络新闻的变化。” 他介绍了3000万资助的使用计划:其中1600万会用来建造新楼和旧楼翻新,200万用于技术、设备等,剩余的钱会用于学院运转的开支,如给员工付工资等。他兴致勃勃地指给我们看未来新楼的位置,并说要建立新的研究机构促进新闻记者、新闻教育者和社会公众走到一起进行新闻改革实验。

    密苏里新闻学院本来已经拥有最齐全的新闻教育项目,从本科到研究生(硕士、博士)层次俱全,而且全部贯穿着强调新闻媒介实践、为媒体培养专业人员的精髓。本科的专业方向共有5种:新闻-社论、杂志、新闻摄影、广播新闻和广告/策略性传播。在这五种专业中,还更具体地提供一些领域的专门方向,包括互联网新闻、计算机辅助报道、文字编辑、电视制作和广告设计等。硕士研究生教育有两年制与“4+1”两类,此外还有在线教育模式。两年制的硕士生项目专业方向分得很细,有16种:广播新闻、设计、编辑、环境报道、国际、杂志设计、杂志编辑、杂志写作、媒体管理、新媒体、新媒体和社会、新闻摄影、公共政策新闻、报道/写作、策略性传播和广告。“4+1”即五年的学士/硕士项目是为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本科生本硕连读而设的,专业方向也有9种。博士生项目共有5个专业方向:大众传播理论、传播史、政治传播、法律和道德、媒体和社会。博士生录取除了有与其他大学的传播学博士生录取相同的要求外,特别的一点是强调新闻工作背景,要求申请人至少应该有两年全职的专业媒体或者策略性传播工作经验,在大学教书还不算在内。这所学院对新闻实践的重视由此也可见一斑。

    Mills院长介绍说:“今年9月将会有一个新的媒体融合的专业。我们开设网络新闻这样的课程有一段时间了,但提供这样一个专业方向还是第一次。本科生毕业后拿的是新闻本科学位,研究生拿的是文科硕士。”

    为什么要开设这个新专业?分管教学的副院长Brian S Brooks教授解释说:“我们看到在美国对记者编辑的需求有了变化,需要培训一些技能融合的记者编辑。我去了堪萨斯一家重要报纸,他们说希望招聘到能报道SUPERBOWL 体育盛会和美式足球的记者,给报纸写个故事,再给网络写个不同的故事,还能为网络做一些视频、音频的节目。他们的要求可以同电视台相比了。我们从没有训练过这样的学生,现在需要培养跨媒体的记者了。我们要开设一个将各种媒体融合在一起的新方向来培养这样的人才。”这位副院长还提到他很感兴趣的另一个相关话题,“在亚洲和欧洲有越来越多的人用flashlight 等软件通过手机传输视频、音频和文字文件,还是高速的,这改变了新闻的传输方式,人们会更多地采用这种方式消费新闻,因为这是一个移动的社会,大家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旅行,需要迅速、高效地获得新闻。我们应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在文字、视频和音频之间动态发展的问题。新闻业应改变自身,更有效地运转并跟上时代。”为此,他还要去欧洲考察。

    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改革与哥大新闻学院转向培养专家型记者的思路不太相同,它是以紧跟技术发展潮流、提供新闻传播技能的全面训练来培养适应媒体融合的新型新闻人才,这种尝试显然是有前瞻性的。
(作者:蔡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About StanChina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北路107号院7号楼1602 邮政编码:100025
TEL:010-58626851/58626852  FAX:010-58626853
E-mail:sksstan@263.net  media@sta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