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业家》
投资商突然“蒸发”,也是媒体败走麦城的原因之一。
2004年5月,《创业家》杂志停刊。该杂志的主管、主办方为中共湖南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编辑部设在深圳。该刊与美国的中小企业杂志《Entrepreneur》合作,致力于为创业者和小企业管理者提供最实用最简明的信息和方法。
应当说,《创业家》杂志定位还算比较明确,主要对准了与创业相关的市场。而实际上,该刊也的确得到一部分读者的认可,尽管前期不少内容看得出是在拼凑或翻译而来。
但后来,《创业家》杂志的投资商即发行人周日求(同时也是《环球企业家》杂志的发行人)突然“蒸发”,该杂志失去了资金的支持,不得不停刊。
与此相类似的是,还有也是在4、5月份停刊的《澳亚周刊》杂志。《澳亚周刊》因观点客观、中立、新锐而拥有很好的口碑,但最后同样因投资商林南(澳亚卫视的投资商)不再投资而沧然落幕。而半年多的员工薪酬与作者稿费,至今未付。
2、《好工作》周刊
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很惨。
《好工作》原本是科技部主管的一本杂志,刊名叫《科技与人才》。后来,北大方正投资,刊名不易改,“好工作”是加上去的。当然,这也似乎成了业内的惯例,如《卓越理财》原来的名字叫《出版经济》,《INC》曾经合作的刊名是《写字楼》等。
北大方正给《好工作》的投资是200万,经过一段时间后,做得并不成功。恰在这时,2003年,香港泛华进入内地希望做一本人力资源的杂志,接手做《好工作》。
但不可理解的是,泛华并没有另起炉灶,而是接下了北大方正的烂摊子。泛华投资100万,实际上北大方正退出后,剩下的就只有800万了。
不了解内地市场,已经为泛华投资失败埋下了种子。而时常从香港派人来对杂志进行管理,则是管理制度上导致败亡的主要原因。
《好工作》周刊一开始做的是人才招聘,但这个市场竞争已很激烈,有《前程无忧》、很多都市报的人才周刊,招聘网、中华英才网等,这个领域短期内实现赢利并非易事。于是,在半年后,转做人才培训方面的内容,然而这个细分市场又太小了,根本支撑不起一本周刊。
这样,到2004年,所有的投资都花光的时候,泛华又不再追加投资,《好工作》所面临的就只有停刊的命运。
应当说,《好工作》的失利与投资商不了解内地市场、投资盲目、资金量不足、缺少计划性、管理架构有问题等息息相关。
3、《每周质量报告》
突然停播,不知什么原因;在一片质疑声中复播,我们同样不知道什么原因。
我们选出的“逝者”,有的彻底退出了媒体舞台,有的则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这里,唯有一个例外,在2004年里,实际上它不过仅仅停播两、三期节目,而后又回到以往的轨道上。但就是这短暂的停播,却在全国引起大哗,质疑声不断。
这个节目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该节目以记者暗访为特色,揭出了无数其商品(尤其是日用品)质量黑幕,如“毒火腿”、“毒午餐肉”、“毒龙口粉丝”等,不胜枚举。
但是,在2004年5月中旬,该节目突然停播。央视给出的解释是,由于技术原因,节目内容没有通过审核。《每周质量报告》的停播,引起无数质疑和海内外媒体的关注。当然,是不是因节目内容遭受到一些利益集团的压力,不好妄加猜测。
短短两周左右后,《每周质量报告》悄然复播。
4、《财富时报》
投资不足,擅玩概念,最后是投资商、媒体人、读者三败俱伤。
《财富时报》是一份以财经新闻为主打特色的立足山东、面向华东和京津塘地区的泛财经类周报。该报由山东黄金集团、山东黄淮海经济投资服务有限公司和山东省企业集团海外发展促进会于2002年8月28日投资创办。
据称,山东黄金集团和黄淮海集团的第一期投资为600万。但实际上,这600万中有另一股东山东海促会的120万无形资产;也就是说,两大股东的实际投资只有480万左右。
显然,480万要做一份全国发行的财经周报实在是杯水车薪。而立足于山东,做全国性财经报道,也决定了投资项目在运作上的局限性。这一点可以跟同样是山东企业投资、在北京运作的《经济观察报》,形成鲜明的对比(山东三联的投资额据称是8000万)。
到2004年4月份,山东黄金集团宣布从中退出。而后,山东黄淮海经济投资服务有限公司对报纸进行重组,但该投资商擅长资本运作,只不过希望以《财富时报》玩概念去银行贷款,而不想再追加投资。
这样,在资金链断裂后,2004年6月,《财富时报》宣布停刊。又有一批媒体人,最终成为拖欠工资、稿费的“新闻民工”。
5、《战略与管理》
对媒体而言,远离“雷区”,保证自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2004年7月1日,《战略与管理》杂志停刊。该杂志社于2004年8月31日解散。
至于停刊原因,援引法新社的报道,该杂志因为刊登文章批评朝鲜而遭到有关部门的关闭。2004年第3期杂志刊登了一篇经济学家王忠文的文章——《从新的角度密切关切朝鲜问题与东北亚局势》,文章对美国的朝鲜问题立场表示了同情,文章也罕见地痛批了朝鲜的内政与外交政策。该文与中国政府的外交宣传相悖,而被宣布停刊。
|
6、《时尚财富》
只要得不到市场的认可,资金、人才、创意等所有优势都将不复存在。
《时尚财富》的投资商是中信体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其资金之雄厚和善于炒作,在业内十分有名。像当初酝酿之中的《地铁报》,报还没出来就引得很多关注,而最后却是胎死腹中。
说《时尚财富》具有人才优势并不过分,但从其舍得重金到《时尚》杂志挖人就能说明问题。至于市场定位,有时尚类、财经类杂志的成功在先,如今把两者结合在一起,也应当说创意不错。
但是,当苦心经营两年左右,得不到读者的承认,发行量上不去;也得不到广告商的认可,广告代理公司无法完成任务的时候,杂志也似乎只有死路一条。2004年8、9月份,《时尚财富》宣布停刊。
至于杂志为何失败,其实主要原因还在于产品设计和市场的接受度。
首先,《时尚财富》走过不少弯路,很长时间一直在找定位。该刊最初的设计是给金领人士看的杂志,定价100元/本;到2003年4月份,才调整到做男性刊物,定价20元/本。
其次,在时尚与财经之间游移的状态,实际上让杂志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时尚的内容不如时尚类杂志做得精美,财经的内容又不如财经类杂志做得到位。
最后,还与男性刊物市场的成熟度相关。这一类型的杂志市场还不成熟,广告商还没有形成相应的投放习惯。至于为什么该类杂志中仅有《时尚》旗下的几本男性刊物能够成功,那跟其集团背景、多年的品牌积淀相关。
7、《玫瑰之约》
没有永远的畅销,只有永远的创新。
2004年9月,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节目因样式老化、收视率下降等原因而被停播。
《玫瑰之约》是国内婚恋电视栏目的始作俑者,一播出便赢得观众的好评,同时该栏目也成为众多卫星电视台争先模仿的对象,一时间全国涌现出许多类似的婚恋栏目。不过《玫瑰之约》凭借自身的优势,收视率在全国一直遥遥领先,可谓红得发紫。同时从1998年至今的5年时间里,栏目配对成功了上千对恋人,其中有200多对已经踏入结婚殿堂,并诞生了50多个“玫瑰宝宝”,《玫瑰之约》成了全国最具声响的电视红娘,吸引了无数的未婚男女报名参加。
然而,在经过了最为辉煌的一段时间后,栏目面临了诸多问题,节目形式老化,很多男女嘉宾把栏目当成了一个走秀或是展现自我个性与魅力的舞台,导致栏目原有的红娘功能大大削弱,观众群在无形中慢慢流失,栏目的收视率下滑幅度非常大。最后,湖南卫视决定停播、调整。
经过改版后,《玫瑰之约》从2005年再度亮相。不过,该节目不再充当“电视红娘”的角色,而是成为一个交友栏目。
《玫瑰之约》的凋谢与重开,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一档电视节目应当不断创新,以适应观众的需求。
8、《远东经济评论》周刊
虽只是延长了出版周期,但却意味着“地区性新闻周刊”时代的结束。
2004年11月4日,在香港出版、已有58年历史的地区性新闻周刊《远东经济评论》从周刊改为月刊,成为一本“由亚洲舆论领袖撰写”的学术性刊物。用《远东经济评论》前主编、专栏作家菲利普鲍林的话来说,“没有轰轰烈烈的退场,只有一丝微弱的哀鸣。《远东经济评论》就此辞世。”
该杂志的投资方美国道琼斯公司董事长康比德称,由于读者每天或是更频繁地能从许多其他渠道获取大量的新闻和分析内容,地区性新闻周刊的时代即将结束,即使是对于《远东经济评论》这样优秀的期刊也不例外。《远东经济评论》过去6年一直在亏本经营,并且随著广告商纷纷将业务转向全球化或是更本地化的媒体,《远东经济评论》出现起色的可能性已经很小。
《远东经济评论》因亏损而改版,但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杂志后期处于“精英路线”和“大众路线”之间的两难处境:既想延续前期赖以取得成功的尖锐批评的路线,又想让文章粗浅、简单易懂。结果就是厚重的题材既无深刻的分析和缜密的逻辑,也无细致而独到的调查采访。于是,《远东经济评论》既无法取悦于大众,又失宠于亚洲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官僚和财经体制的高端成员。
9、《面罩》
首档深夜电视性节目背后的进与退。
2004年12月13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广电总局关于加强广播电视谈话类节目管理的通知》。该通知称,最近,一些电视台收到名为“北京世熙传媒”制作的《中国第一档深夜电视———〈面罩〉》等电视谈话类节目。经调查,“北京世熙传媒”未取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没有制作经营广播电视节目的资格。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一律不得购买和播出没有制作经营资格的机构制作的广播电视节目。已经购买“北京世熙传媒”制作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中国第一档深夜电视———〈面罩〉》的,一律暂缓播出。
通知中还要求,各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和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要对所属播出机构购买各类节目的情况作一次全面检查,凡违规者要立即纠正,不得播出。
《面罩》并非因内容敏感,却是因制作方未得到许可证而被叫停,其中的原委值得人们把味。
10、西部频道
一个因政策而生的媒体,最终让市场给判了死刑。
2004年12月28日,已经开播两年多的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停播,取而代之的是名为“社会与法”的新频道。
按照央视常务副台长张长明的介绍,西部频道停播的原因有:
首先是中央台的频道资源有限,到目前为止中央台已经拥有16个频道,在短时间内再开一个新频道有困难。
其次,西部频道开播以来,覆盖效果不是很好,就是在西部各省份落地也不好。
第三,西部宣传应该是一个整体、综合的宣传,不应该局限在一个频道。
实际上,这些原因是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频道定位不准,栏目原创性不足,企业化运营机制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配套,与西部省市电视台竞大于合等。本刊早在第4、5期杂志中,就以连载文章《西部频道:“成长烦恼”的现实思考》分析过。
一个频道专业化的年代,做综合频道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产品缺少原创性,使得频道自身缺少竞争力;管理机制上没有理顺,则使媒体缺少好的激励机制;与西部省市台的竞争关系,使其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
所有这些加起来,西部频道的停播也就成为命里注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