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迷恋上手机上网,新一代的年轻读者更喜欢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移动二维码的触角正在伸向出版业——用户通过手机扫描印制在出版物上的二维码,或输入二维码下面的号码,
即可实现快速手机上网功能,从而随时随地让手中的出版物变得“有声有色”。目前,推广此项技术的银河传媒已与中华书局、广西师范大学社等几家出版社达成合作。
技术商:手机向出版业渗透
中国移动二维码是3G时代到来后最新的手机上网快速通道。在推广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其应用领域已扩张至超市、汽车、IT、旅游、影视、娱乐、广告等多个行业,并成为企业移动营销的新契机。手机二维码的出现,在媒体与媒体、媒体与读者之间建立起通讯立交桥,让信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据统计,目前国内利用手机上网的人数已超过了3000万人,很多人喜欢利用各种闲暇时间在手机上浏览各种信息、阅读文本,包括电子书。在日本,看手机小说成为最新的阅读时尚。5年的时间内,手机小说的销售额从零增长到100亿日元。在我国,中国移动梦网宣布打造“梦网书城”,准备将大量文学作品移植到移动互联网上。
“在传统媒体上获得的内容由于受到版面的限制会十分有限。通过手机上网,将获得信息的范围扩展到了互联网上,这样就能获取包括视频图像在内的诸多丰富信息,从而满足了读者可能希望得到的其他需求。”银河传媒公司技术人员张红强告诉记者。
谈到这种技术与传统媒体结合的前景,张红强表示,利用手机上网是一种趋势,现在手机的硬件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具备了条形码扫描器的功能。与输入网址上网相比,二维码技术具有快速、方便的特点。而传统媒体通过这种技术手段可以重新焕发青春。
已经率先引进此项二维码技术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市场科科长滕晓玲告诉记者,手机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型媒介,随着中国移动在出版业的渗透紧锣密鼓,它将会成为一个紧追互联网的综合媒体。
出版社:有针对性利用二维码
采用这种技术后,出版社具体能推出怎样的服务呢?据介绍,读者只要拿起手机对着图书上的二维码一拍即可登陆相应出版社的网站,了解到出版社的相关情况;如果对哪一本新书有兴趣,还可以查看精彩章节并进行选择;此外,还能随时得到新书预告或参加读者有奖调查等。
出版社在选择这种技术时有怎样的考虑?已初步达成合作意向的朝华出版社社长郭林祥道出自己的想法:“虽然社里出版了一些好书,但如今的市场就象汪洋大海一般,好书很容易就淹没其中了。现代人一方面很懒,希望在家就能了解信息;另一方面又很勤,希望了解到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可充分通过二维码这种新型科技手段扩大自身影响力,读者看到我们的产品后通过二维码就会更加地了解、关注我们,这项技术对于一些实力中等的出版社会更具吸引力。”“采用手机上网的都是年轻人,而我们出的书也多是给年轻人看的,这样就更具针对性。”郭林祥说。
谈到如何具体利用二维码来促进出版社图书宣传、销售时,滕晓玲表示,做媒体宣传可以附上二维码,并加上必要的使用说明,做招贴广告也尽量用上二维码,以达到全方位的广告效果。据介绍,服务商为该社建立了一个20M的网络空间,而广西师大社有专人做后台信息支持。“我们已在该空间发布了各种有关信息,包括公司的图书信息,今后每个月还会把新书目录、重点书的资料和读者反馈意见发布上去,使读者登陆后就可以了解到他们关心的东西。”滕晓玲说。
前景:瓶颈有待突破
支持二维码技术的前提就是手机上网,而目前无论是流量还是收取的费用,都对该技术发展产生一定限制。对此,张红强表示,虽然目前移动资费确实还较高,但随着移动运营商的调整,手机上网是大势所趋。
由于网络空间有限,出版社在运用该技术时也存在一定技术问题。滕晓玲表示,网络空间有限使得在手机上看电子书还很费劲,目前出版社还不能大量地把电子书的内容挂上去,只能选取少量章节供读者阅读。也就是说,出版社目前在网站仍以广告宣传为主,图书阅读、销售为辅。
滕晓玲表示,目前还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会通过二维码来上网浏览该社图书信息,还处于尝试阶段。该社使用二维码的第一本书是易中天的《成都方式》(第二版)。该书首版是国庆节前上市的,当时为赶时间,第一版没能来得及用上二维码。由于该书市场走势很好又要印第二版,经滕晓玲建议,责编已把二维码用上。“我们想看看读者的反应。”滕晓玲说,“今后随着手机上网资费的下调和大屏幕手机的普及,手机上的图书阅读、销售将变得容易,那时中国移动也许会像方正阿帕比公司一样为出版社代卖电子书。”
作者:李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中国新闻出版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