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欲09年登陆主板 发行资产有望先行一步

 
 

www.stanchina.com

 

来源:华夏时报
飞蛾终将破茧而出。
    《华夏时报》近日独家获悉,从2006年就刮起的文化传媒上市热潮将一直延续至2009年,而这其中,京城报业将为其再添一名生力军。“如果没有其他意外,《京华时报》会在2009年正式登陆国内的主板市场。”一位消息人士如是对记者说,“届时,可能会将其中的发行部分单独剥离出来上市。”
   按照上述人士的说法,一旦消息属实,那么蛰伏7年之久的《京华时报》将成为京城众多日报阵营中首个登陆国内主板的生力军。
 传媒上市潮劲吹:
 08年备战 09年迎战
   从创刊10个月就开始扩版,到目前拥有仅次于邮局的京城报刊发行网络,《京华时报》走过的每一步似乎都已经为其日后上市提前铺好了路。
   “如果《京华时报》计划上市,那么很可能是将其目前的优势——发行网络剥离出来。”一位业内的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因为按照目前传媒行业“整体上市”的要求,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合而为一实现整体上市仍然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因此,提前进行发展扩张的京华发行队伍无疑是其上市最大的砝码之一。”
   知情人士的消息显示,《京华时报》目前在各方面已经具备了登陆主板市场的要求,而2009年正式挂牌登陆A股也几乎没有任何“悬念”。这样的说法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证实。“我们确实听说过《京华时报》要上市的事情,只是具体的时间还没有透露出来。”一位京城媒体的从业人士表示。
   实际上,《京华时报》登陆A股的计划并非一朝一夕的想法。“我认为必须借助于资本市场,通过规模性的收购和兼并来实现大发展。”该社社长吴海民此前在谈及《京华时报》未来发展时如是说,“假设《京华时报》上市了,一开始市值不会很大,但通过不断的投资融资和收购兼并,规模越来越大,市值越来越高,最终可以反过来收购一批新媒体。我认为,这是传统媒体发展数字媒体的必由之路。”在社长吴海民的眼中,如果希望《京华时报》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那么“就必须走进资本市场,插上资本市场这对翅膀”。
   吴海民这样的说法显然与不少从业人士的想法相一致。“上市是我们的目标。”早在2006年,《金陵晚报》副总编辑戴亦钢就有感而发,“尽管现在有各种制度上的阻碍,但我们相信这将是未来有利于我们发展的一个大方向。”
   而简单盘点一下便不难发现,从2006年起至今,有关传媒业上市的好消息从未间断。
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注资新华传媒(爱股,行情,资讯),到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控股的粤传媒(爱股,行情,资讯)成功登陆主板市场,再到辽宁出版集团上市,甚至以往的四川新华发行集团以及《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参股的新华文轩登陆港股等,一个接一个的传媒机构的扎堆上市多少有些令人目不暇接。
   “如果报业集团不尽快寻求上市或融资,那么很可能在未来的市场中失了先机。”京城上述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因为传媒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无疑会进一步加剧这个市场的竞争。”
 难以实现的报业“整体上市”
   “允许任何一家新闻出版传媒(爱股,行情,资讯)的整体上市,而不是局限于过去将报纸的采编业务与广告等商业经营剥离开来的做法。”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的这番讲话被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是开启这股上市风潮的“金钥匙”。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新闻出版的特殊性质,监管部门对传媒行业特别是报业的上市控制把关严格,A股市场上多家传媒概念的上市公司均是通过借壳的方式上市的。
   即便到今天,新闻出版行业的公司上市仍有别于普通上市公司的审核流程,“无论是否将编辑业务打包上市,新闻出版公司在通过证监会审批前需要经过多一道的审批流程”,一家国内专注于新媒体方向的人民币风险投资项目经理告诉记者,“即新闻出版公司上市的方案需要通过行业相关的主管单位、宣传部门以及新闻出版总署三处的共同‘审批’后,才能决定哪些资产被允许上市,其后才开始按照一般上市公司的审核流程走”。
   也正因此,在新闻出版总署表态放开“上市”闸门后,包括柳斌杰提及的重庆《电脑报》等在内的十几家新闻报业及出版集团均已经递交了上市的方案,传媒行业谋求上市的急迫心情由此可见一斑。
   对此,证券分析师曹卫东指出,纸介媒体上市是其寻求发展的必经之路。“不上市,融不到资,那么就没有扩大发展的能力,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将来并不排除被网络媒体吃掉的可能。”曹卫东如是说。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关部门提出了有关“报业整体上市”的说法,但是分析人士指出,要实现真正的编辑与经营业务“整体上市”尚需时日。
   “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目前预计上市的媒体都不会将编辑业务注入其上市的业务中。”一家国内专注于新媒体方向的人民币风险投资项目经理向记者表示,而原因就是还缺少政策上的具体支持,“在缺乏明确的法规规定支持前,所谓的‘整体上市’指的仅仅是传媒集团内部多个经营性单位统一纳入其壳内的笼统称谓。”
   记者注意到,在目前已经上市的博瑞传播(爱股,行情,资讯)、赛迪传媒(爱股,行情,资讯)、北青传媒、华闻传媒(爱股,行情,资讯)、粤传媒、新华传媒、新华文轩等传媒概念的上市公司中,其核心的采编业务资产无一例外均被排除,而公司仅仅拥有媒体经营性的资产。“新闻出版特别是报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往往都胜在采编与内容上,排除该部分业务当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上市公司的业绩,也减小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除了难以实现的“整体”上市,证券分析师曹卫东指出,过于单一的收益使得上市的传媒股大多缺乏业绩支撑,后期增长乏力。“目前大多数报业上市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报纸收入和广告收入,其他经济来源微乎其微。”曹卫东表示,如果业绩主要依靠广告收入来支持,那么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将大大增加其风险,“适时地进行行业内的兼并或是进一步扩大经营的范围不仅能够扩大其盈利的范围,也能吸引更多的投资机会” 。
部分已上市报业公司概要
1、博瑞传播:1999年6月,由《成都商报》绝对控股的子公司成都博瑞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受让成都市国有资产管理局持有的上市公司四川电器2000万股国有股,一举成为四川电器的第一大股东,占公司股份总数的27.65%,2000年3月,四川电器更名为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名称也改为“博瑞传播”。
2、新华传媒:2006年10月,上海新华集团收购“华联超市”股份1.183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5.06%,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并将上海新华传媒股份公司100%股权置入公司。资产置换的同时,公司更名为“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华联超市承继新华传媒的全部资产及业务。
3、北青传媒:2004年12月22日,有“报业海外第一股”美称的北青传媒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交易。借此机会,北青传媒成功融资9.5亿港元,一时风光无限。
4、华闻传媒:“华闻系”隶属于人民日报社事业发展部。2006年7月,华闻传媒出资2200万元收购实际控制人华闻控股持有的华商传媒30%股权并已过户。华闻控股持有华商传媒61.25%股权,华闻传媒拟再购买华闻控股持有的华商传媒剩余31.25%股权,达到控股目的。
5、赛迪传媒:赛迪传媒(0504)的前身是ST港澳。2000年10月30日,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简称CCID)以所拥有的《中国计算机报》51%股权,与ST港澳进行资产置换,确定了以IT传媒为新的主业方向。2001年3月9日,ST港澳更改为“赛迪传媒”(全称为“北京赛迪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About StanChina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北新胡同38号院 
TEL:010-51288959 FAX:010-51288759 
E-mail:stanchina@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