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月9日,《半岛都市报》呱呱坠地,短短九年,化茧成蝶,已成大器。在中国报业遭受新媒体冲击的浪潮中,《半岛都市报》"逆市上扬",
2007年主业收入达4.6亿元。进入2008年,面临纸价上涨等一系列难题,不断创新的《半岛都市报》审时度势,借奥运年之东风推出新闻和广告系列大型策划,颇有"直挂云帆济沧海"之势。据慧聪媒体研究中心报纸广告刊登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半岛都市报》广告刊登额在全国都市类报纸中排在前列。
王军,《半岛都市报》掌舵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娓娓道来的语气中彰显着"不管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的自信与大气。
盘活资产
轻装上阵
记者:王社长,您2005年调到《半岛都市报》担任社长一职,那时候正值"报业寒冬论"兴起之时。您来之后,推行"收缩战线,盘活资产,突出主业,稳步发展"的发展战略,当时是一个怎样的背景?
王军:自1999年创刊到2005年,《半岛都市报》成长得非常快,每年都有一个大幅度的飞跃,2005年发行量达到50多万份,广告收入也已突破2亿。
但2005年,《半岛都市报》因为投资战线过长,使得资金链紧张,资产负债率很高,报社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于是我们采取了"收缩战线,盘活资产,突出主业,稳步发展"的战略。通过这些策略调整,《半岛都市报》的资产得到优化,资产负债率降低,从而实现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发展主业。截至2008年,我们的资产负债率为50%以内。
记者:《半岛都市报》针对这一策略,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王军:首先是大众报业集团的资金支持。我上任之后,集团输入3000万元还掉逾期银行贷款,并为《半岛都市报》的贷款做担保。其次是恢复报社的信誉,保证纸张和油墨的供给。曾有一段时间,纸厂和油墨厂因欠款问题,拒绝供应新闻纸和油墨。上任之后,我就跑了几家纸厂,其中令我感动的是,当我去一家大型纸厂准备谈判时,我尚未开口,对方就答应供纸,保证纸张质量,并允诺不需立即付款,欠款可继续拖欠。最后是优化资产。《半岛都市报》的多元化经营是成功的,但却造成资金紧张,为此我们将无法给报社带来效益的地皮等项目出售,回笼资金。就拿新办公楼来说,报社与开发商经过多轮的艰苦谈判,把办公楼项目拿下。这个办公楼地上19层、地下1层,总面积近2万平米,连装修一共花了1.2亿,但现在市值超过2亿。
记者:目前《半岛都市报》的财务状况如何?
王军:目前,《半岛都市报》拥有账面7亿元左右的固定资产,但市值超过17亿元。截至2007年底,在报社全体员工的努力下,1998年以来的172个报社债主没了。
我对我们的发展前途充满了信心,2008年我们的利润率保持高水平增长,负债率也降低为50%以内,应该说是轻装上阵,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记者:《半岛都市报》是否考虑过上市?
王军:这个问题不是没有考虑,大众报业集团如果拿出一块来上市,我们是最适合的,资产和其他方面都非常合适,但这个问题要由集团来定。
乘风破浪 适者生存
记者:今年由于各种原因,纸价上涨较快,这对《半岛都市报》有什么影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王军:我们初步计算了一下,在同等收入的情况下,今年利润比去年减少2000多万元。
经过报社团队的深思熟虑,我们决定利用各种时机,主动出击,加大创收力度。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帆赛在青岛举行,我们较好地利用了这一机会,在品牌推广和经营提升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另外,我们成立大众报业(集团)半岛传媒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后,可以享受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优惠政策,一年将给我们带来千万元以上的利润。
记者:从整体上来看,互联网的广告收入按每年40%的速度增长,用户量也越来越多,可是报纸整体的广告效益还在下滑。业界很多专家都认为报纸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较大,并讨论报业的出路在哪里。您的看法呢?
王军:事在人为。他们的观点、统计的数据,都是对的,但是也有不准确的地方,新媒体实际是从零开始往上增长的。像我们这样的报社,还处在发展期,因此每年都有超过10%的增长率,应该说成长十分迅速。
新媒体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只不过某段时间有些媒体发展快一些,有些媒体可能发展慢一些,或者说有些可能要下降一些。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传统媒体的发展有中国的特点。达尔文说"适者生存",你不适应就不能生存,我们的国情决定我们的传统媒体能够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记者:《半岛都市报》像一列已经开动起来的火车,作为掌舵人,你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是什么?
王军:潜在的挑战和压力还是有一些,但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保持较高的盈利和增长水平。从各个报社的对比和对实际经验的分析总结,我认为,《半岛都市报》在未来5年之内都将保持上升态势,但还有一些其他压力。我们现在已经从一般竞争转变到品牌竞争,对《半岛都市报》的发展和未来,大家都充满了信心,但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现在还说不准。
来源:传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