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热盼文化产业振兴后续细则出炉
 
 

史坦国际STANCHINA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下称《振兴规划》)出台两周以来,传媒股保持了一定幅度的上涨。但专家认为,市场机会或将出现在细则公布前后及获得长期的政策支持之时。

  五投资者联姻中南传媒

  729日,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旗下拟上市公司——中南传媒在湖南长沙举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签约仪式。湖南电广传媒全资子公司达晨创投等5家战略投资者合计出资4.55亿元购买中南传媒非公开定向增发股份,并承诺认购的股份锁定期不少于中南传媒上市后3年。这成为自《振兴规划》出台后,资本市场吹响的第一声号角。

  据悉,此次融资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本次增资扩股没有采取共同发起设立的形式,而是国内出版行业首次采用非公开定向发行新股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二是IPO(首次公开募股)之前通过私募形式引进战略投资者,开创了中国出版传媒企业资本运营的新模式;三是采用新股发行询价的全新市场化发行模式。专家认为,《振兴规划》出炉以后,通过资本市场解决文化企业融资的难度将变小,由此也将打开传媒行业改组上市的大门。

  振兴规划致力解决融资难题

  《振兴规划》明确提出,中央财政要明显增加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规模,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资本金注入等方式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726日召开的《振兴规划》专家座谈会上,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高书生也表示,规划还明确提出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使其成为战略投资者,对重点领域的文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推动文化企业的并购重组,推动文化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切实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他还透露:“目前,基金管理公司已经成立,基金规模达100亿元,由财政部注资引导,吸收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认购,实行市场化运作。”

  此外,《振兴规划》指出,要通过降低准入门槛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行业,加快文化行业资本积聚、改善产权结构,并解决文化企业长期面临的融资困局。此前,由于体制和政策的限制,文化企业在A股上市难度较大,这造成了当前A股市场中上市文化企业较少,且市值占比非常小的局面。国盛证券研发中心研究员肖永明表示,《振兴规划》将推动文化体制和政策的进一步放松,使通过资本市场解决文化企业融资的难度变小,由此也将打开传媒行业改组上市的大门。

  市场期待后续配套政策

  不过,在过去一年中,《振兴规划》中不少政策实际上已被新闻出版总署多次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因此市场对《振兴规划》出台的反应渐趋成熟和冷静。有关专家指出,《振兴规划》仍是框架性政策意见,鲜见细则。

  银河证券分析师许耀文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振兴规划》的内容更多的是框架性的指导意见,还没看到后续的具体政策。”他表示,希望相关监管部门在监管政策方面能够继续有实质性的举措。比如,跨区域整合中如何减少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如何协调中央和地方所辖的各宣传部门(宣传、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等部门)的工作,如何放开社会资本并在制度上保障它们的利益,如何减少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各子媒体市场化改革详细时间表等还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引。

  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艺大繁荣的呼声从改革开放之初一直存在,本次出台《振兴规划》则很容易被误读为又一次振臂高呼。光大证券分析师范敏对此也有同感。她认为,政策推出结合第一阶段中的“保增长、调结构”功能,将可能有较大的实质性举措配合,一些措辞值得深究。例如,温家宝在7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为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要降低准入门槛……要加大政府投入和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这意味着支持力度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强化,原来享受所得税减免的出版类企业可能会在跨地域、跨部门整合方面得到更多行政上的支持;缺钱进行数字电视推广的有线运营商可能重新获得财税政策上的优惠甚至补贴,提价不再是奢望;整合、兼并也许将成为未来行业内流行的资本运作方式;外资和民营资本也不再被排斥在传统媒体之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本报记者 王莹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