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冲击波
 
 

20050909 18:13 作者:实力传播集团突破传播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郑香霖 

来源:中国经营报

 

  近年来,新媒体在中国越来越多,备受国内(广告主及受众)、国外(国际媒体及投资者)关注。由于媒体激增,受众难免分散,这与美国广告协会近年所观察到的相同(图1)。

  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新的广告媒体生态俨然已经形成。美国一家媒体传播产业投资公司 Veronis Suhler Stevenson 最新发表的传播产业预测说:至2009年,美国人每人每天平均将花10小时在媒体上,最占用时间的项目将会是家庭录像,与消费者相关的互联网、无线内容及互动电视。这对目前仍是以传统媒体为主的中国媒体生态来说,想象起来可能略显遥远,但当理解了美国这个预测背后的五大推动力,新媒体生态的图景可能会清晰一些。这媒体新生态的五大推动力分别为:

  1.技术创新——因此才会有互联网的再进一步、无线技术的自由自在及互动的可行性;

  2.新媒体的涌现——基本的经济原则是供求问题——消费者需要选择,有投资方供应,汰弱留强;

  3. 受众高度分散——受众没有忠诚度,他们奔向吸引他们的内容,媒体要争夺他们的注意力;

  4.不断增加的个人化要求——无论是新旧媒体,满足个别受众的需求是最理想的目标;

  5.更严谨的投资回报要求——广告主对广告公司的要求直接转向媒体。

   这五大推动力在中国基本上已经能够观察到,只是快慢、深浅的差别而已。以技术创新为例,今年年底3G有望起航,在互联网平台上再添一个无线平台,加上以手机做出发点,继去年的手机SMS小说、今年已拍摄好的手机电视剧、广东区宣布的手机报纸、新媒体公司紧锣密鼓的手机电视,明年新媒体一定十分精彩。

   新媒体同样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密切关注,继分众传媒(Focus Media)上市后,不少投资方见猎心喜,纷纷找寻或创造机会。笔者在一个星期内接到过8个国外创投公司(Venture Capital Investors)的长途电话询问,全部是关于新媒体的表现及前景的话题。

   受众分散在各大城市。更多电视频道出现后,已很明显地呈现出个别收视低开的现象。但最近笔者去过台北,发现以台湾各有精彩的有线频道,收视超过3个点已经要庆祝了。对比看来,中国的受众分散似乎还有一段路走,但趋势是每收视点成本越来越高,会让电视更缺乏广告竞争力。

  对于个人化要求,实在无可厚非,每一个受众都希望自己受重视,所以过去杂志是代表个人品味,现在是互联网的天下,内容绝对可以为个人而编设——这方面对传统媒体是颇为不利的。

  投资回报的要求在美国广告协会(图1)的调查中已显示出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媒体众多的情况下,如何选用将以回报高为依据,不管新旧媒体,若不能在这方面下苦功,将被淘汰。

  在2005年4月份世界闻名的Admap刊登了一篇名为2004年美国广告主最关心的话题的文章。内容提到三大关注:

  1. 置入式广告的充斥

  2. 数码录像器(DVR TiVo,可跳越广告的工具)的渗透

  3. 新技术应用在媒体及广告上的影响

  置入式广告已从电影走进电视,不再是单纯把品牌名字或产品放进内容而已,现在有更专业的说法叫产品整合(Product Integration)或品牌化娱乐(Branded Entertainment)。当今是个融合(Convergence)的年代,如何把品牌转化成为娱乐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是焦点话题。这绝对是新广告媒体生态的重要一环。

   置入式广告的激增便是由于DVR的出现,传统形式的电视广告受到太大的威胁。当年互联网的出现并未使电视受到威胁,但DVR的来临确实是一大危机。虽然DVR现在美国只是5%的渗透,但低于10美元的价格确实让电视台及广告公司不得不赶紧找对策。

  新技术的应用如前所言,不再赘述。

  反观新媒体的中国式发展演绎,笔者归纳近期的几个1+1>3的效应,例如Focus Media是电视+户外=大市场;百度是两个概念:中国+Google=超大上市;北京上海两地的公车电视为:电视+交通工具=移动电视;美国偶像+SMS=超级女声……

  似乎把一些现有概念重新组合,包装后可化为神奇的成功,这亦是中国独有的新广告媒体生态吧。

 

 

About StanChina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北路107号院7号楼1602 邮政编码:100025
TEL:010-58626851/58626852  FAX:010-58626853
E-mail:sksstan@263.net  media@sta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