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财经报道中,现场采访和“消息人士透露”被赋予了“少林武当”一样的角色。当道琼斯、路透社、彭博社等国际传媒巨头涉入中国财经新闻之际,事情正在发生一些变化,但变化中有一些不变的精神。
就最近国际资本入股中国“4+1”国有商业银行的报道来说,先是某个外国媒体率先在互联网上公布“某某谈判中”、“某某将达成协议”等消息,而后国内媒体非常失落地、“半信半疑”地跟进报道,再往后,中国某银行自豪地宣布……一次、两次以后,我们清楚地知道,“狼”真的来了。
于是乎,中国的财经媒体赶紧学习。当报道西门子出售手机业务给明基的时候,由于某中文网站的误导,当天,中国报纸几乎全部错误地将西门子出钱“陪嫁”手机业务报道成了明基花钱“迎娶”这一业务,而早报记者因为认真参考外电口径,致使早报几乎成为中国唯一没有犯“错误”的报纸。
在今天,中国财经报道引起海外媒体关注并不奇怪。中海油、联想跨国收购的报道决定了它们必定受到海外万千宠爱。
因此,参考外电慢慢地成为我们的习惯之一。在报道角度上,甚至新闻性上,外电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他山之石”,也成为各家报纸的必争之地。
就我的经验来看,最好是把外电看成一个信源,当作一个采访者对你说的话,至于报道角度、方式、立场,应由我们自己决定,而更为重要的是,要补充一些“高于它”的一手信息。
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应该从现场采访和一手信息的获得方式上学习外电。外电的所有“先机”报道是由于他们掌握了最快的、最深入的一手信息。而这背后,有无比深入的行业资源以及记者“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报道精神,以及一些先发优势。但这只可以成为我们慢半步的理由,而不是成为跟班的理由。(作者为东方早报财经新闻中心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