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文化产业集团上市提速
 
 

史坦国际STANCHINA

 
 
被誉为“第四航母”的文化产业,近日又迎来政策上的支持。2月15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公布,提出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公司上市将加速。其中,中国出版集团、中国科技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等三大集团将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上市。

在一系列政策信号的支撑下,文化教育传媒板块昨日逆市上涨,华策影视、百视通、天威视讯和皖新传媒领涨整个传媒板块。

曾经在资本市场上掀起几次高潮的文化传媒板块,是否借此《规划纲要》风云再起,还只是昙花一现?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史坦国际董事长苏纲宪表示,文化传媒产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孕育和培养,走资本市场的路径已经非常清晰,加上政策上对文化产业的认可,文化传媒概念在资本市场上被投资者认可,因此,文化传媒概念股在未来仍有上升空间。

资本市场助力公司发展

2月15日,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在发布会上表示,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目前一共有49家出版企业上市,其中涉及报业、出版、期刊、印刷、数字产业等等各个方面,已上市的出版企业已经涵盖了现有的所有出版企业的经营项目。总体上看,目前的40多家上市企业总体表现比较好。

而记者通过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在整个A股中,包括传播与文化产业类上市公司总共有30家,其最新市值合计为1957亿元,相比其他行业,我国的文化产业板块类上市公司数量较少,规模不大。

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文化产业类企业开始步入上市的大潮中。仅2011年就有长江出版集团、凤凰传媒、浙报传媒、中原出版传媒等4家出版传媒企业成功上市。

而上市后的文化产业类公司也在资本市场上掘到了企业发展的一桶金。其中,凤凰传媒发行5.09亿股,融资44.79亿元,超募17.17亿元,扣除中介费用等发行费用,实际融资43.18亿元;另外,华谊兄弟为了企业发展,准备实施短期融资计划。

文化传媒行业将迎来上市潮

据邬书林介绍,“十二五”期间将会采用以下措施进一步推进,用好上市这个工具来保证文化产业的发展,保证文化企业在股票市场上有一个好的表现。一是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核心企业上市。并且,邬书林说,“十二五”期间有中国出版集团、中国科技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等一大批最重要的企业上市。同时,广东、上海等重要集团也已经准备上市,按程序正在申报。同时还把一批有潜力、有创新点的重要的国有民营企业推动上市。

而像荣宝斋、中华、商务这样的百年老店,大百科、人民文学、人民美术这样在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企业也在会上被提到。

从政策层面上可以看出,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文化传媒行业将有更多的公司走上资本上资本市场的舞台。

2月9日登上资本市场舞台的华录百纳,是一家以电子产品生产起家的公司,并成功转型为文化产业为主的公司,上市6天来,公司股价从上市初期的53元/股,上涨至昨日的56.95元/股,上市6天,涨幅达7.5%。

另外,据媒体报道,中国最大的民营电视剧制作公司——海润影视将赴香港IPO,计划募集资金1-1.5亿美元。

而中国南航集团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半岛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知音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掌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出版传媒企业已经递交了上市申请,有望于近期实现上市目标。还有媒体报道称,慈文影视、小马奔腾、金英马等影视企业也都在为上市积极努力。整体来看,随着过去两年大量资本的涌入,影视产业正试图在资本市场再跃“龙门”。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未来,针对文化产业行业内的公司或将迎来一波上市高潮”。

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事实上,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文化体制改革也在逐步提速。从《规划纲要》中也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即将迎来黄金发展期,而对于文化专业与资本的结合,在《规划纲要》中也有了明确的说法。

《规划纲要》指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公司上市将加速。

对此,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也表示,民间资本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将促进文化集团上市步伐,有利于文化产业未来发展。

不过,也有业内专家对于民间资本与文化产业之间的真正的结合还是抱有顾虑的,他们表示,让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进行投资,政策上给了阳光的支持,但是真正能否实现,还需要各方在具体操作上要更加的透明。

在苏纲宪看来,文化产业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政策是明晰的,但是民间资本能够真正进入的机会到底有多大,还不好说,要想让民间资本真正能进入这个领域,首先要形成一定的量化机制,招标要透明。

如果民间资本真的与文化产业在实际操作中能够结合,对产业的发展无疑是件好事,但是不管怎样,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是十分明朗,不过,企业要发展除了上市融资外,企业要练好内功。

“文化传媒企业上市不是目的,也不是终点,企业应该上市融资后应强身健体,增加造血机制,不断增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是主要的。” 苏纲宪表示,

蔡灵看来,我国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局面,国外产品所具备的娱乐性、观赏性、知识性的特点,加上其生产制作成本低廉,这些优势对我国文化产品造成了较大冲击,因此,上市融资后着力提升我国文化产品的创新能力,加大生产能力和文化经营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都是较为紧要的问题。

中国出版集团称正为上市做准备 计划年内IPO

从2009年,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到2010年明确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再到去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深入讨论文化体制改革,我国文化产业的地位不断提高。

如今,《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文化企业上市。我国三大集团包括中国出版集团、中国科技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等一大批最重要的企业将在十二五期间上市。同时,广东、上海等地的出版集团也已经准备上市,按程序正在申报。同时还把一批有潜力、有创新点的重要的国有、民营企业推动上市。

对此,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化、科技、教育三大领域既是相互依存的,又是相互促进的,十二五规划要求三大集团加快上市,表明这三个领域需要加快行业的发展速度,而上市是增加融资渠道,提升产业发展速度的有效途径,因而,这三大领域上市前景较为明朗。

正在积极筹备上市

据资料显示,国内传媒业组建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公司的工作正在继续推进。2011年5月8日,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7月19日,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此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和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已经组建。这标志着我国出版业在国家层面上的人文、教育和科技三大国有出版传媒集团公司的格局已经形成。

而被赋予了很高期望的中国出版集团,上市呼声也是与日俱增。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党组副书记谭跃在公司2012年度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努力成为国际一流的出版传媒集团”的长远战略定位,未来十年“努力成为现代化、大型化、国际化出版传媒集团”的“三化”战略目标。

另外,中宣部副部长蔡名照、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出席中国出版集团会议时也充分肯定了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要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据邬书林要求,一要认清集团公司在我国向出版强国迈进过程中应承担的文化责任,明确奋斗目标;二要找准集团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着力点和增长点,把集团公司的重大出版工程和重要出版项目嵌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三要在改革上迈出新步伐,提高集团化建设水平,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四要在体现出版功能、思想创新、产品创新方面做出新的贡献;五要积极营造名家辈出的环境,在推动重要标志性出版项目的过程中培养造就一批出版大家;六要在确定出版标准、严格出版规范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如今,在规划纲要发布后,中国出版集团如何打算,目前处于何种阶段呢?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中国出版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出版集团在去年12月底就成立了股份公司,目前正在为上市做准备。另外,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公司也是以集团公司+股份公司的模式进行运营。

而记者的采访中也了解到,众多的传媒企业正在积极的筹备上市计划。

做好出版“国家队”

在中国出版集团2012年工作会议上,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党组副书记谭跃提出,在出版业各种纷繁复杂的“形”的背后,贯穿着全球化、城市化、产业化、集团化、数字化这五股“势”,决定着中国出版业的总体走向。在此背景下,集团要坚持在工作方法上努力做到“六个统筹”:即统筹出版、进出口和艺术品经营,统筹传统品牌和新创品牌,统筹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统筹编印发供出版产业链,统筹内部整合与对外扩张,统筹国内竞争与海外拓展,从而进一步拉开产业格局,进一步增强集团的综合竞争力。

报告战略思考有新高度,战略目标有新格局,战略思路有新突破,谋划长远,狠抓当年,凸显出版“国家队”的器局、眼界和担当。

从谭跃的讲话中可以看出,中国出版集团要做大做强的决心和长远战略,凸显出版“国家队”的器局、眼界和担当,但是要完成这些,资本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中国出版集团旗下拥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美术出版总社、荣宝斋、现代教育出版社、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有限公司等,面对出版业的上市大幕的拉开,中国出版集团是否会分拆旗下子公司分拆上市呢?

《证券日报》记者致电中国出版集团旗下公司中华书局,而中华书局相关人对记者表示,“公司的上市计划都是由集团统一负责”。

而来自中国出版集团人士的回答是,“我们计划在今年内完成上市”。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