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扎堆文化:舍小取大的“危险”生意
 
 

史坦国际STANCHINA

 
 
对于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关雪峰来说,11月10日午饭过后是一个忙碌的下午,7家文化科技型企业的投融资“路演”就像一个万花筒,以至于让他有些眼花缭乱。

  同一天,一家大型国有银行朝阳区支行行长正在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上奔波,而当他听到还具有 一定规模的企业介绍完之后,第一时间便前去交换名片,并约定时间详谈。

  而刚刚参加完11月7日~10日举行的第八届文博会的石山(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平岩,带回来的名片一半以上来自PE/VC和相关人士。

  “文化产业现在的确很受追捧。”徐平岩说。

  而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在资本竞相扎堆文化产业背后,则是一场在资本逐利驱动之下,舍小取大的“危险”生意,一方面,金融资本纷纷在争抢“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文化企业资源;另一方面,大部分中小创新型文化企业依然融资艰难,不得不尝试打通全产业链的路径。

  “抢”背后的风险与收益

  北京大学年初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中国国内文化产业产值突破4万亿元,在GDP中占比进一步提升。

  在此背后,则是国内文化产业基金发展势头迅猛的态势。据文化产业咨询研究机构调查,2011年国内共有文化产业基金116只,2013年这个数量迅速增加至160只。

  另有数据显示,2012年度,文化产业来自银行信贷的额度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企业股权融资约为400亿元,各级政府的补贴和奖励资金约为300亿元,17家文化企业上市募资超过100亿元,发行企业债融资规模在20亿至30亿元。

  尽管今年的数据尚未统计出来,但目前从北京披露的数据来看,今年继续高增长已是必然。

  在11月初的第二届中国文化金融创新峰会上,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吴锡俊透露,今年1月~9月,北京辖区内的中资银行给文化创意产业贷款余额为645.4亿元,同比增长24.6%;累计发放贷款531.9亿元,同比增长41.1%。

  “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和股权融资成为企业最受信赖的3种方式,近半数企业的融资来源是银行贷款。” 吴锡俊说。

  “我们压力其实很大,好公司好项目也是凤毛麟角,得抢。”上述国有银行支行行长对本报记者说。“因为文化产业的风险很高。”关雪峰表示。

  “它(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的产业,不是说好的本子就能票房好,也不是一个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成功,也就意味着他的第二部作品就好,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 关雪峰认为。

  这也造就了一个尴尬的局面。以电影产业为例,从2003年开始,就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银行如果作壁上观,则可能会错过机会,考虑参与又摸不着门道。

  “所以在最初的阶段,大家都看不清楚的时候,"傍大腿"是控制风险最好的也是必然的选择方式,即便是授信知名企业与大导演的作品,版权抵押是必要条件,版权所带来的收入包括票房等是一个判断。”另一家国有银行负责文化产业信贷的中层干部告诉本报记者。

  以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电影《夜宴》为例,当时,华谊兄弟以海外销售版权作抵押,与此同时,还通过出口信用担保公司提供海外销售的保险,从而获得了深圳发展银行5000万的贷款。

  从银行角度,这笔贷款几乎是安全的,因为当时我国影视作品的海外发行多采用“卖断”的方式,也就是即以一个相对较低的固定价格将作品的发行权卖断给国际发行公司,这样可以一次性获得固定的收益,规避票房风险。

  《夜宴》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以及欧美一些小国家和地区靠卖断的方式取得了上千万美元的收益,美国和欧洲几个大买家则采用保底分账的模式,如此,《夜宴》在上映前,海外版权的票房销售使得成本几乎收回。

  但上述 “稳妥”的方式对于企业而言是贷款成本增加,因为华谊兄弟为此要支付2%~3%的担保费,同时,它也可能会大大降低国内影视制作企业应得的发行收益。

  广东发展银行6500万元的贷款为成就《功夫之王》也出了一份力,影视贷款业务经验更多的外资银行则向《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赤壁》提供了总计7000万美元的贷款。2011年,民生银行为《金陵十三钗》提供了共计1.5亿元贷款,同样也是有抵押以及对票房的判断。

  “这么大一笔业务,是评审团队集体的判断,而通过这个业务,我们也对电影制片发行规则做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每一笔款项的取出,我们的要求是需要知道,但这个行业是很零散的,我们分了一些大类,要完全细化,很难做到。”中国民生银行文化产业金融事业部营销管理部总经理武国元在11月的一次论坛上说。

  作者:陈汉辞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来源:第一财经网站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