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进还是不进
 
 

史坦国际STANCHINA

 
  记者 杨阳 “明年生鲜肯定是主流……但我们那里发展得一般,还处于粗放式的生产阶段……”一个主要做农产品的电商村代表侃侃而谈,用词相当“高屋建瓴”。“俺们村发展得很好,但是也有库存……”一位产业型电商村的代表不无忧虑地说。“村里需要政府多多提供各种支持,例如工厂的厂房、政策……”灶美村的代表很希望得到帮助。“我看政府最好别插手……”另两个村的“带头大哥”却不以为然。

  这并不是高峰论坛,也不是智库们的头脑风暴,而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淘宝村村长大会—2013年12月27日,近20个淘宝村的村长,或者是村里的电子商务带头人,聚集到了丽水市。召集者—阿里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陈亮只在一旁静静地听。

  淘宝村,这是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大地上正在野蛮生长的一种新型基层经济形式。他们原本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打工仔、泥腿子,现在却很多都成了家中有屋、有田、有车、有厂,甚至还有很多员工的公司负责人。

  村里的农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以在淘宝网上开店为生,成了不折不扣的网商。他们似乎正在趟出中国城镇化的一条新路径。用马云的话说:旧的城镇化方式是让农民都进城,而现在,他们都回到了自己的村子里,招工引资,把村子变成了新型城镇。

  据悉,从2012年到2013年,全国20个淘宝村的生意规模翻了一番,网店总数约为1.5万家,交易规模从2012年的十几个村的50亿上升到了2013年20个淘宝村的近百亿。

  星星之火,正在燎原。

  

  淘宝村现象

  吴国算就是一位“有理想的”淘宝村村长,说是“村长”,其实他是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桥下镇西岙村的书记。

  那是在五六年前,村里做幼教玩具有产业优势,但当时的西岙村只有100多亩耕地,却有800多口人,很多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村中的老人对电脑不熟悉,吴国算就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敲门,劝说他们把在外打工的孩子劝回家。他带头帮助村民搞电子商务—在淘宝上卖幼教玩具。“现在,我们这里家家户户有十几万的小汽车。”吴国算说,“村子里还来了500多名外来打工者。”

  是的,你可能想象不到,现在淘宝买家所看到的其实是一个“农村淘宝网”。

  据阿里研究中心统计,截止到2013年11月30日,淘宝网(含天猫)上正常经营的注册地在农村(含县)的网店数为203.9万家,比2012年年底增长了24.9%,其中注册地在村镇级的为105万家。

  规模日益庞大的农村网商群体,是淘宝村形成的基础。而中国农村以“熟人社会”为特征的社会属性、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以及农村电子商务带头人的存在,也是淘宝村形成的重要原因。

来源:经济观察网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