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戏谑“中概股炸药”京东、阿里后市争议
 
 

史坦国际STANCHINA

 
 

密集造势后,中概股将陆续迎来京东、阿里两大巨无霸。一些炒美基金们对此盛宴却望而却步。Facebook上市融资160亿美元后第二天便破发,三日创下大型IPO跌幅之最,此后更是走出长达1年的跌势。

京东和阿里极尽渲染,可能会得到不错的上市价,但之后是否会重蹈Facebook覆辙,不能定论。但获取像facebook一般的增长和盈利,对仍在“烧钱”的准中概股们来说则并非易事。很难再有亮点推出,也将不利于股价的长期走势。

作为温莎资本合伙人的简毅,直接将京东、阿里形容为“装满炸药的列车,徐徐驶向中概股市场”,他担心巨大而又密集的融资,以及电商概念的利好出尽,或将让已现跌势的中概股更加艰难。“我自己不会申购,同样也不建议散户们跟进。”这位基金经理如此劝诫。

行情走低

年初炒美族的热情,已被接连走低的市场行情消磨殆尽。个人投资者李莎抱怨,今年前三个月的收益已经被“四月暴跌”抹平,打新的诱惑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首日走势的不确定性。“去年500彩票网上市首日涨了54%,今年微博首日才涨了17%,最新的猎豹移动,现金流充裕,首日才涨了0.71%。”李莎说,据她所知很多炒首日股的朋友都亏惨了。

也许是对悲观市场的畏忌,京东和阿里在上市宣传上都投入了很大的气力。为其诵唱的文章比比皆是,范围覆盖电视、报纸甚至自媒体,消息面一片向好。这让一些机构投资者感到不安,他们认为如此相同的立场和说辞很可能出自财经公关的手笔。不小的公关费用,对于希望长期持有的投资者们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一位在国内办公、专注中概股投资的离岸基金经理则更加担心,密集造势的可能后果是,京东和阿里得到不错的上市价,但之后很难再有亮点推出,这将不利于股价的长期走势。

不过,这并不是所有人的看法。

5月13日,京东在香港开启了全球投资者路演进程。消息称,该公司招股认购目前已达到超额三倍的规模,单是从美国专业科技基金获得的认购量就超过了发行量。一些中国的投资者、国际长期看多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也认购了京东的股份。

上市的日期已经确定。5月22日,这家中国电商的标志性企业将正式在纳斯达克证交所挂牌上市,交易代码为JD,目前发行价区间在16美元至18美元之间,公司总市值规模约为246亿美元。不过,这家公司希望的融资额最高不过17亿美元,大大低于之前的市场预期。

与其去投行申购新股,投资者老杨选择在朋友圈里发布收购京东原始股的消息,他认为如果能够接受锁定期、在价格上可以获得更多的优惠。最新的进展是,一些持有京东原始股的员工、机构人士也有出卖的打算,对于公司股价的前景他们并不确定。

今年2月份,京东举行的多场小范围和投资者的见面会场面气氛并不火热。在之后短短两个多月中,结盟腾讯、宣布最新的零售战略、推出白条画饼互联网金融、170集中放号启动转售运营……京东密集推出利好为上市造势希望反转行情。如今看来,卓有成效。

狂风来袭

如果说京东上市所带来的融资量仍在可接受范围内,阿里巴巴预期150—200亿美元之间的融资额则有望成为美国至今最大的IPO。

据记者粗略统计,今年来将有30多家中概股密集赴美上市,预期融资额或达300亿美金,这将大大超过2007年中概股69亿美元的融资记录。

简毅担心,这会给中概股带来不小的流动性压力。据其判断,在美股投资中的中国力量并不像看上去那样庞大,其构成以数量较多、额度较小的个人投资者为主,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也不过是每只规模不过上亿美元的离岸基金。

大型IPO往往会透支市场容量则有前车可鉴。2012年5月,Facebook上市融资160亿美元后第二天便破发,三日创下大型IPO跌幅之最,此后更是走出长达1年的跌势。更加让人担忧的是,Facebook上市后美股IPO行情转淡,多家中概股被迫推迟上市计划。

时至今日,这只美国互联网公司凭借不断地创新以及真实增长的业绩,将每股价格稳定在60美元附近。比较之下,这样的收益率也并不值得炫耀——如果两年前以38美元/股申购,那么两年后的盈利不过50%,年化收益仅为25%。这仅仅与纳斯达克指数的涨幅持平。

阿里巴巴、京东上市是否会重蹈覆辙,仍不能定论。但获取像facebook一般的增长和盈利,对仍在“烧钱”的准中概股们来说则并非易事。

还有一点也令人担心——随着上市公开化,一些隐藏在中国电商内部的商业风险很可能被好事者层层揭开。

一位在芝加哥工作的华裔律师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已有律所正在准备针对一些中概上市进行集体诉讼——在华尔街,这样的业务长期存在于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大型IPO经常会面临上市材料虚假的质疑。投资者越多、融资额越大,律师事务所就越有利可图。”

另外,因为海外市场的机制不同,一些做空力量也需要忧心。

阿里巴巴提交IPO申请一周后,便宣布聘请威尔金森担任该公司国际企业传讯部门的负责人。此前,威尔金森曾担任百事公司公共关系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士,也曾在美国政府部门任职。这样驻扎在加州的人选,对于阿里巴巴上市来说十分重要——它正面临美国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密切审查,以及全球媒体的报道。“虽然这几家中概股在中国都有一定的光环效应,但不确定性仍然很大,所以并不建议个人投资在这个时点买入。”简毅补充。

 
  来源: 经济观察报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