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撕下所谓“新闻自由”的伪面具,强力围剿俄“外宣航母”!
 
 

史坦国际STANCHINA

 
 
这是制裁俄罗斯的最新措施吗?”俄罗斯外交部13日就英国冻结“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在英国巴克莱银行的账户发出抗议,要求英国对此进行解释。

自乌克兰危机以来,俄罗斯与西方屡次因为“今日俄罗斯”引发激烈争论:美俄外长曾围绕“今日俄罗斯”公开打“口水仗”;欧盟日前出台专门针对“今日俄罗斯”等俄外宣媒体的“东向战略”。

俄外交部称,英国等国这一行径“显然是俄媒体高职业水准和积极活动使英国及很多其他西方政府感到恐惧所造成的”。除了通讯社,“今日俄罗斯”还有电视台及网站等多个平台,在100多个国家有6.3亿观众,在视频网站上的收视率甚至超过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也被称为俄罗斯政府强力打造的一艘“外宣航母”。

许多分析认为,对这个强劲的对手,西方只能撕下所谓“新闻自由”的面具,用各种手段进行打压。“今日俄罗斯”总裁基谢廖夫讽刺称:“如果英国不允许作为世界主要新闻社之一的‘今日俄罗斯’进行活动的话,这个西方‘民主国家’还有什么新闻自由和民主可言。”

 

\

“这是反俄信息战的一部分”

“这是反俄信息战的一部分”,英国冻结“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账户激起了俄外交和媒体界的同仇敌忾。俄《观点报》14日以此为题报道称,针对英国冻结“今日俄罗斯”在英国巴克莱银行的账户,俄驻英国大使亚科维科表示,“这一行为是对持不同观点媒体进行审查的典型例子”。同时担任“今日俄罗斯”通讯社和电视台总编的西莫尼扬称,英国此举表明,英国政府对与俄罗斯在信息领域竞争感到恐惧,因此经常阻止俄媒体的宣传活动。去年12月英国政府部门就曾威胁对“今日俄罗斯”国际电视频道英国团队实施制裁,指责其在报道乌克兰危机时违反公正性标准,威胁取消其许可证。俄罗斯战略评估中心主任阿博扎洛夫表示,英国限制一个不同观点的媒体正常和公正的报道活动,显然违反了英国自我标榜的“新闻自由”原则和一系列国际法准则,这是试图向俄罗斯施加“信息战压力”。

俄新社14日称,英国巴克莱银行代表向该社记者表示,银行已经发出相关的通知,但他拒绝就账户冻结的原因作出解释。而“今日俄罗斯”驻英国代表处表示,目前还未收到银行就冻结账户及原因的正式通知。

法新社14日引述英国银行界消息人士的话透露,英国冻结“今日俄罗斯”在英国的账户是因为其总裁基谢廖夫已被英国列入受制裁人员的名单。“自由欧洲”电台也将矛头直指基谢廖夫。报道称,他曾在新闻节目中宣称“俄是唯一有能力把美国用放射性灰尘埋葬的国家”。西方一直指责“今日俄罗斯”在涉及俄乌冲突的报道中歪曲事实,并称他为“支持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行动的俄政府宣传机器核心人物”。对此,基谢廖夫则称“今日俄罗斯”是“反击西方攻击性宣传的有力武器”。

德国财经网14日则猜测,这可能是美欧秘而不宣施行的对俄最新制裁手段。报道称,在乌克兰危机以来,俄罗斯多个机构在其他国家的账户被冻结。6月份,比利时宣布冻结俄罗斯一些机构在比利时的银行账户,其中包括俄罗斯驻比利时大使馆、俄驻欧盟大使馆以及俄驻北约大使馆的账户。而法国也有类似的事件。

 

\

“英国配不上民主国家称号”

“英国政府冻结‘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账户是限制言论自由行为”。俄外交部人权、民主及法治问题全权代表多尔戈夫14日愤怒地称,英国政府的这一决定是英国境内“媒体自由及言论自由真实意义的写照,是一个实例”。多尔戈夫称,显而易见,伦敦方面有人非常不喜欢“今日俄罗斯”公布给国际社会的那些客观的材料和评价,比如关于乌克兰的实际情况。“他们非常不喜欢这些内容,因此选择了非常类似政治检查的方式。这些行为使得那些自称民主的国家配不上这一称号”。俄罗斯外交部当天也表示,莫斯科要求英国政府立刻就伦敦巴克莱银行冻结账户一事做出解释,并称账户被冻结已经对俄这一在英国最大新闻机构的新闻报道工作产生了影响。

德国新闻资源网14日称,尽管还不太清楚,但此次冻结账户确实更像直接针对俄罗斯媒体。“今日俄罗斯”是俄对外宣传媒体的领导者,被认为是俄罗斯的“外宣航母”。而英国是美国的最紧密盟友,在制裁俄罗斯问题上立场强硬。这次冻结账户事件将对俄外宣媒体影响甚大。现在还不清楚,俄罗斯是否会采取报复措施。

2013年12月,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总统令,将俄罗斯新闻社与“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这两家老牌新闻单位与“今日俄罗斯”电视台重组成立“今日俄罗斯”新闻集团,并设立了自己的网站等平台。在集团中,电视台在西方的影响力最大。该电视台是一家于2005年开播的24小时新闻电视台,由俄政府斥资3.5亿美元打造,作为俄首家对外电视网,它很快在西方媒体占据主导话语权的世界舆论圈中杀出重围,甚至在西方国家落地并大受欢迎。

目前“今日俄罗斯”下属的电视台通过30多个卫星电视频道以及500多个有线电视运营商播出节目,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6.3亿观众,它在英国有超过200万观众;在美国拥有8500万用户,是收视率第二高的外国新闻频道。“今日俄罗斯”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同样出色。自2007年进入全球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其上传的话题性视频引起大量共鸣,成为YouTube上最受欢迎的新闻频道。2013年,它成为YouTube上首家观看人次超过10亿的电视新闻频道。

英国《每日邮报》引述俄罗斯驻英国大使的话称,这不是欧洲第一次破坏俄罗斯对外媒体的经营活动了。本月初,波兰政府媒体监管机构开启程序,吊销了播出俄卫星新闻广播节目的“电台业余爱好者”的执照。该审查机构称,该电台违反了广播法,“为第三方出让授权,从而影响广播材料的内容和表述。”该电台的创始人认为,此举完全是出于政治考虑。德国本地媒体Salve电视台在播出“今日俄罗斯”德语节目“缺失的那部分”之后受到调查。据调查者称,该节目偏向俄罗斯。

 

\

世界厌倦西方独霸舆论场

“欧盟试图消除‘今日俄罗斯’代表的另一种声音”,俄卫星新闻网称,今年6月,欧盟起草了一份名为“东向战略”的计划,以应对“俄罗斯的造谣活动”,该计划呼吁在原苏联范围内“推广欧盟价值观”,并采取针对俄外宣媒体的措施。《欧盟观察家》称,欧盟打算加强国家监管机构间的合作,支持新的立法建议,以应对当前的挑战。

对此,俄卫星新闻网称,在西方有数百家报社、电视台、电台,它们企图用一种观点“统治”世界。英国建立了一支1500人的部队,任务之一就是在社交网络上对抗俄罗斯;在北约有专门对抗俄罗斯在全世界影响力的小组。与此同时,几乎所有西方主流媒体早就用俄语发布信息。“如果在这一切之后,西方仍抱怨输掉了对俄罗斯的信息战,也许他们应该明白,人们只是厌倦了西方主流媒体千篇一律的报道”。

目前已并入“今日俄罗斯”的俄新社副社长卡普里扬诺夫曾对《人民日报》代表团说,国家形象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取得国外受众的信任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消除苏联时期留下的不良影响,真相是不能被掩盖的。只要我们把新闻产品做好,做到客观公正,不强加于人,我们的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他还特别强调新闻报道的批评性,称他们的批评性报道“比在野党的媒体还多”。

 

\

在美国PhaseZero新闻网一篇指责俄政府支持的“俄罗斯卫星网”“是一个杀手宣传机器”的文章后,有不少美国网友的留言。其中网友Owlrich的留言赢得了许多赞同,他写道:“我不理解有什么可担惊受怕的。美国在信息领域一直处于独霸地位,一直拥有最有效的宣传,其他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没有对世界如此渗透。令人感兴趣的是俄最近进行更加先进和有效的宣传,与原苏联时期赤裸裸的、幼稚的宣传形成了对比,看起来从美国身上学到了很多”。

“10年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和其他美国媒体是世界信息的垄断者: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人们只能看CNN,它显示了美国拥有的巨大的宣传优势。如今,半岛电视台和‘今日俄罗斯’让美国感觉很不舒服,并因此启动了国际信息战”。瑞典媒体曾称,“今日俄罗斯”在YouTube上的浏览人数甚至已远超CNN。文章说,或许有人认为美国此举很“可笑”,因为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和媒体言必称“言论自由”,现在却企图禁止“今日俄罗斯”在美国传播。应该看到,“制衡美国宣传机器的力量已经出现”。

 
 
延伸阅读一:

从乌克兰危机看俄罗斯的国际传播力——兼议国际政治博弈中的传播之争

许华 《俄罗斯学刊》 2015年第3期

在全球竞争中, 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取得胜利的基础,强大的舆论传播也是取胜的重要力量。增强国际传播力、争夺话语权,不仅仅是危机处理时的权宜之计,也是从战略层面提升国 家软实力的一种方式。真正有效的国际传播不是一时的舆论攻势,而是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

 

thumb_940__1336437834324.jpg

 

2014 年,乌克兰危机备受瞩目。在这场以地缘政治为背景的对抗中,伴随着俄罗斯与西方矛盾的不断深化,经济、金融、军事、宣传领域发生的各种冲突和较量日趋激 烈。俄罗斯的发展短板在经济战和金融战中暴露无遗,但在宣传战场,多年来一直处于下风的俄罗斯,终于打了一场防守反击战,表现可圈可点。

危 机期间,尽管俄罗斯没有在宣传战中抢得先机,但后期亮点频出,传统媒体、新媒体交互作用;公开媒体宣传、秘密情报手段结合使用,成功发动了一场立体的宣传 对抗战。西方媒体虽然优势仍在,但已经不再具有压倒性的影响力,尤其在“克里米亚入俄”问题上,俄罗斯媒体打破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英国广播 公司(BBC)等媒体对全球新闻议程的垄断,带有今日俄罗斯电视台(RT)标志的视频被世界各国媒体大量转载,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西方国家关于乌克兰危机的 话语优势,为俄罗斯争取到不少国际受众的理解和认同,取得了令西方政要和媒体同行不敢小觑的优秀成绩。

一、国际传播是对抗“软打击”、“软轰炸”的重要手段

利 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进行舆论渗透和思想渗透,向对手发动舆论战、宣传战和信息战,为政治斗争创造条件,已成为当前国际较量的“新常态”。一个国家要想在激 烈的国际竞争中胜出,必须在发展经济、科技和军事力量的同时,从战略层面增强本国的软实力,以对抗信息时代的“软打击”、“软轰炸”。国际传播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软实力来源,其目的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在国际社会上争取支持、认同和创造合作,以维护国家利益。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的影响力既取决于其文化和政治价值观所具有的吸引力,也取决于传播手段和传播能力。李普曼关于“现代政治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控 制公众舆论”的论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新闻能影响舆论,舆论能引导民众,强大的国际传播能力可以增强一国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力。

何 为国际传播,有学者认为,国际传播是“特定的国家或社会集团通过大众传播媒介面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受众所进行的跨国传播或全球范围传播”,或者也可理解为 “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并以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主体的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国际信息传播及过程。这里的国际信息包括新闻性信息和非新闻性信息,但以新闻性信息 为主”。笔者认为国际传播是一种以国家或国际性组织为主体,具有权威性、主动性、高度政治性的特征以及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的信息交流方式,赞同“国际传播 最主要的工具是大众传媒”的观点。当然,广义的国际传播还包含以教育进修、观光旅游、会展等形式进行的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分享活动,但本 文的讨论重点不在于此,而是侧重于研究政府主导下的、发生在大众传播领域的国际传播能力。

国与国之间软实力的竞争,经常表现为国际传播能力的较量,尤其是当各种危机和冲突发生的时候,能否把本国的政治议程转化为国际社会的议程,在国际上形成对本国有利的舆论态势,直接影响到国家利益的实现。

当 前,俄罗斯的国际传播战略面临着多重挑战:如何突破西方的信息垄断、拓宽传播渠道、打造国际一流媒体,如何在维护俄国家利益的同时提高本国媒体在国际传播 中的吸引力、可信度,这不仅关系到俄罗斯能否改善国家形象和增强软实力,也影响到国际舆论生态和国际信息新秩序的构建。本文拟以乌克兰危机为切入点,梳理 俄罗斯国际传播的发展脉络,解析俄应对西方舆论攻势的传播策略,评估国际传播对俄软实力的影响,并探讨国际传播在国际政治博弈中的性质、作用,以及传播领 域新动向的国际影响等问题。

二、俄罗斯国际传播的发展脉络

俄 罗斯曾经在世界传媒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一席。原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丰富的宣传战经验,与敌方斗智伐谋,攻心夺志,既激发了本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和必胜 信心,也瓦解了纳粹德国的军心士气。冷战期间,面对西方国家的宣传,苏联凭借塔斯社和莫斯科广播电台等传播工具,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对外宣传实力,并在这场 较量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树立了一个能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形象。

 

6a9c1bb4d995743d.jpg

 

塔斯社

苏联解体后,寡头控制下的俄传媒格局混乱无序,外国资本加紧向俄传媒业渗透,电台、电视台、报纸和杂志均积极与西方媒体联合运营,此时的俄罗斯已经完全失却了当年宣传大国的雄风,不仅丧失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甚至在独联体国家的影响也日渐衰落。

在 俄罗斯传媒业衰落的同时,西方新闻媒体发生了深刻变革,大型跨国传媒公司迅速发展,基本上主宰了全球国际新闻的报道。进入21世纪,尽管俄罗斯国力有所恢 复,但在国际传播格局中的发言权却没有相应增加。在“西强东弱”、“美欧统治”的国际传播格局中,世界范围内70%的国际新闻依然由发达国家的国际一流媒 体提供,没有一家俄罗斯媒体能对全世界舆论起作用,俄罗斯在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中处于不利地位。

冷 战虽然结束,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并未放弃冷战思维,西方媒体仍一直以先入为主的偏见观察俄罗斯。西方媒体有关俄罗斯的报道,无论标题、关键词、图片和 议程设置基本都以负面为主,对其国际形象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有些问题甚至被大加炒作,成为国外势力对俄罗斯事务进行干预的借口。在第一次车臣战争、“库 尔斯克”号沉没、莫斯科地铁爆炸等事件中,俄罗斯由于政治、资源、技术等原因,不但不能对西方的“妖魔化”宣传给予有效回击,而且也无力掌控国内的宣传导 向,导致社会思想分裂,国家凝聚力弱化。尤其是在2003—2005年部分独联体国家发生“颜色革命”的过程中,俄与西方宣传力量对比悬殊,既缺乏有效的 传播策略,也缺乏传播技巧。西方媒体始终处于攻势,而俄罗斯的话语权严重不足,只能任由西方和反对派挟舆论之力实现几个独联体国家政权的更迭。之后,俄罗 斯不仅势力范围遭遇重创,自身也面临着“白桦革命”的风险。

在 此背景下,俄罗斯对媒体建设工作日益重视。普京上台后,一方面以铁腕作风遏制金融寡头对媒体的影响,修订《新闻法》,整合传媒机构,逐步恢复国家对传媒的 控制和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对外传播,启动俄媒体的全球化进程,加强控制境外媒体在俄活动,向西方展开宣传反攻。2005年3月,俄罗斯外宣的主力军“今 日俄罗斯”(RussianToday)英语频道开播,其主要任务是加强克里姆林宫内外政策的对外宣传,使俄罗斯能够在国外特别是在西方树立一个良好形 象。在建立自己的国际频道的同时,俄罗斯政府也努力对国外媒体施加影响,试图通过与国外媒体的交流和合作,有意识地影响国际知名媒体的报道倾向和报道重 点。

但 是,加强国际传播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俄罗斯的努力并未立竿见影,在2008年的俄格战争舆论战中,俄罗斯依然遭受了失败。格鲁吉亚不仅首先出兵,在宣传 战中也抢先行动,宣传俄罗斯是“侵略者”。由于俄罗斯的宣传机器未能像战争机器一样迅速反应,在事件爆发的初期处于失声状况,错失了在宣传战场为自己辩护 的黄金时机,只能坐视格鲁吉亚在西方媒体的协助下获得舆论控制权,以“视听现实”取代了“真实现实”。直至今日,在网络上仍然可以搜索到大量关于“俄罗斯 侵略格鲁吉亚”的信息。时任俄罗斯驻北约代表罗戈津在总结教训时认为,俄罗斯军事胜利、宣传失利的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一个在关键时候能为俄罗斯发声的强有力 “喉舌”。此后,俄政府增加投资,加速媒体国际化的进程,着力打造一批针对国际受众的现代化媒体。在2013—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中,这些媒体机器开 始显示出能够与西方宣传相抗衡的力量。

三、在乌克兰危机中的宣传较量

乌 克兰危机前期,局势的发展几乎是颜色革命的翻版,面对西方的舆论攻势,俄罗斯为了维持冬奥会的友好氛围,表现得比较克制,基本上处于守势。但是,2014 年2月底,随着索契冬奥会的结束,尤其是乌克兰街头政治势力抢夺大权、表现出与俄罗斯彻底“决裂”的架势之后,俄罗斯舆论出现大的转向。而克里米亚归属问 题更导致俄罗斯与西方进行了一场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激烈的宣传战。

 

43346264-706d-484a-8684-7dd676568ded.jpg

 

普京就克里米亚入俄发表讲话

(一)争夺传播渠道

1.积极发挥电视的传统影响力

俄 罗斯在后苏联空间拥有天然的语言、文化和地缘优势,技术上又能保证极高的电视信号覆盖率,所以俄罗斯电视台的俄语节目在这一地区深具影响。冬奥会结束后, 俄罗斯一面进行军事准备,一面展开舆论攻势,通过宣传,尤其是电视宣传为武装干预克里米亚打掩护,争取俄罗斯和独联体地区民众对俄政府的支持。俄罗斯电视 台围绕“俄裔受到威胁”、“乌克兰存在人道主义危机”、“乌克兰临时政府不合法”、“俄方行动符合国际法”、“基辅被法西斯分子控制”、“克里米亚入俄的 好处”等内容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新闻报道中,来自乌克兰东部城市顿涅茨克和哈尔科夫的人群高呼“俄罗斯、俄罗斯”口号,挥舞俄罗斯国旗的画面给电视观 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乌克兰当局不得不紧急下令停止转播俄罗斯台、第一频道和独立电视台的节目。

俄 语节目对独联体地区的影响只是俄罗斯国际传播实力的部分体现,在这次乌克兰危机中,RT电视台的英语节目发挥了更重要的媒体武器的作用。如果说1998年 的伊拉克战争让半岛电视台异军突起,那2013年的乌克兰危机则成为RT在国际上大显身手的最佳舞台。凭借在北美和欧洲地区极高的收视率,RT拥有足够的 能力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有利于俄罗斯的信息。相较于2008年的俄格战争,俄罗斯这次终于拥有了能够为本国发声的国际媒体。

俄 乌争夺克里米亚期间,RT推出了一系列关于克里米亚的节目:“你需要了解的关于克里米亚的事实”、“克里米亚不会与‘非法’的基辅政府共事”、“‘克里米 亚在枪口下公投’的说法是臆想”、“克里米亚公投符合国际准则”、“任何具有正义感的人都应该接受克里米亚人的选择”、“西方应该接受克里米亚现在是俄罗 斯的一部分的事实”,等等。节目的内容以一个与大多数西方媒体不同的视角来解读克里米亚问题,宣扬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的历史根据、合法性及给当地民众带来 的种种益处,呼吁西方国家对此予以理解和承认。RT对乌克兰极端分子行为的曝光和对克里米亚历史文化根源的报道一直是西方媒体回避的内容。上述节目一经播 出,立刻吸引了观众,有力地维护了俄罗斯政府的立场。

2.借力新媒体,实现非传统形式的全球传播

随 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传播渠道、方式和向度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不再局限于电视、广播、纸媒等传统媒体,而是分流到受众深度参与、共享 体验的互联网。信息传播渠道的变革为俄罗斯媒体提供了超越传统权威媒体的良机。2013年,RT超越美国最大的新闻电视网福克斯、半岛电视台、英国天空卫 视,一跃成为优图(YouTube)上第一个拥有10亿点击率的新闻频道。RT得以绕开传统的信号“落地”谈判,实现了不受卫星信号覆盖范围限制的新型全 球传播。另外,RT成功地从“电视节目制作者”转型为“视频内容提供商”。RT的新闻报道一直强调时效性和独特视角,其新闻调查的深度和视角也受到业内好 评,包括美国广播公司(ABC)和福克斯电视网在内的来自155个国家的2000多家媒体成为了RT免费视频网站的客户,转载其视频内容。在克里米亚入俄 事件中,俄罗斯之所以能在欧美民众中获得较高的支持率,网络传播功不可没。

(二)传播内容为王

宣 传战中,各种信息铺天盖地,用常规方式进行的报道和节目制作已经不足以赢得关注,往往需要利用一些具有冲突性、视觉冲击力甚至大众娱乐性质的内容才能实现 信息的快速传播。在俄罗斯与西方的传播力量还不对等的情况下,俄媒体利用普京那独具特色的犀利言辞、欧美政要被窃听的电话录音、克里米亚检察官的“致命的 美貌和智慧”等非常规性质的信息,避实就虚,出奇制胜,在吸引全球观众的同时给对手的心理施加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西方针对克里米亚入俄问题的宣传攻 势。

1.以领袖形象吸引媒体关注

俄 罗斯总统普京的执政风格和领袖形象一直是俄罗斯国家形象中引人注目的焦点,他不仅受到俄罗斯民众的拥戴,也是国际传媒追逐的焦点。在对外传播中,普京常常 利用其“超凡魅力”,结合现代媒体工具与传播手段,来放大俄罗斯的政治传播和影响力。在这次乌克兰危机中,普京几次就克里米亚问题的表态都引起了国际上的 强烈关注。

2014 年3月4日,普京首次就乌克兰局势发表公开谈话,嘲笑西方的双重标准,回击欧美的制裁威胁。3月18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向议会上下两院发表演讲,就克里 米亚问题阐述俄方立场。普京的讲演言辞诚恳,充满理性又不失强势,现场听众数次起立鼓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社会凝聚力。这些言论得到不少国家 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效果堪比普京于2013年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批评美国“例外论”的《俄罗斯恳请谨慎》一文。

2.利用特殊情报信息反击对手,引发舆论震动

2014 年2月,一段记录美国助理国务卿维多利亚•纽兰和美国驻乌克兰大使派亚特的谈话录音在互联网上引发广泛关注。录音的标题是《广场木偶》,暗讽在基辅各大广 场牵头示威的乌克兰反对派领导人像被美国操纵的木偶。录音中,纽兰对欧盟出言不逊,甚至用到了“F”一词。从2月6日到10日,短短5天,在 YouTube上纽兰大爆粗口的视频已经出现了10多个版本,累计点击观看次数超过50万。这件事在这样大范围内传播,让美国和欧盟颇为尴尬。

类 似的报道此后在继续。爱沙尼亚外长派特告诉欧盟外交事务高级代表阿什顿:“现在有一种越来越强的理解是,狙击手背后不是亚努科维奇,而是新联盟政府中的某 个人”,德国高级外交官黑尔加•施密德抱怨“美国对欧洲外交政策的指责不公平”,以及季莫申科建议对于在乌克兰的800万俄罗斯人,应该“直接都用核武器 弄死算了”的电话录音都掀起了轩然大波。

上 述内容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信息,因为只有通过专业的监听、收集、窃密和分析等手段才能获得,媒体缺乏足够能力去掌握这些材料,显然这是一种由某些政府部 门特意泄露出来的情报。取得情报优势,是军事斗争胜利的重要保证,它通过获取敌人的情报,掌握敌人的作战能力、意图和行动,在宣传战中,情报同样重要。有 目的地搜集甚至是窃取对方的有关信息,在关键时候通过媒体渠道曝光,使得丑化对手的信息最大限度扩散,陷对手于被动之中,这种手法在信息社会具有极大的杀 伤力。美国在颜色革命中经常使用此类手法,例如通过突然公布某些政要的财产和敏感隐私信息,鼓动民众的反对情绪,支持采取暴力行动,最终达到推翻现政权的 目的。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也显示了出色的情报工作能力和对信息的综合使用能力。上述电话录音在关键时刻经由大众传媒曝光,既挑拨了美国与盟友的关系,抹 黑对手,又为俄罗斯的行为进行了辩解。英国驻北约代表亚当•汤姆森表示,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半岛的吞并及随后在乌克兰东部的一系列活动,都伴随着有组织的互 联网宣传活动,这令北约深受震动。“俄罗斯的信息网络活动已经成为与其军事、政治及经济活动密切配合的精密宣传机器。”

3.用娱乐性信息转移媒体焦点

在 信息社会,媒体不能屏蔽掉事件,但可以通过议程设置,决定受众的关注点,甚至通过迎合受众的某些趣味来吸引和争取受众。克里米亚危机中,俄罗斯一直是西方 媒体大力抨击的目标,但3月11日之后,全球媒体却出现了戏剧性的转向。克里米亚总检察长纳塔莉娅•波克洛恩斯卡娅凭借其“致命的美貌和智慧”被全球网民 热捧,成为了克里米亚的标志性人物。这位美女检察长对媒体,尤其是网民的吸引力超过了各国政要。她对2014年2月上台的乌克兰现政府的尖锐批评,对克里 米亚回归俄罗斯的强烈认同,以及她在俄罗斯胜利日阅兵前夕,身着新式俄罗斯制服、宣誓效忠俄罗斯宪法的形象轻松登上各路媒体的头条,成为俄罗斯宣传战中的 亮点。

俄 罗斯出资组建“网络水军”并非新闻,在借助网络攻击反对派和美国、宣扬俄政府立场等事件中,“网络水军”显示出强大的策划能力。例如,俄罗斯曾侵入乌克兰 “右区”领导人雅罗什的社交网络账号,揭发其与车臣恐怖分子头目乌马罗夫进行联络的情况。在对于纳塔莉娅形象的宣传中,网络推手的力量也显而易见。俄罗斯 官方通过暗中引导网上舆论,吸引传媒跟风报道,把纳塔莉娅从一个地区检察官塑造为克里米亚的标志性人物,成功转移了媒体的关注焦点,为剑拔弩张的国际政局 缓和了气氛,改善了克里米亚入俄公投给俄罗斯带来的强硬、蛮横的负面形象。西方媒体在报道纳塔莉娅的生平时,不可避免地会提到其家人与原苏联和俄罗斯的紧 密联系以及其打击具有纳粹色彩和暴力倾向的极端组织的工作成绩。这对于俄罗斯而言是一种成功,因为关于俄罗斯与克里米亚的紧密联系、乌克兰反政府组织存在 极端右倾力量等内容一直被西方媒体有意忽略,纳塔莉娅的出现迫使西方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叙述乌克兰事件的视角。

(三)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中的传播效果

虽 然西方主流媒体一直以“反俄”为基调,但社会调查显示,2014年上半年(马航MH17事故之前),欧美等国的民意并未紧跟媒体的导向,这与伊拉克战争、 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危机时大不相同。在德国,民意在俄罗斯问题上一度出现了与媒体报道背道而驰的现象,多数德国民众发出了同情和理解俄罗斯的声音。“德国 之声”曾发出了这样的疑问:“针对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行动,德国民众与政治人物和媒体宣传的看法为何不同?”《柏林镜报》所做的在线民调显示,12 000名读者中有80%认为德国政府对莫斯科的批评很“虚伪”,只有4%的人赞成“北约对此进行干预”和“把俄罗斯开除出八国集团”。根据德国影响力最大 的媒体集团“德国公共广播联盟(ARD)”的调查结果,82%的受访者反对与俄罗斯进行军事对抗,2/3拒绝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

类 似的情况在英国也有发生,英国网络电视频道“市民电视”(Citizen.TV)于2014年4月在伦敦进行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英国媒体的报道 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认为政客们口头宣扬自由和民主,实际上又和靠非民主手段上台的乌克兰反对派进行对话的行为很虚伪;最令人意外的是,没有受访者指责“侵 略了乌克兰”的普京,反而认为媒体对普京进行妖魔化报道有失公正,克里米亚人的要求值得理解,等等。在法国进行的一份民调显示,只有30%的受访者赞同西 方对俄乌冲突进行干涉,66.4%的人认为法国应该向俄罗斯交付“西北风”级航母。

克 里米亚入俄,有军事威慑的因素,更有俄罗斯在该地区长期进行“亲俄”宣传的功劳。以RT为代表的俄罗斯媒体初步打破了西方媒体对国际话语权的垄断,展现出 令媒体同行和西方政要震动的实力。乌克兰媒体形容他们在俄罗斯的宣传攻势面前就像“一个水滴对抗俄罗斯在全球掀起的反乌宣传洪流”。有评论认为,RT电视 台已经成为继能源出口和武器贸易之后,俄罗斯又一个强有力的外交工具,美国国务卿克里因此在国务院记者招待会上特别批评RT,认为它扮演了俄罗斯政府传声 筒的角色,是“为在将来的侵略制造借口”。其实,早在2011年RT就引起克里前任希拉里的重视,她认为这个“俄罗斯人的英语频道”对美国的国际传播工作 确实具有“警示意义”。

当 然,发挥宣传作用的并非只有RT,乌克兰危机舆论战显示,俄罗斯政府主导的国家宣传体制联动运作,其对外宣传在争取国际支持、消解西方民众的敌意方面发挥 了很大作用。《卫报》有文章评论,莫斯科一手推动的宣传活动不仅对西方媒体产生了影响,还按照俄罗斯的好恶重新定义了克里米亚入俄事件。类似的观点也出现 在《纽约时报》——纽约大学研究全球事务的教授马克•加莱奥蒂认为:“俄罗斯的宣传在克里米亚事件上极其有效,西方被打乱了阵脚,而俄罗斯部队则赢得了足 够的时间来巩固对该半岛的控制。”

四、国际政治博弈中的传播之争

全 球化背景下,大国之间的较量集中在综合实力的竞争,往往表现为:以经济实力为基础,军事力量为后盾,政治外交为主战场,思想舆论为先锋。2013年底至 2014年,围绕乌克兰危机,上演了一场自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与西方大国的全面较量和对抗。至今,这场大规模的较量和对抗仍在持续,影响之深还有待观察和 总结。

 

20110224214713162.jpg

 

在 这场较量中,政治情势跌宕起伏,且与传播转换密切相关。笔者认为,自2013年底乌克兰政局突变至今,对立阵营的国际传播之争经历了多个回合,相应的国际 舆情的演变可以分出如下几个节点:乌克兰政治动荡与索契冬奥会,广场暴动与政权更迭,克里米亚入俄,东部冲突与马航MH17失事;西方制裁与俄罗斯反击 等。前期俄罗斯与西方的博弈主要表现为借助媒体攻势,利用舆论来展开的外交和政治较量。俄罗斯通过冬奥会这一议程设置获得良好声誉,然后在克里米亚问题积 极出击,占据道义高地,迅速反败为胜,最终兵不血刃攫取克里米亚。2014年7月,MH17航班失事,俄罗斯被贴上“肇事者”标签,西方重获道义优势,国 际舆情出现转折。借助舆情之变,美欧趁势扩大经济战和金融战,全面制裁和打压俄罗斯,自此之后,双方的传播和舆论较量渐退后台,经济搏击成为主角。

可 见,乌克兰危机是一场全方位的大国博弈,我们除了关注各种硬实力的比拼,也应该看到其中以“国际传播”为代表的软实力竞争。在国际关系中,一个强大有效的 国际传播体系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借媒体之力设置国际议程,从符合本国利益的角度阐述和解释事件,为本国的政治行为披上“正义”、“合法”的外衣,赢 取国内外舆论的理解和支持,正是国际传播作为一种软实力的影响之所在。

什 么样的国际传播算是成功的?我们可能无法对其进行简单的道德伦理的判断。国际传播与国际政治一样,国家利益至上是其核心原则。在一国的政治框架内,虽然新 闻界一直把客观和公正作为一种职业准则,但事实证明这终究只是一种职业理想,尤其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当面对国家利益冲突的问题时,各国的国际传播内容会有 意识地迎合本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为追求“政治正确”、为给本国的行为寻求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证明而不得不放弃对客观和公正的追求。在美国进行的历次干涉 中,“人权”、“人道主义干涉”、“国际法准则”一直扮演美化战争行为的作用,而在这次的乌克兰危机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轮到俄罗斯鼓吹“人权”和“国 际法”,并在此掩盖下谋攫取克里米亚之实。

在 全球竞争中,胜利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也需要强大的舆论力量作保证。增强国际传播力、争夺话语权,不仅仅是危机处理时的权宜之计,也是从战略 层面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一种方式。在围绕乌克兰危机进行的宣传战中,我们看到,俄罗斯的国际传播能力的确有了提升,传播技术、传播工具得到极大改善,一定程 度上影响了乌克兰危机的媒体议程设定,但其宣传攻势仍带有防御性的、而非更高水平的进攻性的特点,且其效果停留在解释政策和丑化对手的层次,只能算是一种 阶段性的、战术上的成功。西方民众对乌克兰危机的判断和责任归因,虽然在俄罗斯前期的宣传攻势中倾向了俄一方,但随着宣传战的持续发展,尤其是MH17事 件后发生了不利于俄罗斯的转变。由此可见,真正有效的国际传播不是一时的舆论攻势,而是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

鉴 于俄罗斯与美欧博弈呈现出的结构性和长期性特点,双方的国际传播较量不断加码,双方阵营的投入也在递增。2014年7月,美国众议院一致通过关于改革美国 广播理事会(The BroadcastingBoardof Governors,BBG),建立国际传播署(TheUnited State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Agency)的法案,以加强美国的“对外宣传”。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罗伊斯称,最近发生的乌克兰危机表明,对抗俄罗斯“无休止的宣传战”是何等重 要,“在这场宣传战中,我们最好的武器是美国广播理事会,但是它无用了”,“当政治强人、暴君和恐怖分子加班加点发动虚假信息战时,掌控美国对外宣传工作 的广播理事会却每月才开一次会”。与此相对应的是,2014年底俄罗斯大幅提高了对外宣机构的资助力度。在2015—2017年度预算中,RT电视台 2015年的拨款为153.8亿卢布,比2014年增加29.5%,而“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2015年的拨款为64.8亿卢布,比2014年增加 142.3%。

乌 克兰危机是大国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今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和地缘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同样,乌克兰危机也为国际政治博弈过程中的传播和国际舆情分析提 供了独一无二的研究案例。我们认为,俄罗斯在此次宣传战中的最大的胜利不在于是否驳倒了对手,而是挑战甚至一度成功突破了以西方主导的国际舆论格局和话语 霸权。在当今世界,尽管美国目前仍是唯一的掌握着军事、经济、金融和舆论信息强权的政治主体,但乌克兰危机显示其进行地区性军事干预的可能性和能力在下 降,而且其曾经无比强大的舆论宣传能力也面临着来自俄罗斯的挑战。乌克兰危机能否成为世界传播格局和国际舆情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世界迎来的是一场“新冷 战”,还是一个“大国竞争的新时代”?也许我们还难以就这些重大问题得出结论,但无论如何,在这个日益媒体化的世界,如何争取人心,如何通过国际传播协调 与他国关系,建构、重塑国家形象以维护本国的利益,增强抵抗国际舆论攻击的能力,是每个追求复兴的国家必须要全力迎接的挑战。

 

延伸阅读二:

如何进入国际传播的主阵地——以“今日俄罗斯(RT)”电视台为例

程曼丽 来源:《新闻与写作》

“今日俄罗斯”之所以能够走出话语困境,进入国际传播的主阵地,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政府的助推。其次是专业化运作。第三是明确的价值观。

“话语”是当代文化与传媒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话语权更成为当下新闻传播,尤其是国际传播研究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汇。

简单地说,话语权就是发言权与评判权;国际话语权就是国家对外(或在国际社会中)的发言权与评判权。长期以来,这种权力一直为西方新闻大国所独有,形成福柯所说的“话语霸权”。而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的阿富汗战争中,半岛电视台获得在塔利班控制区域独家采访的权利,这使它在国际新闻领域异军突起,成为阿拉伯世界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电视媒体(被称为“海湾的CNN”),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西方国家有关中东问题的话语优势。

若干年后,又有一家西方世界以外的电视媒体突破重围,以半岛电视台所宣称的“异见”(another opinion)形成特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这就是“今日俄罗斯”(Russia Today)电视台(以下简称RT)。而这个电视台建立的初衷,就是与美国的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英国的BBC(英国广播公司)等世界电视巨头一决高下。

RT是由俄罗斯政府全额资助成立的国际新闻电视台,也是俄罗斯第一个全数字化电视频道,2005年12月10日首次播放节目,用俄语、英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4种语言进行24小时的连续播放。

按照该台首任总编辑玛加丽塔·西蒙尼扬的话说,创办RT的目的是为了向世界呈现一个“没有偏见的俄罗斯国家形象”,用俄罗斯的观点报道全球新闻。

这一目标的两个方面都具有针对性。首先,如同西方媒体的涉华报道,西方媒体有关俄罗斯的报道同样充满偏见,在一些重要事件的报道中,甚至出现过张冠李戴、编造假新闻的情况。这使俄政府痛感有必要向西方媒体和受众提供有关俄罗斯的真实信息和电视画面,展现“毫无偏见的俄罗斯图景”。这就是RT建立的直接目的。为此,RT还特别开设了一个免费视频网站,提供高质量的视频内容,供外国媒体免费下载使用。其次,“用俄罗斯的观点报道全球新闻”不但是RT的目标,也是它的特色所在。按照西蒙尼扬的话说,“这家电视台将体现俄罗斯对世界的看法,反映俄罗斯的观点”。为此,RT的“旗舰频道”──RT国际频道(RT International)在世界上多个热点地区设立记者站,并在新闻报道中坚持自采原则,很少转播西方媒体的电视画面。RT的触角还伸向西方媒体未曾涉足或有意回避的领域,反其道而行之,提供了许多国际重大事件的独家报道。

2012年11月9日,RT独家采访了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这是叙利亚内战以来巴沙尔首次接受外国媒体的采访。在访谈中,巴沙尔吐露了他对叙利亚当前局势、国内民情以及西方势力的看法。他特别强调,“叙利亚冲突并不是内战,而是政府对外国势力代理人的战争,是叙利亚人民保卫国家的战斗”。这与美、英等国媒体有关叙利亚“内战”的报道和评判大相径庭,充分体现了RT“反霸权”的特性。

2013年3月初,当CNN和BBC都在报道朝鲜的核试验以及安理会出台的制裁举措时,RT则集中报道了叙利亚反对派扣押联合国维和人员作为人质的事件,指出推翻巴沙尔是“中央情报局和摩萨德”共同策划的一个行动;巴沙尔是牺牲品,不是罪犯。RT同时播放了来自巴基斯坦的镜头:愤怒的民众抗议美国的无人驾驶飞机,还播放了以色列士兵粗暴对待儿童的画面。这种节目安排符合俄罗斯对国际事务的认知与评判:西方国家实行双重标准,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如前所述,RT一开始就是比照CNN、BBC建立的,8年后的今天,它得偿所愿。据俄罗斯军事观察网介绍,目前RT拥有6.3亿观众,分布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在英国,RT有200万观众,是除半岛电视台之外最受欢迎的外国英语频道;在美国,RT是仅次于BBC的第二个最受欢迎的外国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是它的新闻节目。此外,RT还在著名视频网站YouTube上开办了自己的频道,观众数量排列第六名,仅落后于美国CBS、英国BBC、半岛电视台、法国24台等。这些数据足以表明,RT已跻身国际大媒体的行列,成为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多语种电视新闻网。

“今日俄罗斯”之所以能够走出话语困境,进入国际传播的主阵地,盖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政府的助推。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俄罗斯经济状况的逐渐好转,俄政府开始投入巨资推行其公共外交战略,包括建设一批针对外国受众的现代化媒体,成立推广俄罗斯语言和文化的基金会,举办大型国际会议以吸引西方意见领袖的关注,资助一些非政府组织从事提升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活动等等。RT电视台的成立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RT的运营费用来自政府拨款,每年约6000万美元。这使它在建立之初就具备了国际化大媒体的架构。

其次是专业化运作。作为俄罗斯首家以报道全球新闻为主的国际新闻电视台,RT向世界各地派遣了上百名精通英语的新闻记者,要求他们“着重于国际头条新闻,提供一个创新的角度来满足世界各地的观众”,“致力于洞察事件的根本”,以客观公正的报道赢得信任。RT以频道为单位的分散运营的方针以及鼓励各频道因地制宜、独立开拓本地新闻资源的政策,使它获得了较强的独立性和新闻采编的自主权,有效避免了体制化框架下有可能产生的弊端,保证了专业化运营的水准。

第三是明确的价值观。RT从建立之日起,就确立了基于俄罗斯国家利益的、与西方国家不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通过RT对新闻事实选择、报道的角度体现出来,通过它对事实评判所持的立场体现出来,也通过源源不断的独家新闻体现出来。这使它最终得以突破西方媒体的议程设置和话语框架,在国际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而这种独特性又对西方媒体既有的新闻报道形成了必要的反衬与补充,得到了受众的认可。

对于正在进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中国政府与媒体来说,RT的经验值得借鉴。

延伸阅读三:

苏长和:学“今日俄罗斯”挑战“西强东弱”

经常听到人们一谈到国际舆论格局,就喜欢用“国际舆论格局西强东弱的局面没有改变”这句话。但仔细想想,这个判断有点不对劲。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媒体格局变化中发生过两件引人注目的事,一是1996年半岛电视台成立,二是2005年“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成立。这两件事产生了不同效果,半岛电视台虽然强调在国际上发出中东声音,但其似乎更多是在西方话语体系下讲中东故事,因而被人定位为中东的BBC和CNN。“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则不一样,它完全立足俄罗斯国家利益观和价值观判断来讲故事,将BBC和CNN没告诉人们的另一个世界向观众展现出来,迅即火遍世界。因此,从来没有人说“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是俄罗斯的BBC和CNN。

这两个例子对我们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和如何提高国际话语权带来一些启示。从话语战略上讲,一种战略是在别人话语体系下讲中外故事,这种战略是以他人为主的依附战略,短时间内很快会得到所谓“国际”主流媒体的表扬,但长时间来说会不自觉地掉到别人的评价体系和话语体系中,成了别人的传声筒和新闻议程的搬运工,在话语权竞争地位中会不升反降;另外一种战略是以我为主的自主战略,坚持用自己的话语和设置的议程讲故事,而且必须学会将别人讲到自己的体系中来,变成自己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是把自己变到别人的体系中去,成了别人的分支。

话语权提高战略很大程度上是从命名开始的,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是一套人们借以思维的概念系统,一个国家价值体系中一旦“名”乱了,或者被外来的覆盖和替代了,则价值体系必容易乱,甚至思考都会被别人牵着走。比如,如果我们习惯用美国特色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国,其结论必定是中国“国强必霸”,反过来,我们用“和平发展理论”或者“新型义利观”研究美国外交,就会发现美国外交有许多不和平发展的地方,或者不那么讲辩证义利观的地方,如此,中国的概念才会在讲中外故事中走出去。

这个问题一旦想清楚了,关于中国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构造以及提高自己国际话语权的路线图就会清晰,路线清楚了,接下去只要分工合作去做就可以。

实际上,所谓的国际舆论格局“西强东弱”固然有一部分是客观的,例如其对渠道的垄断,但有一部分是受众主观制造出来的。但目前,这种局面正在改变。第一,当前,西方十几家媒体主导国际舆论的格局已经出现了松动。第二,西方在道义问题上并不占据国际高点,一旦人们看穿了这点,其塑造的软实力其实存在很大的泡沫。第三,在学习人类一切优秀但对自己也是合理的东西同时,以自己的核心价值和利益判断为坐标,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整个思维、思考、思索的立场确立起来了,所谓“西强东弱”这个判断就会大打折扣。

延伸阅读四:

中国南方系与美国联合黑“今日俄罗斯”:俄罗斯针对西方展开信息战的主要武器

作者:宗和 来源:华夏网

近日,中国南方系与美国“时代“联手向”今日俄罗斯“发起攻击,称RT是普京控制俄罗斯公众观念的强大武器。然而美国在这方面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此南都网却是视而不见的。显而易见,南方系本身就是美国控制中国公众观念的强大武器。

南都网:揭秘“今日俄罗斯”:俄罗斯针对西方展开信息战的主要武器

 

玛格丽塔带领普京视察RT新建的新闻中心。

 

主持人在RT位于伦敦的演播室录制节目。

 

RT在2013年新建的新闻中心。

涅姆佐夫被杀之后RT如何运作

时间刚过2月28日的午夜,地点是RT在莫斯科的工作室,RT是俄罗斯政府资助的世界新闻电视网络,它是Russia Today的简称,即“今日俄罗斯”。

有消息传到RT:在红场附近发生了一桩政治谋杀,死者是鲍里斯·涅姆佐夫,俄罗斯反对派的代表性人物、普京的坚定反对者,他就在距离红场几步之遥的地方被枪杀。

几个小时后,普京的新闻发言人为RT的相关报道制定好口径。迪米特里·佩斯科夫说:“这是百分之百的挑衅!”言下之意很明白,即这次暗杀是俄罗斯的敌人策划的,目的不是让死者沉默,而是把罪过推到死者所反对的政权身上。

很快,这个全俄罗斯最精密的宣传机器开始了最新的马拉松式报道,使用的语言有好几种,除了俄罗斯国内的数种语言之外,还有英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潜在受众超过7亿人。通过RT的宣传,节目能在100多个国家被收看到。暗杀之后的数小时,RT的主持人以及为RT效力的“专家学者”对暗杀给出多种评价,有的说这是“反对派送给政府的一份大礼”,有的说“凶手是来自外国的暗杀高手”,有的说这是“西方政府和媒体一次美丽的宣传策划”,当然主题基调是佩斯科夫所说的:“这是针对俄罗斯政府的一次挑衅。”

所有的报道都没有提及,就在遇难前3个星期,在一次访谈中55岁的涅姆佐夫亲口表示担心来自政府的报复,害怕自己会被杀;所有报道也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几周前,涅姆佐夫表示自己正在进行关于政府支持乌克兰分裂武装、卷入乌克兰内战的秘密调查,并有意在近期于网络上公开所有调查结果;所有报道也忽略了在过去的15年时间里,20多次非常类似的政治人物、律师、记者或其他公众人物的非正常死亡,与这次暗杀的相关性。

3月1日,在莫斯科发生5万民众参与的规模性示威,抗议涅姆佐夫的遇害,很多示威者打出“政治牺牲”、“宣传谋杀”的口号,与此同时在RT频道上正在播出的是关于美国种族主义和仇外主义的一部纪录片。

无论是他的生、还是他的死,涅姆佐夫都努力在俄罗斯推进民主以及政治多元化,但他的努力总是被“阴谋论”和断章取义的说法淹没,排放出所有阴谋论和片段言论的,就是RT以及其他由政府直接控制的媒体终端,通过这样,RT成为政府最有利的武器之一,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

在俄罗斯,所有不同意见者和反对派都遭受来自RT无情的空中袭击,而西方国家也遭受几乎是一边倒的信息失利,这种打击在一年前乌克兰危机恶化之后明显增加。尤其是通过RT,克宫创造了在电视网络和互联网上的“另一种现实”。RT是全球所有新闻渠道中发布You Tube影片最多的,不用说所有影片都把西方描述成“恶棍”,而俄罗斯则是“受害者”。对于所有的反对者,无论是在莫斯科、基辅还是华盛顿,克里姆林宫的宣传机器都带来真实的、切中要害的影响,不仅在国内吸引更多支持者,而且在海外也号召了一大批支持俄罗斯民粹主义和国家主义的人。在英国RT已经成为收看率第四高的24小时新闻频道,甚至超过大名鼎鼎的福克斯新闻。

RT 2010年后每年预算超3亿美元

普京在2005年亲自决定成立RT ,当时的预算是每年3000万美元,但在2010年之后,预算很快就超过每年3亿美元。相比之下,在2014年到2015年,BBC世界服务集团(BBC W orldServiceG roup),其中包括电视网络、电台和在线新闻网络,一共全部预算才是3.76亿美元,其中BBC的世界新闻网络还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新闻共享平台。RT每年3亿美元的预算包括2500名员工的薪酬以及支付给世界各地承包方的费用,仅在华盛顿的承包商就有超过100个。大家都不用担心预算会被削减,因为普京已经通过法律禁止财政部长这么做。

一开始RT的目标就是“打破盎格鲁-萨克逊人对全球信息流的垄断”,到了2013年普京视察RT新建新闻中心的时候,RT在这个目标上已经走了很远。对于普京个人来说,RT项目代表了他个人和俄罗斯在数字时代的某种虚荣心,他在去年10月曾毫不掩饰地说:“RT是控制公众观念的强大武器。”

在使西方国家迫于被动防守这一点上,RT的确是强大的。美国国务卿在去年4月曾谴责RT是普京的“宣传号角”,指其随意歪曲事实、扭曲真相、掩盖在乌克兰已发生的情况。西方的政策制定者已经在考虑是否要加强针对RT的反击,要么就是给例如“美国之音”等媒体终端更多资助,要么就是创建一个俄语新闻频道,向俄罗斯本土开火。

但专家们也担心,如果陷入一场宣传战可能会危害西方媒体的诚信,因为对抗歪曲消息的唯一办法就是坚持真相,如果针对性地展开宣传战,反而让RT具有更多合法性,为普京帮忙。

RT执行总编:新闻网络有原则但不影响客观与独立

对于“克里姆林宫是否染指报道”这样的提问,RT的执行总编玛格丽塔·西蒙彦已感疲惫、不想回答,不过她承认自己管理的新闻网络要被一定的原则界定,而这些原则来自国家,确切地说,是来自政府。当然,她也强调这并不影响RT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在客观性上RT并不逊于任何西方独立媒体。她说:“没有人能报道客观事实,西方媒体也不是客观的、只基于事实的新闻来源。”

2002年的时候玛格丽塔还是莫斯科俄通社的一名记者,幸运地被分配到克里姆林宫,记录普京的一切公开行动。之后几年她显然证明了自己的与众不同,被普京任命成为RT的主编,当时她年仅25岁。2012年当普京宣布在任期总理4年后要再次竞选总统,玛格丽塔开始投身政治,成为普京竞选团队的成员,与此同时她还保留了在RT的职位。几年后当人们问她:“如何在新闻记者和竞选助手的兼职之间避免利益冲突?”她的回答是:“不知道,我已经尽力了!”

2013年玛格丽塔又被任命为普京支持成立的另一个媒体终端R ossiyaSegodnya的执行总编,该机构不断兼并俄国内有影响力的信息新闻产业,其中包括新闻频道、电台,去年11月,还收购了另一家国有新闻机构Sputnik,当时Sputnik能以12种语言提供世界新闻服务,其中包括中文、印度和土耳其语。不过和R ossiyaSegodnya相比,RT依旧是强大得多的舆论武器,是传播克里姆林宫版本世界新闻的最坚定渠道。

玛格丽塔坚决否认自己管理的新闻网络缺乏独立性,如果有人问“会不会从克里姆林宫打来电话,直接要求对某事件不要报道?”,她会露出受伤的表情说:“你怎么能这么想?”但在她的办公桌上有一部老式的黄色电话,这是政府专线,是那种没有拨号盘的电话,这种电话在很多俄罗斯政府高官的办公室里存在,这是唯有玛格丽塔能接触的安全线路,她承认电话的另一头到克里姆林宫。如果政府不曾干预RT的独立性,那么这部电话为什么会存在呢?玛格丽塔的解释是:电话只是用来讨论机密。

RT的世界观中心:政治暴力背后隐藏着西方的阴谋

RT的世界观的中心就是,在今天所有政治暴力背后,都是西方的阴谋。《“9·11”事件?很可能是美国内部人干的》这是2009年RT拍摄的纪录片的名字,还有《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为美国的新战争和军事法律做准备》,这是RT的英国裔脱口秀主持人丹尼尔在一期节目中的主题。

此外,RT还非常注重连串的关于不明飞行物的报道,因为这类话题能轻易引发网络上的高关注率,如果统计所有在RT的YouT ube频道上发布的英语视频,目前的累积浏览量已经超过14亿次,这些视频善于利用原始的暴力画面或者灾难场景吸引观众,让更多受众逐渐接受视频内涵的政治产品。

在很多西方国家,RT的新闻网络有一群忠诚的粉丝,有的来自左翼,有的来自右翼,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对现政府充满怀疑和不信任。目前在德国的右翼势力中有很多是RT的粉丝,尤其是反对移民的群体,因为RT宣传的民粹主义和地方主义其实正是他们所鼓吹的。

德国一个右翼组织领导人鲁兹·巴赫曼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本地我们喜欢俄罗斯,如果想要一个稳定的欧洲,必须跟俄罗斯交朋友。如果欧洲跟俄罗斯开战,美国人只会看笑话,因为他们离得很远,而我们的城市则会被摧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以巴赫曼为代表的一大批德国右翼人士喜欢RT,胜过德国的主流新闻媒体。

在美国,RT号称有8500万观众,主要是观看“RT美国”,这是2010年成立的立足美国的新闻频道,雇佣的全部是美国当地记者。“RT美国”的总部就在华盛顿,离白宫不到一公里,从2001年开始,“RT美国”宣布成为在七个最大城市最受欢迎的外国新闻频道,甚至超过B B C和卡塔尔投资的“半岛美国”(al-JazeeraA m erica)。“半岛美国”被认为相对“RT美国”更客观公正,较少对美国带有偏见的报道,但就算这样,两者均被美国司法部按照“外国机构”登记。然而,按照美国《宪法》关于保障自由言论的规定,“RT美国”和半岛美国均获得像其他媒体一样的保护。

在英国,RT宣称也获得巨大运营成功,受众人数固定在200万以上。去年10月成立了总部在伦敦的英国频道,不仅报道国际新闻,还有英国本地新闻,当然有关国际新闻的报道都会跟莫斯科总部同步。

在拉丁美洲,RT也在努力扩张影响力,去年秋天,阿根廷成为首个能接收西班牙语频道的国家,通过RT的自由网络,每一个阿根廷家庭,只要有一台电视机就能免费收看其节目。去年10月,在频道接通的首个节目中,普京做了电视演讲,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将这次合作归纳为:“为了传达我们自己的价值观,我们终于实现了没有中间人的直接交流。”

其他国家也开始复制RT模式,希望获得国际舆论战中的优势,如伊朗开设了英文频道和24小时新闻频道,但没有一个媒体能获得现在RT的全球影响力,RT已经成为普京最有力的统战全球盟友的武器。以往俄罗斯靠出口石油,销售武器虏获叙利亚、委内瑞拉这样的国家,现在他还能邀请盟友们进入一场讨伐西方的舆论大战。

对于那些已经厌倦了“美国影响力在几乎所有全球事务中过分渗透”的国家来说,这是很容易推销的,玛格丽塔呼吁,在美国影响力“就快到期”的时代要选择替代品,她看着电视上CN N和BBC的节目干脆地说:“大家已经不再相信它们,但大家相信我们,人们相信我们提供的画面是更接近现实真实的。”

乌克兰危机后西方媒体与RT的对抗

原本俄罗斯依靠RT取得乌克兰危机上的舆论阵地,但这场危机也给媒体本身带来巨大危机。

美国和盟国对俄罗斯展开经济制裁,世界原油价格突然下跌,俄罗斯严重依赖石油出口的经济被逼到衰退的边缘。对于RT这种在全球经营的机构,最坏的莫过于卢布的严重贬值,货币危机使得原本的预算减半甚至缩水2/3,逼迫RT不得不暂停了2015年在德国和法国的业务。

面对打着新闻事实的旗号、对全球受众进行大规模舆论宣传的RT,西方世界有什么应对呢?

从华盛顿、布鲁塞尔到伦敦、柏林和其它国家首都,政策制定者们都在忙于寻找对策。

作为对俄罗斯宣传战的直接对抗,去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立法,给予国有新闻渠道更多资助,使其今后将针对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的报道上更加深入、专注。欧洲国家也采取了相当直接的对抗,成立俄罗斯语的新闻频道挑战克里姆林宫对俄国内的新闻和信息的垄断。在欧盟内部,拉托维亚是这个计划中最成功的,这要归功于其国内人口有1/4说俄语,同时因为种族亲缘关系,他们对俄罗斯国内新闻非常关注。对于拉托维亚政府来说,最可怕的噩梦莫过于发生在乌克兰的一切会在国内复制,国内大量俄语民众可能被俄罗斯煽动反政府,最终促成内战。因此,拉托维亚对俄媒体的宣传煽动非常警惕,外交部长的一位顾问维柯托斯·马卡罗夫斯说:“现在的问题是,这些新闻网络会控制人们的感情和情绪,进而利用人们的情绪,我国的部分人民已经被影响了。”

拉托维亚的政治家很快意识到,想要压倒RT的攻势根本是徒劳,而“美国知音”又太遥远,对于这场发生在欧洲大陆上的危机,最好是在布鲁塞尔设立总部,建立一个由欧盟直接控制并资助的舆论机器,与RT进行短兵对抗。但马卡罗夫斯表示,这将是最愚蠢的办法。如果真的这么做了,最好的情况是克里姆林宫控制的媒体能集体发声把其淹没,而最坏的情况是这将让西方新闻传播的标准降级,最终模糊了合法新闻报道和政府控制宣传机器之间的界限。

对此,没人比被暗杀的涅姆佐夫更清楚了。去年夏天,在他遇难前8个月,他曾参加了在乌克兰一个新闻频道的脱口秀节目,在现场有人问能否成立一系列的反俄媒体与RT对抗,涅姆佐夫说:“这将是一条死路,一条通向极权的路。我们不能打电话给记者,向他们下达指令。”

延伸阅读五:

单仁平:英刁难俄媒 新闻自由向国家利益折腰

俄罗斯外交部13日要求伦敦就查封“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在英国的账户做出解释。“今日俄罗斯”经合并重组,已是俄对外宣传的旗舰,在西方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据多家媒体猜测,“今日俄罗斯”总裁基谢廖夫因为对西方言辞激烈被列入英国的制裁名单,这次查封账号与此有关。

“今日俄罗斯”方面表示,这是欧洲国家反俄信息战的一部分,它表明英国政府对与俄在信息领域竞争感到恐惧。

英国和欧美的主流媒体或对此事沉默,或者轻描淡写。可以想见,如果这件事反过来,英国路透社或者BBC在俄的账户被查封,致使它们在俄开展工作陷入困境,西方媒体会因此搞出多么大的动静。

这件事让很多旁观者相信,英国及西方世界对新闻自由的支持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它不能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英国的媒体力量十分强大,在西方国家里也是佼佼者,但伦敦似乎容不下俄罗斯媒体在它的地盘上建立前哨,“今日俄罗斯”的竞争让它感觉到不自在。

按说强大意味着包容和开放,欢迎竞争甚至挑战。但英国此举打破了人们的这一印象,英国人在“舆论安全”方面表现出蛮高的警惕性。

国家利益是当今世界最不可逾越的公共边界之一,看来很多“普世价值”也要面对它折腰。西方只有在进攻的时候才会谴责被攻击国家对国家利益边界的坚守,当它稍微遭到反击时,感受和态度就会截然不同。

“今日俄罗斯”并非实力雄厚的新闻航母,它的人员规模只有区区几千人。但它的报道风格十分泼辣,与普京及俄罗斯的国家性格一脉相承,因而受到西方舆论的特别关注。这多少有点像半岛电视台,靠观点犀利打出一片天地。英国拿“今日俄罗斯” 下手,也反证了后者“剑走偏锋”的成功。

这个世界看来的确在上演看不见硝烟的“舆论战争”。各国内部的媒体常常持有不同政治立场,服务于不同利益集团,但当某个冲突出现在国家之间时,一国的媒体又会迅速结成统一战线,形成大体上一致对外的阵形。国家利益像一只无形的手,指挥着媒体冲锋陷阵。这是大多数时候的情况,也是与“普世价值”比起来“更加普世”的情形。

然而今天的中国舆论场似乎有点例外。一些中国媒体人士如今羞于谈论“国家利益”,而认为一旦能超越中西摩擦、加入以西方“普世”价值和利益为中心的意识形态阵营是值得骄傲的。他们不认为中西之间的国家利益竞争很重要,觉得不为中国的国家利益承担责任是道德上更洒脱的表现。

然而现实是冷酷的。国家仍是国际竞争的基础性单位,西方大国对国家利益的追求从来没有淡化。重要的是,它们的国家利益杠杆实现了很大程度的隐形,从而以软实力的方式调动了第三世界国家一些知识分子的好恶。

还是等着看英国方面如何在新闻自由和英国的国家利益之间自圆其说吧,伦敦的辩词也许能让我们受到新的启发。

 
  来源:环球时报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