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海外投资者来说,通过投资数字影院这一开放的窗口进入中国电影市场,也许是一条唯一的捷径
外资游走中影数字
文/本刊记者 郭 春
顶风引资?
虽然早已有人嗅出,今年8月初新出台的有关政策年看似收紧,但还是有专家放出话来:事实上,外资投资影院,仍有可能按照去年年底《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参股75%。
空穴来风必有因。中影集团数字院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影数字院线”)总经理程阳在9月24日举行的“2005中国电影产业投资高层论坛”上表示:“随着技术的发展、成本的降低和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数字电影必然会呈现爆炸性的发展。”但他同时坦陈,数字电影目前仍主要面临技术之外的主要问题即资金问题。不过,他表示,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对外资有很大的吸引力,只要找到好的商业模式,吸引投资将不是问题。
从2003年起,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数字电影产业,到目前为止已投入资金5亿元,其中直接投资中影的占到3亿元左右;到2004年底,中影已拥有166家数字影院。据悉,5年内中国数字影院将发展到500家。这个数字无疑是中影为首的数字电影高端市场占领者所要倾力分食的蛋糕。
据《中国广播影视》记者了解,中影数字院线正积极与多家外资接触,拟成立合资公司拓展数字院线,明年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新增数字影院200家。中影数字院线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公司近期一直在与美国“第一空间”(Alpha Spacecom公司,以下简称“Alpha”)等多家外资机构洽谈合资、融资问题,如果进展顺利,明年将大幅扩展中影旗下数字影院的数量,至少将新增200家;按照目前每家院线180万元的造价推算,将涉及3亿元左右的融资数额。
在一切尚未真正实施之前,目前,中影努力地保持着沉默。
然而,敏感的传媒则无孔不入,紧盯着中影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
在较早以前,中影与美国Alpha成立合资数码影院改建公司的消息就传得沸沸扬扬:Alpha不仅大力投钱,扩大中国的数字影院规模,还将在未来30年里,手里拿着一张为中国数字影院传输所有的媒体娱乐内容的独家许可证。
消息一出,立刻有人质疑。
程阳的辟谣似乎最有分量:中影数字院线与Alpha的合作,只涉及资金、技术、设备领域。与中影在发行等其他领域的合作,仅仅是Alpha的一厢情愿。在当前相关政策中,不会允许外资来插手电影的发行。而那一张所谓的为中影提供30年娱乐内容的独家许可证,则是Alpha为了申请资金贷款而进行的自我炒作。“是我和Alpha直接谈的,有没有我最清楚。”程阳告诉记者。
据了解,中影数字院线与Alpha公司已经签定了合约,但还正在等着商务部的报批。
而中影数字院线吸纳的外资股份,到底能有多少?
程阳说,中影数字院线股份占51%,外资股份占 49%。一切的运作都在游戏规划限定的范围之内。
除了国家分拨给中影公司的3000万元的注册资本金,中影数字院线还会对其下属的170多家影院进行资产评估。“我们的院线以无形资产以及固定资产两种形式进行评估。这是我们与外资合作的资本。”程阳说,现在Alpha的总投资将达到3000万美元,先期投入1400万美元。如果这个项目能批下来,就能引进更多的数字放映设备,这将加大数字影院规模,从而加速电影数字化进程。
除了Alpha,现在还有另外两家美国、日本的公司表达了合作意愿,但只能进行技术、资金和设备投资,不能参与院线经营,只与运营院线的中影按投资比例分配本金。
在合作中,中影不会降低条件,但外资也会有自己的算盘。从长远来看,通过投资数字影院这一开放的窗口进入中国的电影市场,也许是一条唯一的捷径。好的商业模式一旦成型,数字院线将成为投资者最可靠的本钱。就像当年的手机市场,虽然最初在网络营建方面下了不少本钱,却为以后的轻松盈利铺设了一条财源滚滚的康庄大道。“你要用数字电影的设备,进入我们的网络系统,就得给我交费。只要经济上合适,抵上银行的贷款,回收本金,未来日子里,投资人将会取得比较稳定的收益。”程阳说。
中国的电影市场并不发达,这同时意味它的市场潜力极大。中国13亿人口,如果看电影的有一两亿人次,平均每年看三五场电影,按平均票价20元计算,这就成了一块令所有商家垂涎的巨型市场。
与此同时,外资也绝不仅仅看到数字电影的光明前途。精明而实力雄厚的外国商人绝不是指望眼前的这点儿利益,更不会简单地就事论事。从综合因素考虑,中国丰富的文化题材和低廉的制作成本,是对他们的最大诱惑。只要国家政策允许,外资的脚步就会迈得更大。中国的文化产业政策一旦开放,他们就能抢占先机,淘得第一桶金。
程阳表示:“我们还在洽谈筛选,最终只会选择一家外资进行合作。”
算清回收账
一直以来,数字电影的发展有两个障碍: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商业运营模式的确定。今年数字电影倡导联盟(DCI)虽然将基本确立数字电影的标准,但其商用模式,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数字电影技术趋向成熟,其使用效果绝不比胶片差。可是,就算是再好的技术,也要以保证基本的收益为前提。国内的数字电影目前还不到200块银幕,而胶片电影有2000多块银幕,因此,中国电影在短期内实现全数字化还不太现实。
“数字电影成为主流的时候,也就是数字电影商业运营盈利的时候。关键是商业模式构建以及投资如何回报。”程阳说。
把替换原来的电影拷贝节省下来的钱作为对投资人的回收,是美国数字电影的商业运作模式。在美国,数字电影设备的投资人不仅不是电影院方,甚至不是电影圈的人。发行商向影院提供拷贝,其成本由发行商承担。而数字电影可以节省大量的拷贝成本。投资人与发行商联合,投资人每为影院投一台数字放映机,会要求发行商把节约下来的资金的80%分给设备投资商,作为设备投入的补偿,并且逐年递减。最多经过10年,设备投入就可收回。而这时设备已完全归发行商所有,设备投入商在收回成本之后,还可以接着收取数字电影网络系统运营的管理费和传输费,作为投资人的长期收益。而事实上,设备成本的回收期一般用不了10年,通常在第八、第九年的时候,投资方就会有盈利。虽然这种投资不能带来短期的暴利,但是,一个完整的数字电影院网络系统带来的却是长期、稳定的收益,没有太大的风险。
但是,美国的数字电影商用模式似乎并不适用于当前的中国国情。事实上,数字电影如果不能大规模发展,就很难找到一种真正的盈利模式。若每次电影发行只能节省几十个拷贝,对于发行商来说,实在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在美国,数字电影投资商第一期就投资了3000台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美国一个放映机对应一个拷贝,拷贝成本较大。在美国,一盘拷贝的成本是1000美元,3000台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意味着可以少洗3000个拷贝,这样发行商每部电影就节省了300万美元的发行成本。而在中国,一个拷贝往往分配给若干台放映机使用。中国2000多块银幕,一部电影最多时也就投入400个拷贝。而每年大概也就有10部影片可以达到这样的拷贝投放量,一般影片通常只有百余个拷贝。本来投资拷贝数量就少,而数字电影恰恰使发行人省去了拷贝成本就可进行大量的发行放映,这就产生一个问题:节约下来的钱并不多,它根本就不能抵消设备的投入。从发行方里拿一部分钱作回报这个模式,远不够回收成本。
如此一来,在中国,谁来买数字电影设备投入这个大单?就算投了,资金又如何收回?
在当前的过渡时期,胶片电影和数字化电影共打市场。从影院角度来讲,在己经有胶片放映机的情况下,大不了多排点胶片电影,影院肯定不愿意主动购买数字放映机。
我国对数字电影的发展一直非常关注。有政府支持在前方开道,数字电影在中国发展算是顺畅。数字电影示范工程的启动,使中国的数字电影开始提速,“政府已为数字电影提供了两个亿的拨款,就投资来讲,现在这两个亿还难以回收。但这两个亿花得值,这要看它的社会效应。”程阳说。
而数字电影如果想再发展,必须做大规模。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中影自然要物色更多的合作伙伴,把数字电影的数量搞上去。“就算和Alpha谈不成,也要和别人合作。要把数字电影院的点铺下去,这样才谈得上商业运作模式。数字电影的优越性才能真正体现,投资回报才有基础。”借用别人的资金来搭建系统,风险自然减少。再加上数字电影的增值服务和占有优势地位的经营手段,中影数字院线的投资回收似乎看到了希望。
从回收成本方面来说,中影与其合资伙伴除了从发行方里拿到一部分钱,还会进行多种经营。比如,网络中的广告传输系统,可以在系统中常年播出广告获得收益。
此外,从数字院线的发展来看,由于中影数字院线相对集中,按计划的连续放映,能够使机器长年运转,这种商业性的运作模式目前世界上是没有的。而美国的数字院线总量虽然比中国多,可院线不集中,有片子就演,没片子就不演了,机器不能长期地发挥作用。
在数字电影系统建立起来以后,很显然,中影数字院线的垄断经营将成为最有利的条件。中影数字院线可以做老大,可以制定游戏规则,而不用和影院讨价还价。
“等数字影院的数量越来越多,实力强大以后,我们就会要求影院、发行方给我们让出更多的利益,我相信中影能够做到这一点。”程阳说,“如果数量达到五六百家,很多影院可能就不选择胶片了。因为数字电影成本是很低的。电影的经营不能只看票房,更要看利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高档的数字影院正成为投资亮点,并完成对传统影院的成本回购;院线经营的进入门槛将越来越低,资本的兼并、重组会更加激烈。同时,电影院线的盈利模式也将趋于多元化。
攻克瓶颈?
在数字电影发展的过渡时期,片源已成为数字院线不可回避的问题。
在发行胶片电影拷贝时,发行商要对院线谈,院线再对影院谈。院线不愿意发行,影院就别想放片子。由于没有太大的市场,国产小制作、文艺影片如果按洗拷贝的方式发行,恐怕要赔钱。许多发行商不愿购入这种影片,影院也不愿意放。
而在发行数字影片的过程中,中影数字院线担当了两种身份,如果自己是发行方,中影数字影线可以直接面对旗下影院,没有中间环节。“我们直接对影院进行管理。我们给影院提供数字技术,并对影院的经营运作进行监管。”如果一部影片最终只能达到200万元的票房收入,那它一定赔钱。“200万元的票房,片方只能收到大概80万元,洗五六十个拷贝,在一两百家影院里演,了不起了。按我国一个拷贝8000元的标准,洗50个拷贝,40万元就进去了,再加上运营、宣传费用以及不可预知的风险,真的是无利可图。而对于数字电影来讲,只要达到100万元的票房就可回收成本。因为不管在多少家数字影院放映,它的制作费作10万元上下,变化不是很大。同时,数字电影的票价与胶片电影的价格是一样的,观众看的是内容,而非技术。除非我们有特别好的内容,两者不会有差价问题。”程阳说。
诚然,数字院线为不少国产小制作、文艺影片提供了展示和放映的终端平台。但谁都知道,这类影片不一定赚钱。“而从我的经营的角度来讲,不可能总演这些片子,否则我也没法维持。”程阳说。
事实上,随着数字电影的规模渐渐扩大,想上数字院线的电影也越来越多。“现在一般的院线,一星期发行一部片子就不错了。而我们这儿有时候一星期两部。数字技术对发行是很有利的。胶片电影的发行数量是多一些,但不少影片只有几十个拷贝,在影院呆上两天,就叫‘发行’了,根本谈不上什么票房。而数字影院完全可以进行全数字化的管理控制。节目在节目存储器中,通过数字管理操作系统选择电影片源。”程阳说,如今,国内的大制作影片,如《无极》、《千里走单骑》、《天下无贼》、《功夫》等影片基本上都实现了胶数合发,因为它可以节约成本。中影数字院线也在尝试着能使片方在节约成本中让一些利。“这是商业运营的事情,没有固定的模式。”
而对于发行进口影片来说,中影数字院线目前似乎面临着一个棘手问题。由于一些小影院的放映机采用的不是DCI确定的技术标确,美国方面不再给中影数字院线提供数字片源。“我们现在也在和美方交涉。其实,这也是实力的较量。事实上,美国的发行商也是愿意给片子的。中国的影片进口是中影垄断的,你不给我发,那我就不做了。”程阳说。
如今,在政策上,国家已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数字院线领域,比如星美院线正在尝试建设数字院线。民营资本相对于国有资本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灵活的管理和运作手段。而中影数字院线的优势不仅在于国家的资金支持,还在于国家政策给其的垄断地位。针对于数字院线投资这一回报期过长的项目,民营企业是否能够长期支撑,以及能否吸纳多元化的资金,都还有待于时间来回答。“总之,只要有利可图,自然会有人跟进。”程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