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升级的涉外盗版案件,只是目前整个中国盗版产品进出口贸易日益严重状况下的冰山一角。由于境外犯罪组织的介入,国内盗版活动变得日益泛滥,并在相当程度上损害了国家利益。
巨额利润正诱使境外的一些盗版组织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盗版似乎正成为他们以最低风险获得高额利润的温床,同时由于他们的介入,国内盗版活动也变得更加泛滥。
《财经时报》日前从国家版权局获悉,曾一度惊动中美两国政府的顾然地犯罪团伙跨国销售侵权复制品一案,已被列入不久前公布的2004年侵犯知识产权“十大案件”黑名单中,这标志着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打击日益猖獗的盗版尤其是跨国盗版贸易的力度。
盗版贸易引发中美摩擦
盗版问题在中国大陆由来已久,以往的一些重大盗版事件在人们心目中依然记忆犹新,从早年的《绝对隐私》到《哈利·波特》再到去年的《达芬奇密码》,几乎可以说每一本畅销书都遭到了盗版者的洗劫盗版活动的巨量存在,不仅严重损害了出版者及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还多次引发不同程度的国际争端。而此次案发的顾然地犯罪团伙跨国销售侵权复制品一案,更是引发了中美两方的震怒。
负责查侦此案的上海市公安局向《财经时报》透露,这是一起产、供、销分属不同国家的美国人跨国销售侵权复制品案件,其犯罪规模和投机技巧令人触目惊心。
自2002年11月起,顾然地等人在上海通过网络接受境外客户的订单,境外客户则以信用卡转帐汇款、西联汇款等方式付款,以每张3美元的价格销售盗版DVD影碟片。至案发,该团伙已累计向境外销售盗版DVD影碟片18.6万余张,非法获利合202万元人民币。
而这起案件只是整个中国盗版产品进出口贸易日益严重状况下的冰山一角。
“盗版的进出口贸易规模究竟有多大,目前还难有准确的统计数字,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盗版者经营日益工业化的背景下,盗版贸易已出现井喷态势,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国家版权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向《财经时报》表示。
根据美国方面的一份统计报告则显示,美国商会因为盗版问题每年遭受的损失高达2500亿美元,而盗版问题在中国尤为严重。
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周世俭援引美国前商务部副部长的分析,目前中国对美国产品的侵权领域从光盘到伟哥,从版权到商标,从汽车零配件到小五金制品,甚至包括轻工、纺织、机电产品等,这种“全面侵权”使美方经济利益损失高达240亿美元。
据法新社报道,美国商会已准备在今年把打击盗版的矛头对准亚洲盗版商品的生产地,中国则首当其冲。“由于知识产权造成的中美贸易摩擦必然会发生。”周世俭说。
今年1月,美国商务部长埃文斯访华,他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向中国领导人表达,美国总统布什的第二任将要求中国加强打击盗版,保护知识产权。
盗版者的工业化冲动
采访过程中,《财经时报》从国家版权局某官员处还了解到这样一则趣闻,一位香港朋友在见到这位官员时,表达了这样的感谢辞:“这些年我们香港的黑社会越来越少了,因为他们都到大陆做盗版了,这得感谢你们啊。”
这样的感谢辞的确让人哭笑不得。境内外不法分子同时盯上国内盗版市场,无疑是受到高额利润的刺激,而盗版风险远远要小于从事黑社会的风险。
目前国内盗版活动已逐渐出现工业化、集团化、规模化的趋势。北京市版权局版权执法处处长李国荣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分析指出,盗版者的手法本来就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盗版的工业化、规模化趋势则使打击盗版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据李国荣掌握的最新材料显示,一些盗版者在生产、运输、发行和销售等环节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当盗版形成规模,充斥到市场的盗版物会更多,过去市场上流通的盗版物与正版物之比可能是3比7,而在盗版规模化的冲击下就有可能变成7比3。”李国荣说。
内地市场面临危局
境内外大量盗版组织的存在,严重损害了内地正版市场的发展,无论从实际经营利益还是从文化原创角度看,其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已使内地正版市场面临危局。
以音像市场为例,目前国内正版音像市场的销售规模在20亿元人民币左右,而正版音像市场只占整个音像市场的大约5%,这也就是说,目前国内整个音像市场远远高于实际统计数字,保守估计也在400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380亿均为地下盗版市场。
图书盗版状况可能稍好,但估计也近100亿元规模,再加上其他领域的假冒盗版产品,目前国内盗版市场的规模的确令人触目惊心。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王跃生从经济学角度指出:“盗版最根本的是损害了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而创新利润作为垄断性的高额回报是最高利润。中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中缺乏创新传统,百姓对盗版的认知度还有待提高。”
假烟假酒大家深恶痛绝,因为它影响到消费者利益,但文化产品的盗版损害却不是立竿见影的,尤其是随着技术的提高,许多盗版产品的质量比起从前大有改善,甚至连著作人自己有时都难以分辨真假。盗版抑制了创新的激情,大家一般乐于买到价格便宜而质量又不错的盗版物,却忽略了盗版在抑制国内文化创新的激情后,其后果是自己可能买不到下一部好作品了,由此可见整个国民法制观念和道德水平还有待提高。
事件回放
顾然地从2001年起,开始从一些不法商家购买少量盗版DVD,除自己观看外,还在网上公开拍卖。网上拍卖尝到甜头后,顾然地开始在网上揽下大买卖。
2003年11月至2004年7月期间,顾然地在上海市延平路其住处内,利用他人和自己设立的网站,以每片3美元的价格向境外发送销售DVD光盘的信息。
2004年6月,中国警方根据所掌握的线索着手对顾然地向境外销售盗版DVD的犯罪活动立案侦查。在美国执法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历经两个多月,中国警方掌握了顾然地等人向美、英等国家大量销售盗版DVD的证据。同年7月1日晚至次日,警方先后将顾然地等抓获。
顾然地最后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50万元,驱逐出境。
【揭黑】盗版八招
招一:设置虚假订货窗口
现在北京有很多这样的书店,没有任何牌子,就放了几十种样书在那,一样一种。如果你要,那当然不是一两本,一要就是上百本,订下来以后,他到印刷厂去印。这些一般都是外地人,他们就是把北京作为一个窗口,跟办事处似的,盗版源头则在外地。
招二:老板隐身
在南方一些地区,很多非法小工厂都在生产盗版物,老板是谁,工人并不知道,只负责生产。如果被查处,警方一时也找不到老板,而这样的工厂只要运转半年就可以捞到远大于本钱的非法利润,即使半年后工厂被关掉也无妨。
招三:顾左右而言它
人民文学出版社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次他们接到举报盗版其《中学生必读》系列图书的窝点,相关部门找到这个地方后,发现几个人正在装订盗版图书,当涉及处罚时,这些人指出他们只是在装订,如果按非法所得计算,装订的非法所得并没有多少,可以接受罚款。
招四:借助空运
盗版物的运输环节是实现盗版利润的最重要环节。盗版物一般通过公路、铁路运输,现在则发展到空运了。
招五:规避运输风险
一些大盗版商的运作已带有“黑社会”性质。给盗版商搞运输的工人一般都是临时雇来的,他们都不知道自己运的是什么。在运输过程中还会被命令临时调换另一辆装满货物的运输车,究竟是什么货物,他们也不会过问。
招六:发展“盗版信用”
盗版商一般是先发货再回款,这不是为了预留销售风险,而是因为货物在途中可能被有关部门发现查获。查获损失由发货方承担,这些风险损失其实早就被盗版商计入成本。为降低接货人的风险,先发货后收钱,“盗版行业”似乎也存在信誉问题。
招七: 寻求地方保护
有关部门曾查处过遵化一家印刷盗版物的工厂,查处并吊销营业执照后不久,地方政府某些人士提出,原工厂的百十号员工无处可去,还是要解决其就业问题。
招八:高科技以假乱真
盗版技术的不断提高使盗版物质量与正版物不断接近,从印刷、包装到内容都可以乱真。很多盗版制作非常精致的光盘进入一些知名商场,价格也卖得和正版一样贵,即使出版社也只能从低廉得惊人的折扣上看出是盗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