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继房地产行业之后,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超级女声”所创造短信经济,到《无极》所带来的票房收入,传媒业的发展态势可谓惊人。像其它盛极一时的行业一样,传媒产业,是否会是又一个泡沫?它今后又会遇到怎样的暗礁险滩呢?
“和普通的投资不一样,传媒产业的投资,有它自身的规律和原则,有政治属性和产业属性。”史坦国际总裁苏纲宪这样说道。
“从目前传媒产业的发展模式看,主要有三种。有踏踏实实做内容的,比如像南方报业集团那样,以内容为王,通过客隆自己的团队,造就一个个成功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也有做资本概念的,比如像博瑞传播、阳光卫视;还有做品牌或产业链的,比如说英国的皮尔森集团,旗下被财经界人士广为推崇的英国《金融时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赢利。而集团涉及的其它领域有教育、咨讯、娱乐,是非常赚钱的。像被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熟知的《新概念英语教材》、《朗文词典》,都是皮尔森集团旗下的著名品牌。这种传媒产业发展模式,赢利的方式主要不在媒体本身,而是利用它的品牌效应打响知名度,建立数据库、发展衍生产品。这种不以赢利为单一目的的媒体,在国内也有,比如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它的定位本身就不是商业型媒体,而是国家重要的宣传渠道。”苏纲宪娓娓谈道。
传媒业作为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当然也具备高风险。投资不慎,出现“Garbage
in, Garbage out”这样的结果,也是自然而然的事。那么进行传媒投资,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社会公信力、核心管理团队、市场运作机制、政策垄断资源、品牌知名度、财务运行状况、目标受众市场、投资方与管理团队的关系。”苏纲宪把这称为传媒投融资的“八项注意”。每年史坦国际和投资机构主办的中国最有投资价值媒体评选也是以此为标准。
“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注定了传媒业与其它行业不同的政策壁垒。因为这种行业特殊性,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信息安全,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应保持的独立性”。苏纲宪说,“通过对所有入世国家的媒体开放情况研究,我们发现,没有一个国家在传媒领域是完全开放的,世界没有不设防的天空。”
“在媒体产业发展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如何保障国家的文化、信息安全,如何帮助投资方规避政策风险,促进现代传媒企业制度的建设,最终做强做大中国的媒体,一直都是我们史坦国际所关注的焦点。”
苏纲宪说。
一直致力于传媒产业政策研究和传媒投融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史坦国际,在业界已经颇有口碑,其主办的中国传媒论坛系列和媒体与公共政策研究报告以预见性和前瞻性著称,被认为是传媒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从99年开始,史坦国际和其它机构坚持举办中国传媒论坛系列,今年4月份,将主办06年中国传媒投资年会暨第3届中国最有投资价值媒体评选。这次多了一项新的主题活动,即中国传媒(新媒体)融资项目计划书大赛。
“评选和大赛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要做的,是和大家一起探讨中国传媒产业投资的底线和规则。哪些地方可以投,哪些地方是雷区,投哪些媒体对投资者来说最有价值,和大家一起打开中国传媒产业宝藏的路线图。因为我们知道“深浅”,有责任寻找一块安全的“水域”,为投融资双方架起的一个桥梁。
”苏纲宪说。
目前,一些国际著名的风险投资机构,已将一部分投资基金转向了TMT领域(含媒体),中国的传媒特别是新媒体已经成为投资热点。在中国比较有影响的投资机构,如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著名风险投资机构IDG、作为高科技产业强大的金融后盾的软银、凯雷等今年都会有大的动作。由史坦国际联手国际著名投资机构举办的这次“传媒融资大赛”,投资组合总额约2个多亿人民币。
从史坦国际之前主办的历届中国传媒投资年会和产业年会来看,参会代表与投资方成功对接的案例已为数不少。诚然,如苏纲宪总裁所言,“一个方便投资双方自由组合的对接平台,正在开启”。看来,处理好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国传媒产业的大球会越滚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