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渴望揭示真相草根媒体迅速崛起
 
 

www.stanchina.com   2006/05/17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兼媒体实验室(Media Lab)创办人和主持人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早在1995年就在其巨著《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中预言:未来,在线新闻将使读者能够自由地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和信息来源。个人日报(The Daily Me的理念使传统媒体的管理者焦虑,因为自觉地允许读者窄化其阅读范围,将可能动摇传统媒体的哲学根基

  10年前这些听来偏激、甚至有些耸人听闻的预见,如今已经部分地变成了现实。

  草根媒体正在迅速崛起

  以博客为代表的草根媒体的出现,标志着新闻传播互动性的巨大改善,它极大地动摇了主流媒体在信息发布方面的垄断地位,把宣讲变成了对话草根媒体强大的影响力还可从以下事实中窥见一斑:

  200577日,伦敦发生连环爆炸,遭袭现场的目击者用手机拍下了发生爆炸时的图片,这些图片迅速传遍世界,也为警察破案提供了大量现场证据。

  凭着“Every citizen is a reporter”(每一位公民都是记者)的响亮口号,OhMyNews成功创造了一个韩国全体市民参与发声的网络新闻媒体。并把卢武铉成功地送上总统宝座,作为回报,卢武铉将当选后的第一次专访机会给了OhMyNews。英国《卫报》将其称为全世界对国内事务影响最大的新闻网站

  在伊拉克战争的最初几天,Pew Internet Project的调查发现,有17%的美国网民把互联网作为他们获取战争信息的主要来源。调查报告还表明:博客用户的增长也另人瞩目,在所有用户中的比例占到4%”

  上述事实说明,草根媒体正在迅速崛起并成为一种强有力的传播新锐,它在新闻传播方面所展现出的强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传播学界的关注。如何应对这一新生力量的挑战、如何在新的生存环境中对自身做恰如其分的调整,成了主流媒体普遍关心的问题。

  草根媒体的形成

  草根媒体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个人传播工具的普及以及网络免费软件的唾手可得

  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移动电话、短信、图像电话等传播科技进入寻常百姓家,为市民提供和发布新闻给予了技术上的支持,使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跟专业记者有同样的机会通过他们的个人电脑发布新闻,使受众从信息的消费者变为信息的提供者成为可能。关于这一点,We Media》的作者丹恩·吉尔莫尔总结得十分直接,他说:我的基本看法是,如果人们拥有创建新闻内容的工具,他们就会这么去做,从而逐渐出现一种全球性交谈。

  200412月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中的新闻报道中就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当时一位业余摄像爱好者用摄像机录下了由于海啸引起的滔天巨浪。不过,传媒评论家认为,印度洋海啸中的新闻事件还不能与伦敦恐怖袭击中的新闻事件同日而语,伦敦爆炸事件标志着新闻收集过程中的一个顶点top point),伦敦《卫报》称之为新闻程序的民主化,并称在袭击中摄像头手机的使用标志着“‘平民记者的真正诞生

  2、受众渴望分享经历揭示真相

  人本心理学之父Abraham Maslow在其大作《需求的层次(The Hierarchy of Needs)》一书中指出,人们行为的动力在于对满足他们从基本生存需求到自我实现需求的渴望,而人们总是先满足那些较低级的需求,而后才去满足那些较高级的需求。在《在网络中建立社区(Community Building on the Web)》一书中,网络社区专家Amy Jo Kim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运用到了网络社区中。她认为,人们参与的动机在于对某一群体归属感的获得,在于通过做出贡献而建立自尊(self-esteem)并获得承认,在于为创建自我形象以及自我实现而学习新技能、寻找新机会。在参与式新闻中,受众为什么会成为参与者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

  另一方面,主流媒体长期以来一直以新闻把关人的身份自居,报道什么、如何报道完全由新闻机构来把关。全球最大的传媒公司之一新闻集团的老板默多克最近对美国报纸编辑协会说:我认为我们太多的编辑和记者脱离读者。默多克先生说,现在十几岁、二十几岁乃至三十几岁的人不想让一个像上帝那样高高在上的人来告诉他们什么东西重要,他们肯定不希望新闻报道像是传道。新闻同质化,信息表象化,知识匮乏化,宣传虚假化,迫使受众从被动地阅读、收听和观看他们所不讨厌的内容,变为主动地去寻求信息,追逐信息,积极地参与到新闻交流中去。公众不再那么信任和满足传统主流媒体告诉他们的事实,另一方面当代新闻传播技术不仅给了他们获得和查明事实真相的能力,还给了他们一试身手的机会和工具,这使得公众经由自己的渠道来发布新闻成为一种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

  3、传统媒体扩大信息源的需要

  传统媒体鼓励受众提供新闻线索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几乎每个新闻机构都会开通新闻热线或电子邮箱来接受群众提供的新闻线索。随着竞争的加剧,各媒体更是把其发展战略的焦点放在进一步拓展新闻来源上,采取各种手段来扩大新闻采集的渠道,其中包括鼓励受众提供新闻。

  在MSNBC网站上发表的公民记者邀请倡议中,Joe Trippi说:“MSNBC有一群很棒的报道团队为您提供各种信息,但他们可能不在你所在的地方,看不到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情,……因此,我们邀请您作为公民记者加入我们的团队,讲述您自己的故事。

草根媒体与主流媒体的关系

  1、竞争

  无庸质疑,崛起中的草根媒体正在赢得更多的眼球而成为主流媒体日益强大的竞争者。

  200552日出版的《新闻周刊》刊出题为博客将改变各行各业的封面文章,文章作者认为,博客将发布成本降为零,使任何人都可以在10分钟之内注册成为一个博客。以往,传统媒体出版新闻,其决定权在编辑手中,而现在,博客也可以获得大量的读者。传媒和公众之间的分界线荡然无存,大众传媒的概念已经被颠覆,博客创造了真正属于大众的媒体。文章的作者更为大胆地预测:在5年之后,博客将决定媒体的生死。

  2草根媒体是对传统新闻的补充

  主流媒体通常是由广告来做经济支柱的,这些公司的成功营运要通过稳定的业务量,赢利能力和严格的编辑标准的贯彻才能得以实现。而草根媒体则遵循着不同的价值理念。因此,一些被传统媒体抛弃的文章,可以在博客中变得炙手可热。

  传媒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记者去发现重要的新闻线索,从异地发来报道,提供有关消息的各个方面的、均衡的背景材料,然而,他们却不能无处不在,特别是当一些灾难、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他们也许无法亲临现场。因此,那些目击者的描述、照片、录像就成了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新闻来源。关于这一点,在20057月伦敦地铁爆炸案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77日,伦敦地铁爆炸以后,BBC在其网站的显著位置刊登提示,鼓励市民将他们所目击到的情况通过各种方式提供给BBC24小时之内,BBC收到了大约20000份目击描述的电子邮件,1000张照片,20份录像带。除了BBC,还有《卫报》、MSNBC等主流媒体也都开设了专栏,鼓励毫无专业记者经验的普通市民上网发布他们身边的新闻。

  既然是传统新闻的补充,草根媒体就不可能完全排挤掉传统媒体,也不会最终会把新闻机构驱逐出历史舞台,当一个重大新闻事件发生以后,绝大多数读者还是会向传统的主流媒体诉求,但读者的诉求不会到此为止,几乎对于任何一个重大新闻事件,读者都能在一些草根社群中找到另类的分析角度、另类的观点、以及在主流媒体中不常见的第一人称的描述。

  草根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补充作用还表现在其对传统媒体的纠错方面。

  跟其他的数字媒体一样,草根媒体的出现使得受众纠错变得轻而易举,而传统媒体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试图掩盖错误。

  杰森·布莱尔(Jayson Blair)事件中有这样一个事实:杰森·布莱尔杜撰的故事中提到的人中,几乎没有人因为他的欺骗行为向纽约时报投诉的。而且这个问题也并不是《纽约时报》所独有的。这个丑闻之后,美联社编辑协会作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许多读者普遍认为报业的态度一贯是自大、傲慢、无诚意,因此,纠正报纸的错误无疑于浪费时间。佩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20037月所做的一项调查也显示有62%的受众认为新闻机构总是试图掩盖他们的错误而不是承认错误。

  然而博客写手却十分清楚,博客世界跟报业完全不同,访问者在挑刺儿的时候决不会有半点犹豫。一个草根记者的报道中只要有一丝的失足都有可能引发访问者大量的快速回应。

  如果新闻机构要重建他们与受众之间的诚信关系的话,显然必须做出一系列的变革。其中重要的一步就应该是包容日益成长的草根媒体,因为草根媒体的出现使得记者和公众之间现有的障碍变得荡然无存。
  然而,草根媒体并不是医治新闻业的万能药。就拿布莱尔的案子来说,在《纽约时报》真正拆穿他的骗人把戏之前,尽管很多的博客都强力批评《纽约时报》的不实报道,但并没有哪个博客真正抓到他的把柄,对有关事件做出深入细致调查的还是《纽约时报》自己。尽管经历了这次丑闻,《纽约时报》还是《纽约时报》,其影响力以及在传媒中的地位,仍然毫无动摇。而这一点也使人们讨论的焦点再次落到传统新闻跟草根新闻的关系上来。

  草根媒体刚刚开始发展,尤其是中国,目前仅仅处在概念普及和萌芽阶段。还不能完全依据现在的状况去预测未来。但是,草根媒体作为一种新形式,它的传播蕴涵有大量的智慧和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草根媒体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是对传统媒体的补充,它的出现和繁荣,真正凸显网络的知识价值,标志着互联网发展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台阶。草根的兴起,将给网络时代带来新的活力。来源:青年记者

About StanChina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北路罗马嘉园28座1602 邮政编码:100025
TEL:010-58626851/58626852  FAX:010-58626853
E-mail:sksstan@263.net  media@sta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