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自去年10月挂牌成立以来,在新闻出版总署的热切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狠抓出版主业的发展和延伸,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努力打造出版经济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出版主业,已初显成效。
抓导向,确保正确出版方向 集团成立伊始,集团领导班子就达成共识。认为不论出版改革如何深化,出版产业如何发展,政治利益和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原则不可动摇。集团成立了选题论证工作委员会和专家审读工作委员会,加强出版各个环节的管理,强化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大局意识,严格执行重大选题备案制度,严格执行“三审制”,严格把关,责任到人。
抓品牌,设立出版发展资金 为促进出版主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做大做强出版主业,集团通过各种渠道筹集3000万元,于2006年2月设立“出版发展基金”,通过项目投资、项目扶持、项目资助、宣传推广、项目奖励和增量奖励等多种形式扶持各单位打造品牌产品,支持重点图书,发展出版产业。出版发展资金设立后,已产生良好的示范和拉动效果。各出版社的品牌意识大为增强,出版重点图书和精品图书的积极性大为提高。2006年的出书计划中,重点书和有良好市场效益的图书共有160余种。其中第一季度已出版的《中葡关系史》、《中国徽班》、《图说“三大起源”》等图书,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市场形象和品牌效应。
抓选题,着力策划重点图书 集团成立不久,就组织各出版社开展市场调研,为制订选题计划提供了良好、丰富的市场信息、书稿资源和作者资源:各出版社紧紧围绕形势发展、市场需求,策划了一批重点选题,有突出学术文化特色的,如安徽人民社的《奋力崛起丛书》、安徽教育社的《中华审美文化通史》等,有突出贡献传统文化特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如安徽人民社的《中华民族精神读本》,安徽教育社的《全宋文》、安徽文艺社的《国学大家谈》等。有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的,如黄山书社的《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安徽美术社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黄山》、《中国徽州木雕、石雕、砖雕》等。有突出成长文化特色、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如安徽少儿社的《大师成才故事系列》、《大名人的小故事》等,有突出主题文化特色、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服务“三农”的,如《希望的田野—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丛书》和《一招鲜—就业技术速成丛书》,两套丛书将推出9个系列,共110个选题,年内争取出版50种。
抓发行,贴近市场走进读者 集团认为出版社的价值要靠发行环节来实现、因而高度重视发行工作,组织各出版社编辑、发行人员走进书店、.走进读者就图书出版的选题、编辑、印刷等环节与读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掌握来自市场的信息,并经常在公共场所开展“读者服务日”活动,集团所属13家单位均参加此类活动。开启了集团市场营销和形象宣传的新风气。今年元月份北京图书订货会,安徽出版集团首次以统一的新形象亮相,取得了良好效果,订货码洋达3600多万,为集团“十一五”开了小好头。
抓规划,突出长远发展战略 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集团明确提出“一主两多”的发展思路,即主业突出,多媒体互动,多元化经营。在战略管理上进一步明确出版主业的发展方向:一是品牌战略。加大对品牌书和教材的开发力度,形成集团的核心竞争力;采取投资、合作、奖励等方式,扶持重点出版物,扶持精品图书,扶持强势期刊,扶持品牌教材教辅,扶持有市场潜力的电子出版产品,实现重点突破。二是整合战略。重在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整合出版资源,打造出版主业生产链和价值链。三是市场战略。建立集团出版物的销售渠道和网点,在全国主要中心城市建立分销代理,采取多种形式与商家结盟联手打造销售平台,形成销售网络,使集团出版物能够走出去、走进去,走下去。四是对外合作战略。加强对外出版交流和合作,积极推动国际版权贸易,兴建出版科技产业园,提升出版产业科技应用水平。五是差异化竞争战略:把个性化的发展方向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手段。六是人才管理战略。建立吸引、培养、使用人才机制,使优秀的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为做大做强出版主业,集团公司于今年3月设立了出版业务工作部门。部门人员刚一到位,就在集团领导的带领下到各出版社调研。调研工作围绕各出版社近10年来的选题特色、图书利润构成、印制出版、销售情况、图书库存状况、出版社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战略等大家最为关心的课题;进行了深人细致的调研,进一步了解各出版社在市场定位、发展战略、主攻方向等方面形成的特色和存在的问题,为集团制订出版主业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提供了依据。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