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讯 睿智、率性、有才华和天赋,并且很 Men ,把吕克 - 贝松和 姜文 放在一起,很容易就可以捕捉到这两位电影人相似的地方。昨天上午,作为 “ 金爵 ” 论坛大师班最后一场登台的嘉宾,强强联手的对话自然引人注目。
这场对话让大家等了 40 多分钟,光台上为两位准备的杯子就换了三次,最后拿上来的饮料果然是传说中贝松的惟一饮料 ―― 伊云矿泉水。姜文与生俱来的幽默一出场就发挥了
作用,称对方为 “ 贝松同志 ” 。近两小时的对话氛围始终轻松幽默,直到最后一刻来自某记者的问题让姜文黑了脸,因为要他评价《太阳照常升起》女主角 周韵 演技如何,被当场拒绝。
姜文:我听说你被法国的电影学院轰出去过?
贝松:现在我开始后悔,后来没有进电影学院 ……
巧得很,两位最初爱上电影都是源于露天电影院:一个 10 岁跟父亲随军到贵州,在那里住在大仓库看窗外篮球场放电影,然后自己用纸盒幻灯制作 “ 战争片 ” ;另一个 9 岁和父母去摩洛哥度假,第一次在沙漠中看露天电影,同时遭遇骆驼撕咬用床单拉起的银幕如此 “ 三维立体 ” 的有趣一幕!
还有,是不是天才常常会在最初遭遇失败?就像贝松考不上电影学院,姜文是被北电拒之门外后考上中戏。回首 17 岁那年,贝松的记忆清晰如昨。 “ 考电影学院之前首先有个面试,好几轮,我第一轮就没通过。当我坐下来老师们问我最喜欢的导演是谁?我说了几个名字后,他们就说:你不适合这里,可以走了! 15 年后,这个学校请我回去教书,被我拒绝,我说:我教的东西你们都不会喜欢 …… 多年后我后悔自己当初没进电影学院,因为那里毕业的很多人将来都是我的同伴,而我没能和他们一起学习,只有做老导演的第三助理,但因为完全不是一个起跑线上,经验不足,也不能和他们对话。 ”
姜文听着,一个劲儿追问贝松 “ 被轰出来 ” 是什么时候?然后眨巴着眼睛自言自语: “1977 年,那就是第五代的时候,不过第五代是考进去,他是被轰出来! ” 现场哄笑。
姜文:我觉得贝松特好的一点是,先写作后拍电影,而且不拍电影后还要继续写作!
贝松:我 16 岁开始写剧本,其实第一部作品是书不是剧本 ―― 《第五元素》。之所以少年时代就开始写作,贝松归咎于 “ 没有其他事可做 ” 。 “ 我父母在乡下,我在寄宿学校念书,很多逃避现实的幻想对我而言只有借助于写作,但在一个盛产奶酪的国家,人们对怀着电影梦的少年是不可理解的。一开始我写得并不好,常常写两百页就扔垃圾桶里,觉得自己很蠢,我花了 15 年才感觉好些 …… 我的第一个剧本写完了藏起来不敢给人看,因为我法语课不好,后来找到班上一个法语最好的女孩,大概她喜欢我所以帮我修改,其实她很丑我一点感觉也没有 ―― 你们看到了吧,艺术家的生活就是这样! ” 从 16 到 20 岁之间,贝松写的《碧海蓝天》、 《尼基塔》 等 5 部作品蜚声影坛。
“ 你呢?你多大开始写剧本? ” 贝松瞪着姜文,姜文支吾: “ 我 …… 肯定超过 16 岁中戏时写过但都没写完,第一次完成篇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时我 29 岁。我一直觉得导演首先该自己会写剧本吧?而不是你毕业于哪里、属于哪一拨、身上刷了多少颜色。不该拍电影的人在那里拍,看电影的人就很难受。我并不反对商业包装,但你的东西必须是让人兴奋的,而你也是满怀兴奋地拍的! ”
姜文:中国是电影农业国,我们正在 “ 农转非 ” 的过程,其实做 “ 绿色电影 ” 没什么不好!
贝松:在我看来,流行电影和商业电影有很大区别。
不可回避的话题又是 “ 艺术和商业 ” 的话题。贝松直言: “ 只要放在影院放映的就是商业电影,而流行电影是让所有人感动的! ” 姜文点头: “ 我同意!就像中国有句古话:文如其人!什么人拍什么片子,没法改变和模仿。我第一次看《杀手里昂》当时还不知道是谁拍的,就觉得让人兴奋难以忘记。 ” 而贝松出任 戛纳电影节 评委时,同样被 《鬼子来了》 迷住了,结果这部来自中国的电影捧得评委会大奖。
然后姜文话锋一转说出一番令人乍舌的见解: “ 中国还是农业电影国,美国和法国都是工业电影国。其实做农业电影没什么不好,绿色电影,环保!农业需要农业活儿,需要好把式,需要悉心呵护庄稼对它们有感情 …… 但我们有时拍出来正好在 ‘ 乡镇 ' 那个阶段,在 ‘ 农转非 ' 的阶段。我也不认为他们用心拍的东西不好,但太想 ‘ 农转非 ' ,而我们成长的环境已经决定了你的东西!就像甭管你换了多少件衣服,一看还是 ――‘ 农转非 '…… 李安 是另一回事,他是到美国拍片的中国人! ” 他列举 《霸王别姬》 和 《红高粱》 ,以及《杀手里昂》都算 “ 绿色电影 ” 。来源于人网
韩蓓 /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