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遗产保护日,如何利用互联网保护传统文化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端午节前夕,秭归县政府开通了 “ http//端午节.CN ” 官方网站引起了各方关注,同时,它也警示国人要建立全方位中华文化保护体系,必须将中华文化保护的范畴延伸到互联网上。6月10日,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遗产保护日,如何利用互联网保护传统文化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日前,记者从调查中发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保护遭遇危机,在国务院今年公布的第一批518个我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近八成以上未注册 “ 中文.CN ” 域名,这其中不仅包括广为人知的京西太平鼓、武当武术、泥塑、中医诊法、梨园戏等文化瑰宝,而且也涵括了傣族泼水节、蒙古族搏克、维吾尔族达瓦孜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这意味着,我国大部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 “ 端午节 ” 曾经遭遇的危机,名分岌岌可危。
“ 活态 ” 保护是最佳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而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进程使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日渐消亡,像在20多年前,木偶戏、皮影戏在我国随处可见,如今却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从来没有欣赏过这样的民间艺术。因此,如何让正在消失的却又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永远保存下去,将是下一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课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田青认为,如果传统文化不能融入人们现代生活,最终只能 “ 活 ” 在博物馆里。而互联网便是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现代生活的最好形态,新兴的网络传播也将成为 “ 活态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途径。
对此,互联网专家吕伟钢认为,由于中文.cn域名具有民族化、本地化特性及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于保护和宣传中华文化品牌具有明显优势。例如,建立一个有关端午节的官方网站,通过 “ 端午节.cn ” 的表现形式,比英文的域名更能凸显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因为 “ 端午节.cn ” 这一中文域名,既准确展现了端午节这一节日名称,又展现 “ 中国 ” 元素,使得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人们,都能从网络上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依此类推,包括中秋节、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甚至京剧、越剧、秦腔等国粹以及传统的中华老字号,都可以借助中文域名建立网上文化品牌和宣传平台,从而进一步打造中华文化网络体系。而伴随着微软IE7.0应用进入倒计时,中文上网必将全面实现。而我国信息产业部规定的中文顶级域名为CN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册 “ 中文.CN ” 域名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
传统文化中文域名少之又少
互联网域名专家表示,中文.cn作为新一代互联网地址,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再生性,也就是说,一旦注册,其他人就无法拥有同样的中文域名了。这一唯一性特点,注定了中文.cn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再生的,被视为一种稀缺性的资源,注一个就少一个。随着人们不断进行发掘,注册量呈现日益上升的态势,而优秀的中文.cn资源则必然越来越少。因此,业内人士表示,高价值的中文域名资源最丰富的时段是在应用开发的前期,可以说当前正是挖掘 “ 中文.CN ” 这座 “ 富矿 ” 的最佳时机,等到域名资源趋向枯竭的时候,再行注册保护的难度和代价无疑将大大增加。
但是不是仅仅注册了中文.CN域名,我们的传统文化互联网保护就大功告成了?
互联网专家吕伟钢表示,中文域名是互联网应用的基础,但是要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真正发扬光大,还需要进行有创意、持久性的合理利用,才能达到宣传、推广传统文化的目的。
在国务院的公告里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民俗专家田青表示,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例如美国就借助于好莱坞大片等大力传播其意识形态。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成长,中国需要在软实力上进一步增强,以在国际竞争中有更大的话语权,非物质文化遗产以 “ 中文.CN ” 域名形式,在互联网上焕发新的生命力,无疑是中国加强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田青认为,中文域名具备诸多优势,以鲜明的 “ 中国元素 ” 特色示人,让世界各地的华人能够立刻望 “ 名 ” 生义,脑海中浮现出相应的传统文化场景,而怀有好奇心的外国友人也可以循着这个 “ 中文门牌 ” ,进入一个又一个妙不可言的文化圣境中。
据记者了解,端午节.cn网站的开通,舆论可谓叫好之声不断,然而,除了端午节.cn之外,截至目前,其他真正投入使用的传统文化中文域名可谓少之又少。由此看来,不但我们主动 “ 藏宝 ” 的文化保护计划亟待跟进,我们的文化开发意识更是有待全面普及。
实际上,很多文化遗产和端午节一样,仅仅被动式的 “ 藏 ” 实乃障目之举。如果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开发和利用,文化保护将流于形式。那些被束之高阁的传统文化,将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为人们所遗忘。而以 “ 中文.CN ” 的形式复活在互联网上,形成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品牌保护体系,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迎来自己的 “ 第二春 ” 。因此,民俗学家把 “ 中文.CN ” 域名称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