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在于精准的传播新媒体将取代博客?
 
 

www.stanchina.com 2006 年 06 月 29 日

 

  在 “ 世界杯 ” 的比赛开始之前,它的网络视频转播权之争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据传,搜狐是以千万元的代价获得网络版权,而万众传媒出品的 “ 世界杯日报 ” 电子杂志则成为了新浪网友观看网络视频的获取途径,让 “ 万众传媒 ” 这个新晋电子杂志平台走入大众视野。而最近,一封攻击万众经营模式,作者署名为 “ 楼上的肖邦 ” 的信也开始在网上流传。新京报记者专访了万众传媒副总裁、总编辑韩国强。
新媒体的核心在于精准的传播效果
   新京报:电子杂志作为新媒体,新媒体的概念到底是什么?
   韩国强:从技术的角度,新媒体集成了音频、视频、文字。电子杂志可以实现对目标用户的精确投放,可以监控所有用户的阅读行为,最后完整提供给广告主我们读者的行为分析报告。
   新京报:所以说新媒体的核心不在于新技术?
   韩国强:新媒体的核心在于它能给广告主带来点对点的控制,实现精确的传播效果。
   新京报:现在的电子杂志加了中折痕,有翻页 ——— 在形式上都还在模仿传统媒体。
   韩国强:我在传统媒体的时候,看到网络杂志空前一致地模仿传统媒体,就感慨这帮人用心极其险恶,无非是为了从纸媒体抢钱。因为广告有规格习惯,实行标准化可以非常容易地直接从平面媒体那儿拿走广告。
   新京报:从平面媒体转入电子杂志,除了说明你是非常看好新媒体之外,是否还说明你更看好新媒体?
   韩国强:传统媒体可能会变成内容供应商。媒体包括内容、渠道和终端。传播的核心价值,我认为是渠道。传播链条和物质产业链不一样,渠道太重要了!不是说内容不重要,而是传统媒体只可能作为单独的内容供应商存在。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未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
   韩国强:现在新旧媒体之间还是竞争合作关系,未来它们将变成产业链条上分工不同的环节。传统媒体将退居到上游,电子杂志占据的是渠道,以后还会有终端,譬如电子阅读器。
   新京报:最近在网上有一封质疑万众传媒经营模式的帖子,说万众传媒主推日报,是不是意味着要放弃平台模式?
   韩国强:我确实不看好做平台。电子杂志行业的阅读器壁垒和内容短缺及粗糙问题不解决,做平台只能是一个华丽的纳斯达克故事。
   新京报:就目前来看,电子杂志的形式大于内容,形式感较强,内容却没有突破。
   韩国强:我们现在还在建立规则的过程中,因为人力紧张,一些具体的内容还没有打造出来。我承认,目前所有的电子杂志在内容上真的没有大的突破。但是我们一开始就推出了二十几种杂志,那些都是在一般传统媒体上看不到的,传统媒体细分不到我这个地步,譬如 “ 私摄影 ” 、 “ 抒情摇滚 ” 等等基本上是很个人化的风格。
   新京报:传统媒体一般都要追求读者群的最大化。
   韩国强:我不把《今日万众》仅仅当成媒体产品,它还具有另外两个属性,其一它是开放的内容平台,网民能够获得发布信息的机会,能够做大量的原创,还可以像论坛一样有互动。其二,它可以做细分化的产品,作为营销工具为广告主提供服务。电子杂志平台发行1本、100本或者千万本,它的发行成本都一样,而这是在刀耕火种的传统媒体无法实现的。
   新京报:现存的网络杂志,无论是平台运营商还是内容开发商,在大众中知名度并非很高,这是它们自己的问题还是市场尚需时日酝酿?
   韩国强:现在无论多么小的制作作坊都好大喜功,想做门户品牌,却没多少人好好做内容,没有产生对读者有价值的产品,所以说现在这个市场有些虚胀。其中,《物志》可算作不差的网络杂志,单期就有十来万个读者,可算是有影响的。
   但可能是因为它内容范围比较窄,所以知名度不很高。而《今日万众》放眼的是整体市场,只不过现在时机尚未成熟。
希望未来电子杂志可以取代博客
   新京报:万众在两个月之内就推出20多个种类的杂志 ——— 是为了练兵、做做市场试验,或者你认为,这个时代需要先把地盘占住。
   韩国强:实际上要同时推出这些杂志,很耗人力,没有几百人做不下来,而我现在只有100多个员工,所以有很多期刊都还没有好的内容。现在我把主打产品压缩为3个:多媒体日刊《今日万众》、《万众生活周刊》和一本与CHANNEL[V]合作的月刊《V-Magazine》。
   新京报:其余的20多种杂志就由外面的公司来供应吗?
   韩国强:这20多种杂志会在未来一个个恢复,如果有些广告主看中它的品牌,可以交由他们去做,或者由他们来投资冠名。
   新京报:传统标准里,衡量杂志,除了产品本身的特征之外,似乎还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阅读群,才能称之为杂志。但在新媒体的概念范畴里,一个网友DIY的一本杂志也叫电子杂志?
   韩国强:网友制作的电子杂志可以发送给别人,可以留言,也可以互链。我希望未来电子杂志可以取代博客的地位,尤其是名人杂志将占据大量的阅读群,现在我们正在开发模版,制作一份具有多种表现方式的电子杂志在将来不会有任何技术门槛,实现这个目标尚且需要时间。
   新京报供稿
   新闻链接>>>
谁驱动博客走向狂热
   2005年的互联网被深深地打下了 “ 博客 ” 和 “ Web2. 0 ” 的烙印,从全球到中国,无不舞动着博客的身影,怪不得有人称 “ 2005年是博客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
博客开始火拼了
   去年初冬那场关于 “ 博客元年 ” 的激烈争吵,让人惊叹博客竟然已经成了你争我抢的 “ 香饽饽 ” 。如果说博客一开始在中国走了一条从 “ 精英 ” 到 “ 草根 ” 的扩散,那么可以说2005年博客又开始从 “ 草根 ” 走向 “ 精英 ” 了,只是两次的 “ 精英 ” 大不一样罢了。2002年当博客刚刚出来时,是那些IT界的技术精英的新实验田,通过某些美女的性隐私暴露,流入了普通大众的视野,博客被很多渴望出名的普通人视为成功的至宝,不少人开始踏上了通过博客出名的道路。确实也有不少人如愿以偿地走出来了,比如那些大家现在能叫上名字的竹影青瞳、流氓燕、芙蓉姐姐等等,一时火遍大江南北。而2005年的博客再一次回归精英,则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名人、能人、上层人士开始玩上了博客。
   传统的大门户网站开始进军博客市场了,而且要占据最有利地势,因此到处找名人,觅精英,确信上层人士的博客只要一开,必然让那些民间小卒光彩全无。新浪的名人博客,访问量一直居高不下,有人说 “ 静蕾的博客元宵节刚过就创下了112天1000万次的点击率 ” 。
   新开的网站也不示弱,Chinabbs.Com ( 刚刚改为daqi.com ) 一开始就推出了精英博客,而且还给博客按月发稿费。以博客起家的,博客中国等更是通过提供新的服务和各种运营策略来巩固地盘,扩大市场。最后搅得连人民网也开通了博客,然而新浪的触角更加的灵敏,两会期间马上推出了王小丫的两会专门博客 “ 小丫跑两会 ” 。不用任何统计数据,不用任何怀疑,上面这些足以看出博客比拼的势头。
博客会热多久
   一个博客,一种可以让个人方便发布自己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的技术有多少人在关注,有多少人参与其中,也就牵动了多少人的利益。
   因为博客,2004年 “ 博客中国 ” 获得了博客的第一笔投资,来自软银亚洲的100万美元,然而这只是个抛砖引玉开始。2005年9月,该名为 “ 博客网 ” 的原中国博客又获得了1100万美元的投资,很快 “ 千橡互动 ” 4800万美元的投资也到账了。博客带来了利益,博客使互联网行业看到了 “ 第二个春天 ” 。
   网站做博客,提供博客服务能 “ 火 ” ,个人通过博客也能 “ 火 ” 。木子美不是得到了国际大奖了吗?而且获得了在博客网的职位,被众多人追捧。芙蓉姐姐也拍电影了,也出书了。而且只要博客们勤劳、勇敢,还有很多的奖等着呢,孟小蛇、按摩乳、 “ 反波 ” 等等不都陆陆续续地获奖了吗?而且是国际大奖。获奖后接下来当然会获得很多。
   当然以上只是这些最著名的,获得国际大奖的,那些各种组织、各种网站评出的各种关于博客的奖那就更多了,获奖面也就更宽了。某钟爱博客的网站消息说,本届博客大赛,设置了最佳科技博客、最佳商业评论博客、最佳博客、最佳文学博客、最佳情感博客、最佳图片博客、最佳群体博客、最佳人气博客、最佳学生博客等13个奖项。
   最佳博客大奖的奖金为1万元,由博客 “ xxx ” 获得。什么最佳性感美女博客奖、最佳才华美女博客奖、最佳人气美女博客奖、时尚娇点美女博客奖等等的奖多得数都数不清了。
   博客已经不仅是技术、是文化、是时尚,博客更是生活的实在。博客带给人们表达自由的空间,带给人们实现梦想的希望,带给人们实实在在的好处,人们就有理由喜欢它,人们就会追逐它,人们就会实践它。
   博客已经成为产业,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棋子,如何摆布,如何作战,都受控在那只 “ 看不见的手 ” 中,内容如何、形式如何、结局如何已经不重要了。
   然而在博客发展最热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博客能走多久,尤其在中国的本土环境下,博客的狂热能持续多久?
   人物介绍>>>
   韩国强: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2004年进入复旦EMBA传媒班。出版有诗集《刹那静止》。曾以天骄为网名,担任诗生活版主、天涯舞文弄墨版主。
   2005年为新浪财经名家专栏首任专栏主笔。曾参与创办《第一财经日报》并出任副总编辑,目前担任万众传媒副总裁、总编辑。
   《江南时报》  (  2006-06-28   第 08 版  ) 来源: 人民网-《江南时报》

About StanChina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北路罗马嘉园28座1602 邮政编码:100025
TEL:010-58626851/58626852  FAX:010-58626853
E-mail:sksstan@263.net  media@sta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