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馒头事件 ” 和网络视频短片的流行
2005 年 12 月底,一位名叫胡戈的上海青年网民,在看过我国著名电影导演陈凯歌的新片《无极》后,通过自己掌握的视频技术,将《无极》改编成只有 20 分钟长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个短片上的大部分画面均是从《无极》中截取的,经过对画面进行重新组合和配音,以 “ 搞笑 ” 的方式,并借用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 “ 法治在线 ” 的形式粉墨登场。胡戈在完成制作后便把它发送到网上,与网友们一起分享这种幽默及其带来的快乐。然而,就是这么个不经意间制作的 “ 小噱头 ” 短片,却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不少新闻媒体也对此进行了热情的关注与报道,进而使一场小小的网络游戏演变成一个具有较大社会轰动效应的 “ 馒头事件 ” ,胡戈也从默默无闻的一介网民,一下子变成了名驰天下的网络红人。
在人们纷纷对这种 “ 恶搞 ” 短片评头论足之际,另一边是一些网络视频高手又相继仿效胡戈的做法,在网上频频展示自己的才艺,推出五花八门的 “ 恶搞 ” 短片。仅 2006 年 3 份,被媒体披露、在网上盛行的网络视频短片就有《抄袭访问》、《一个馒头引发的麻烦》和《大史记 2 :分家在十月》等。《抄袭访问》讲述的是,一位网友利用电视技术将央视著名电视栏目 “ 超级访问 ” 改头换面,让花儿乐队在节目中 “ 全盘招认 ” 自己所谓的 “ 抄袭过程。 ” 这种恶搞视频的制作技术与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不相上下。视频的引言中把花儿称为 “ 抄袭男生 ” ,并由此展开了一场 “ 抄袭访问 ” 。制作人把 “ 超级访问 ” 变成了 “ 抄袭访问 ” ,其戏谑、调侃、反讽的意图十分明显。《一个馒头引发的麻烦》是署名为吴聪、张楠等网友制作的一部短片,它剪辑了《少林足球》、《天下无贼》、《功夫》、《东成西就》、《大腕》等 11 部影片中的经典镜头,继续讲述 “ 馒头事件 ” 发生后陈凯歌、胡戈以及网友等社会各方面的反应。在全长 9 分钟的短片中,冯小刚、陈凯歌、陈红、葛优、张学友、梁朝伟等众多明星大腕纷纷出镜,围绕 “ 馒头事件 ” 展开对话,大名鼎鼎的 “ 星爷 ” 更是化身为 “ 胡椒粉 ” 声讨陈凯歌,坐在演播室前讲述故事的主持人正是 “ 恶搞大师 ” 胡戈。片中画面剪接与台词设计都恰到好处,人物表情和搞笑对白让人忍俊不禁。《太史记 2 :分家在十月》又名《讲述电视流氓自己的故事》,充满了调侃和尖刻的嘲讽,长达 30 分钟。该短片中的母本取自两部前苏联经典革命影片《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 1918 》。也许是因为涉及真人真事,该片没有署名,但剧中人物却几乎全和央视评论部的人能对上号,主角的名字被换成了崔永元、水均益、白岩松、陈耀文、柏扬等,只不过在每个人名字后面又加上了 “ 斯基 ” 两字。
由此可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挑战《无极》的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网络媒体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网络视频短片虽以粗糙、低劣的制作技术在坊间出现,却以非常态的形式在撞击着人们敏感的神经,拓展着受众的视域,给人以精神上的某种震撼,而不仅仅是愉悦。
二、如何看待网络视频短片的盛行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的网络视频短片,无论人们对此采取很前卫的态度欣然接受,还是坚持谨慎和批评的态度对此嗤之以鼻,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它已经堂而皇之地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网络传播的一种新形式。那么,我们应如何冷静地、理智地看待网络视频短片在当下的盛行呢?
其一,网络视频短片是一种非主流的大众文化。所谓的大众文化是指 “ 直接诉诸人们的现代日常生活的世俗人生,它是工业社会背景下与现代都市和大众群体相伴而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物质依托的、受市场规律支配的、平面性、模式化的文化表现形态,其最高原则是极大地满足大众消费( 1 )。其中,现代性、商业性、世俗性、娱乐性、时效性和复制性等是文化基本的特征。专家指出,我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兴盛,除大众社会、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消费等基本条件快速形成外,还有中国社会自身的多方面原因:一是文化禁锢的解除引发了对娱乐文化的需求,二是闲暇时间的增多成为培育休闲文化的土壤,三是文化大众群体的形成和扩大促进大众文化的发展,四是文化生活的多样性需求促进文化形态的多样化发展( 2 )。从 20 世纪以来,我国的 “ 文化生态 ” 主要由三种文化形态构成,一是体现国家意识形态正统原则的 “ 主流文化 ” ,二是代表人文知识分子价值观念的 “ 文人文化 ” ,三是反映市民文化精神和文化需求的 “ 大众文化 ” 。事实表明,这三种文化的均衡发展、良性互动,才是一种理想的文化生态。因此,时下盛行的网络视频短片只是大众文化中的一种新形式、新载体。我们既不要过于抬高它的地位与价值,也不要把它视为洪水猛兽、大逆不道,担心它的出现会对传统的主流文化构成挑战、形成多大的冲击力。笔者认为,当下网络视频短片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权利。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现在社会生活和大众视野中的非主流文化,恰恰给文化大众提供了更多文化选择的条件,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主流文化一统天下的单调格局,这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文化的民主化进程的加速和个人在文化生活中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但无论如何变化,其从属地位不可改变,它既不会严重威胁到原有主流文化的权威性,也不会动摇主流传播渠道的牢固地位。
其二,网络视频短片所强调的是文化娱乐功能。大众文化的消费也不再只是购买一两本通俗小说、市场流行期刊,而是要有一定的经济保障和闲暇时间。因此,从受众群体现状看,当代大众文化往往以文化青年为主体。正如希尔斯所说: “ 大量的流行音乐、平庸粗俗的电影、期刊文学和各种形式的舞蹈为青年而生产,为他们所消费。这是史无前例的,是大众文化革命的核心( 3 )。 ” 众所周知,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游戏和娱乐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佐料。传统的主流文化在 “ 娱心 ” 的同时不忘 “ 劝善 ” ,具有思想教化意义,而大众文化则鄙视任何劝谕动机,把娱乐大众作为惟一的功能。人类社会需要文化,而大众社会需要娱乐,娱乐取代审美成为大众文化的宗旨。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游戏化的娱乐文化,遵循的是一种 “ 快乐原则 ” 。正如麦克唐纳所说: “ 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 —— 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儿高兴( 4 )。 ” 如果说严肃的主流文化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越性满足,那么快乐的大众文化则是一种本能性满足。我国 “ 新人类 ” 一族曾这样表述其 “ 生活哲学 ” : “ 那就是简简单单的物质消费,无拘无束的精神游戏,任何时候都相信内心冲动,服从灵魂深处的燃烧,对即兴的疯狂不作抵抗,对各种欲望顶礼膜拜,尽情地交流各种生命狂喜( 5 )。 ” 这在某种意义上表露出一部分大众主要是青年大众的娱乐心态,而时下流行的网络视频短片正是这种 “ 找乐 ” 的一种手段,一种精神寄托而已,它以非严肃、调侃性、搞笑型的面目出现,类似于流行音乐、通俗歌曲、街头踢踏舞,甚至还有西方社会中一度流行的 “ 嬉皮戏 ” 的痕迹和 “ 牛仔文化 ” 的风味,但它只是满足一部分大众的娱乐需求,它只在一段时期内比较流行,且为青年网民所热衷。然而可以预料的是,随着时过境迁,青年人对它的新鲜感、好奇心的消减,这种娱乐形式势必又会被更新型的青年时尚文化所代替。但变化的只是作为大众的载体,永远不变的是它的文化娱乐功能。
其三,网络视频短片必须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下运作。国家广电总局社会管理司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现有的管理法规、制度不够完善,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络媒体业务,尚处于管理依据薄弱或无管理依据的状态。从 1999 年开始,国家广电总局虽然也出台了一系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管理规定,但由于规章的法律层次低,难以有效地对此实施管理。( 6 )在法律几乎处于真空的状态下,对网络传播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只得依靠道德这把 “ 软 ” 尺子了。时下盛行的网络视频短片基本上是以 “ 寄生虫 ” 的形式生存的,它把一些经典影片作为 “ 恶搞 ” 对象。之所以这种 “ 恶搞 ” 还能够赢得一定的受众市场,主要原因在于,恶搞的态度只是消遣性的无厘头,比较温和,多少给人带来某种趣味,以致人们对于这种尚没有超越道德底线的行为大多给以一定程度的宽容和理解。
但是,从社会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即使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任何行为也有自己基本的道德底线。一种行为如果越过了道德底线这一鸿沟,往往很难得到人们的宽容和理解。 2006 年 4 月中旬,一部署名胡倒戈的网友为央视第 12 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制作的网络视频短片《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就是把我国红色经典影片《闪闪的红星》作为 “ 恶搞 ” 的对象,片长 9 分 36 秒,片中所有画面均出自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闪闪的红星》。其中,演员对白、配音及影片字幕全部被篡改,片头 “ 八一电影制片厂 ” 变成了 “ 八七电影制片厂 ” 。原本一心想参加红军的潘冬子,在短片中却整日做着明星梦,希望挣大钱。显然,这种篡改不仅伤害了电影创作者,也伤害了观众,尤其是在价值观上会给青少年观众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导。此行为立即遭到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严厉谴责和广大观众的批评。在强大的舆论面前,胡倒戈最终以公开道歉的方式收场。( 7 )笔者认为,胡戈调侃的是一部商业娱乐片,没有超越道德底线,还是可以宽容的。但《闪闪的红星》是公认的红色经典,其价值观、人生观影响了几代人,潘冬子的形象已经成为一个符号化了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岂容随意篡改和恶搞。
那么,如何去规范和约束网络视频短片这种恶搞的行为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李希光 教授认为,应该改善媒体布局,加强内容引导,增强政府对网络媒体的议题设置。他建议从 “ 引流 ” 和 “ 开源 ” 两个方面来加强政府对社会舆论的引导能力。 “ 引流 ” 是指调整政策规范,将网络媒体纳入管理范围,对媒介形态及其传播单位进行梳理,实施监管,将这些目前还在管理规范之外的行为纳入制度化渠道,此举的目的是一方面控制其负面效应,另一方面也为网络媒体的成长提供法制环境。 “ 开源 ” 是指增加主流信息的渠道和数量,政府进行良性的网络舆论引导,特别是在方法和技巧上相应革新,开辟主流舆论在网络媒体中的阵地,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引导舆论向健康的、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方向发展。( 8 )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视频短片,其出现和发展都是时代发展进程中很正常的社会现象,既不要惊叹它的横空出世,也不要担心它的发展势头,因为作为非主流文化的一种载体,网络视频短片的从属地位将无法改变。加强舆论引导和制度监管是当务之急,让它在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邹文广主编:《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论》,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 页。
[2][5] 陈文忠主编:《文学理论》,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50 页、第 352 页。
[3] 转引自张汝伦:《思考与批判》,上海三联书店 1999 年版,第 551 页。
[4] 转引自丹尼尔 ·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三联书店 1992 年版,第 91 页。
[6][8] 转引自吴俊:《新兴媒体的 “ 无极时代 ” 》,《江淮晨报》 2006 年 3 月 27 日 B8 版。
[7] 赵璐苹:《红色经典岂容恶搞?》,《新安晚报》 2006 年 4 月 24 日 B4 版。 (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新闻系副主任、副教授 ) 来源: 人民网-《今传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