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管理:由传统把关人转身“全民把关人”
 
 

www.hexun.com 【 2006.07.14 】

 

  近来 “ 五胞胎 ” 、 “ 手机煮鸡蛋 ” 等虚假新闻事件愈演愈烈。先是捧为奇迹,通过网络等媒体广为传播,然后辟谣。网络在虚假新闻的传递过程中发挥着最主要的推动作用,是迅速传播虚假信息的头号 “ 帮凶 ” 。

   此类事件严重伤害着社会诚信,影响深远;同时也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息:政府的管理能力在网络环境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处境尴尬。第一,政府无权管,法治社会对于政府的权力有严格的约束;对于 “ 五胞胎 ” 事件的肇事者,她说谎的个体行为在媒体自愿报道的情况下演变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社会事件,社会舆论可以用公德去批评她,但是政府却无权处置她。第二,政府无力管,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尤其不是政府职能明确规定要管的社会现象,政府不具备事事把关的力量,不可能检验所有社会现象的真假好坏。第三,政府没管好,政府处置网络上猖獗的违法犯罪现象,从规范制度,到防火墙技术的强制隔离,到网络警察,有效果但并不理想;实践证明网络问题防不胜防,有些难题既管不了也管不好。

   在此背景下,传统 “ 把关人 ” 受到冲击。 “ 把关人 ” 在非网络环境中具备完全的能力,对信息是否可以进入传播渠道或继续在渠道内流动作出决定,并最终把信息传达给受众。但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的非中心特征、网络的无疆界特征、网络的散播传递方式、网络的 “ 匿名效应 ” 等都在摧毁传统意义上的 “ 把关人 ” 。由政府部门和专门的社会组织充当 “ 把关人 ” 已不足于应对当前面临的困境。

   因此,政府在网络环境下的改革创新趋势必将是大力倡导和扶持 “ 全民把关人 ” 。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群策群力;以全面动员模式应对网络的非中心和 “ 无根 ” 特性;通过群众路线,延伸政府的治理半径。 “ 全民把关人 ” 有两重任务:第一,把自己管好,不制造虚假信息,不传递虚假或可疑的信息;第二,帮政府管好,发现虚假或可疑信息,及时举报,鼓励主动验证和辟谣。有利于及时、快速地发现和处置网络问题,形成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开创健康的网络环境。

   政府倡导 “ 全民把关人 ” 是创新之举。 “ 全民把关人 ” 的实质一方面是政府与社会的共同治理;依靠全民动员,争取广泛参与,寻求社会问题的社会治理模式。另一方面将是政府治理的转型,是由 “ 堵 ” 到 “ 导 ” ,由管制到教育,由管理到服务的实质性转型。把管理对象转变为管理主体,借助教育、培训等方式培养全民的把关能力,知法守法,协助执法,事半而功倍。

   但同时,政府倡导 “ 全民把关人 ” 又是无奈之举。政府对于全民 “ 把关 ” ,只是责任倡议,而非行为要求。当前公民有热情、无能力的问题比较突出。为此,第一,政府自身要做好 “ 宏观把关人 ” :建立健全网络环境下的把关政策,提供法律保障;引导网络舆论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监督网络状况不脱离社会许可的范畴。第二,政府要全面培养公民的把关能力,把公民培养成为 “ 微观把关人 ” :不传递虚假可疑信息,把好网络舆论的底线,与违规违法信息作斗争。第三,政府要积极构建支持 “ 全民把关人 ” 的机制,提供足够的技术保障:一是让公民能够把关,承认公民把关主体的地位,提供公民把关的条件;二是让公民便利地把关,举手之劳就能有益社会;三是防止公民乱把关,根据法律和程序实施把关。

“ 全民把关人 ” 的难点在于寻求政府与公民利益双赢、责任共担的结合点。从表象来看, “ 全民把关人 ” 对政府治理有利是显性的,让公民受益是隐性的。但从深层次上看, “ 全民把关人 ” 积累的是极其重要的社会资本 —— 诚信,其最终和最大的受益者是社会和公民, “ 全民把关人 ” 有自发和自觉的诱因,关键看政府如何与公民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形成全民把关的格局。因此,在网络环境下, “ 全民把关人 ” 必将是政府治理的新诉求;同时这也将是信息时代 “ 善治 ” 政府和 “ 公民社会 ” 的必要条件。 (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政府管理与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 ) 来源 : 广州日报

About StanChina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北路罗马嘉园28座1602 邮政编码:100025
TEL:010-58626851/58626852  FAX:010-58626853
E-mail:sksstan@263.net  media@sta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