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媒体涉华报道分析

 
 

www.stanchina.com 2006-7-19

 

——探析 CNN 和 NHK 在中国“两会”期间的涉华报道

     本文选取了 2006 年十届四次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前后 CNN 和 NHK 播出的中国新闻为研究对象,围绕两者新闻选择和报道方式的差异,通过对其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阐明中国应对国际舆论环境的有效办法,就是用更多的事实说话。

     作为中国“一年之计”的晴雨表,全国“两会”历来是观察中国未来走向最直接的信息源。在我国人大、政协会议召开的两周时间里,国际传媒界究竟是怎样将中国传播给世界的?这向来受到国内各方面人士的关注。

     首先 , 它像一面镜子 , 折射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其次 , 它像一把标尺 , 为中国政府的对外关系决策提供参照。在中国日益走向开放 , 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今天 , 这种参照尤为重要。鉴于此 , 本论文选取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四个国家各一家重要电视台——美国有线新闻网( CNN )、日本广播协会( NHK )、韩国广播公司( KBS )、俄罗斯电视台( HTB )作为研究样本 , 特别是 CNN 和 NHK ,对它们在同一时段内 (2006 年“两会”前后 ) 有关中国的报道进行考察分析 , 以期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一、样本选择

    1 .研究时段的选择

     本文跟踪时段为 2006 年 3 月 1 日 至 3 月 16 日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分别于 2006 年 3 月 5 日 和 3 月 3 日 在北京开幕, 14 日上午和 13 日上午闭幕,会期分别为 10 天和 11 天。

     具体来说,本论文把各境外电视新闻媒体滚动播出的整点新闻,锁定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由于人工收集,可能造成分析数据的一定误差。对同一“两会”议程的重复报道,本文将尽量选择最详尽的一篇报道;网上新闻稿与电视播放的内容有冲突的地方,以电视新闻为准,以减少误差。短时期的报道虽不足以反映某个国家涉华报道的全貌 , 但实事求是的描述总比主观臆测更为重要。本文结论仅供参考。

    2 .研究媒体的选择

     样本选择依据典型性与相关度的原则。这四个国家与中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 并且具有一定的地区代表性 , 均为各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但统计结果表明(如下图),美日电视台的报道较多,而俄韩电视台的报道稀疏。在“两会”期间,四国媒体报道的总量为 50 条,其中最少的俄罗斯电视台( HTB ) 2 条,最多的日本广播协会( NHK ) 22 条。尽管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美俄日韩四国对中国的关注也在不断增强,但从报道总量上来看,仍然比较少。毋须置疑,如此有限的报道反映不了我国“两会”期间的完整情况。数量上的局限决定了四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只能是一些片断。

     另一方面,俄韩两国如此之少的报道量,也为分析研究制造了障碍。鉴于此,该篇论文把落脚点放在了日美两国主流电视台美国有线新闻网( CNN )和日本广播协会( NHK )的中国新闻(共 40 篇)为研究对象。

     美国有线新闻网( CNN )

     美国媒体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最强的,首屈一指的当属美国特纳广播公司在 1980 年创办的第一个全新闻有线电视频道 ?? ——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 —— Cable News Network )。 1990 年的海湾战争使其声名鹊起,对科索沃战争、 9 · 11 事件、伊拉克战争的全程直播更使其如日中天。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 CNN 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令人瞩目的世界性电视新闻网。目前,全球 1.5 亿的电视观众收看 CNN 为他们提供的新闻,有相当一部分新闻媒体使用或借鉴 CNN 播出的节目素材,随着国际互联网在全球的迅速扩展, CNN 的全部内容都在互联网上向全世界的观众传播。 1

     按业务传播对象划分, CNN 可分为国内频道和国际频道( CNN International )。国内频道以美国观众为主,其内容也多为美国国内新闻。 CNN 国际频道负责国际传播的任务。每年关于中国人大和政协会议的相关内容也主要是在国际频道中播出。 CNN 国际频道的重要新闻( headlines )相当于我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的国际新闻部分的内容。这正是本文着力研究的对象。

     日本广播协会( NHK )

     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日本广播协会(简称 NHK )创建于 1926 年,战后重新改组。 1953 年开播电视以前,该机构一直经营广播业,现在的主要力量已转向电视。 NHK 具有半官方性质,其最高权力机构是经营委员会,其成员由首相提名,经参众两院同意后任命,任期三年。从总体上看, NHK 的节目内容比较严肃、正统,新闻报道方面力求准确、公正,注重时效性,娱乐题材尽力避免庸俗化,在世界电视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目前它的广播、电视在日本的人口覆盖率分别为 100% 和 99% 。

    NHK 有两套电视网,一套为综合频道,每天播出 18 小时,其中新闻节目占 39.4% ;一套为教育频道。前者是本次分析的对象。

     本文选取以上媒体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从政治层面上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 , 中美两国关系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波折之后 , 自 2005 年下半年起逐步得到改善。日本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 经济往来频繁。近年虽然发生了一连串关乎两国国家利益的政治、经济事件 , 给两国关系 ( 尤其在中国民众心中 ) 蒙上了一层阴影 , 但官方及民间对两国关系的预期还是相当高的。

     具体到媒体层面,第一,这两家媒体均为该国的权威媒体,在其国内有最高的影响力,美国有线新闻网( CNN )是世界公认的全球新闻龙头;第二,不少中文媒体与网站经常引用这些媒体的报道;第三,这两个媒体建有自己的网站,收集过程中遗漏的新闻,便于得到查证。

二、样本总体分析

    CNN 和 NHK 在被调查的 16 天中,共播出 40 条涉及中国的新闻报道。 NHK 22 条, CNN 18 条。本文按所报道的内容进行分类。因为选取的时期为“两会”召开前后,主要查看国内重大事件发生时他国的相关新闻选择,所以将新闻类型大致分为政治军事、经济、卫生、其他新闻。

     表 1 : NHK 和 CNN 在两会期间的新闻分类情况

     总体可以看出,美日两国电视台把“两会”前后的中国报道主要聚焦在了政治、经济方面,分别占到 50 %和 32.5 %。可见,中国“两会”这种国际共同关注的重大事件将媒体的视线引向了蓬勃发展的中国,至少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和愈加开明的政治改革不能不给国际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西方媒体最为关注我国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动向,这是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一方面,由于独特的重要性,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新闻本来就较其他领域多;另一方面,对西方媒体而言,我国的政治动态、经济发展对他们意义更为重大,因此这类新闻的比重也最大。

     卫生新闻的报道达到了 12.5 %。从历史的角度看,第三世界的医疗卫生条件向来就是西方挑剔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伤疤;从现实的角度看, SARS 危机影响深远,禽流感问题刻不容缓, 2006 年 3 月 6 日 中国又证实第 9 个禽流感死亡病例 2 ,国际上自然对我卫生领域保持密切的关注。

     值得一提的还有 CNN 和 NHK 对香港、台湾的报道。对台湾和香港的报道是 CNN 和 NHK 中国报道的重要内容,共 10 条,占报道总量的 25 %。在对台湾的报道中,这一时期的报道重点是:陈水扁废除“国统纲领”及我国增加国防预算遏制台独。这些报道强烈显现了美日对中国的防范心理。

三、样本个体分析

    ( 一 ) 美国有线新闻网( CNN )“两会”期间涉华报道 ( 包括评论以下同 ) 共计 18 篇 , 其中 11 篇是报道“两会”的,其余的新闻主要涉及住房、朝鲜、禽流感、言论自由等问题。总体来说, CNN 的报道重点主要落在台湾、军事、卫生、“三农”四个问题上:     

     对于台湾问题,涉及的报道有 3 条,针对性的报道有 2 条。主要是围绕“陈水扁废除‘国统纲领'所引发的争端,在报道过程中, CNN 未发表明确的主观评论,只是对此引起的两岸反应进行了详述。与台海问题直接相关的“两会”议题当然是我国增加国防预算的问题,相关报道占到了 11% 。由于 3 月 6 日 中国又证实第 9 个禽流感死亡病例,关于禽流感的报道又占到了 CNN 报道总数的 17% 。

     今年一反常态的是, CNN 对中国“两会”关注的议题较为简单,且贴近中国老百姓和官方的视点。对于“三农”问题,涉及的报道有 2 篇,针对性的报道达到了 6 篇,足足占到 CNN 18 篇“两会”报道的三分之一。从根本上讲,今年的“两会”是例会,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 2005 ,部署 2006 ,对“十五”计划作总结,对“十一五”规划进行展望和部署,继续突出解决“三农”问题。在人权、台湾这样的敏感问题上,没有能让美国媒体“打起精神”的新闻。 CNN 自然也就“被迫”将落脚点放在“三农”问题上。

     (二)日本广播协会( NHK )“两会”期间有关中国的报道共计 22 篇 , 其数量是四个国家中最多的,这基本反映了日本媒体涉华报道的现状。

    22 篇报道主要集中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分别为 12 篇和 8 篇。政治军事类报道之所以占绝大多数 , 首先是地缘政治上的原因,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另外在此期间,又发生了“陈水扁废除‘国统纲领'所引发的争端 ;还有在中国“两会”之前发生的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再次参拜靖国神社事件,温家宝总理和李肇星外长都借“两会”记者招待会之机对此进行了强力谴责 3 。

    NHK 在“两会”期间的经济报道方面与 CNN (共 5 篇占 27.8% )相比,不仅更加重视(共 8 篇占 36.4% ),也更加务实,具体报道了中日双方在石油和双边贸易方面的动态,言词上透着霸气:

     “日前,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在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上就近期中朝贸易额大幅增加一事表示,日本方面将要求中国对此事的背景作出说明。 4 ”

     “麻生在外交委员会就中国在东海的日本排他性经济水域附近继续推进油气田开发一事表示,如果中国开始进行开采活动,日本政府必须要采取对抗措施,对抗的方法有很多,但是目前阶段还是要向中国方面继续表达日本政府的立场。 5 ”

     这样的陈述还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类似的态度,还可见《美计划对人民币实施制裁》 6 的报道。由于人民币的汇率直接触及日本的经济利益, NHK 对其的态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四、结 论

    ( 一 ) 新闻报道即事实的图解过程。在事实的图解化过程中,新闻事件往往按照记者的价值尺度剪裁,纳入其道德、意识形态和利益框架内。 7 我们从 2006 全国“两会”期间的境外媒体对华报道中,可以看出具体画面的真实与整体画面的不真实是如何被人为操纵的,以及国家利益是如何在国际传播中延伸的。美国既看重中国这个有着 13 亿人口的大市场 , 同时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与中国有着意见分歧;然而 , 随着两国之间有效交流途径的建立以及多领域合作的不断加强 , 其媒体对中国的关注、报道面明显拓宽 , 这也反映了美国政府看重中美双边关系并谋求其进一步发展的愿望。

     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 也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中日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 经济合作密切。尽管由于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影响 , 它的涉华报道始终存在着刺耳的“噪音”,两国关系发展屡遭挫折 , 但两国各个领域的合作均呈现良好势头。

     总之 , 美日两国都是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来报道和评价中国的 , 其中大部分都是与其自身利益相关度高的中国新闻。但是 , 不同国家的涉华报道又明显地带有各自的特点或倾向性,体现出美国的冷战思维和日本的防范心理。

    ( 二 ) 不同国家之间的新闻媒体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 但是因信息匮乏而造成的双方误解与偏见却是可以避免的。境外媒体报道中国就好比“盲人摸象”,想让外界摸清中国这头大象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外国媒体继续扩大规模“全面地摸”——近距离、强信号、高密度的信息接触 , 才会有可能产生近乎客观、准确、全面的认知与评价。

     由此可见 , 我们不必企求别人替我们说话 , 但是充分地摆事实、讲道理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 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只要对方信服并采用了我们提供的材料 , 就相当于在放大我们中国的声音。误解、偏见的减少或消除正是国与国之间减少矛盾冲突 , 增强互信互利的重要前提。(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赵嘉莹 武警指挥学院石家庄分院政治部 . 来源于 《对外大传播》

About StanChina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北路罗马嘉园28座1602 邮政编码:100025
TEL:010-58626851/58626852  FAX:010-58626853
E-mail:sksstan@263.net  media@sta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