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第二代互联网(Internet2)的中国进行时,IPV6(中国第二代互联网)、网格计算、语义网、P2P(Peer to Peer对等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概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面前。网络由现行的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的Web1.0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快、工具性更强的Web2.0模式发展。与Web2.0相对应的关联词是RSS(聚合内容)、Blog(博客)、SNS(基于个人的网络基础软件)、Tag(标签)、WiKi(维客)、网摘、IM(即时通讯)等。新一代互联网,将使网络的能量再次成倍增长,而Web2.0,则更多的是信息互动传输,即应用方式的新变革,它可能会对网络中人与电脑、人与信息、人与人的关系产生重大的变革推动力。
新技术带来的转变体现为新闻人物、新闻读者和职业记者的三角结构的变化。原来处于新闻制造和传播边缘的读者现在成了中坚力量。他们可以把身边事情记录下来,传给他人,起到了新闻的收集和传播的作用;他们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搜索来检查媒体新闻是否属实,也可通过与目击者交流(比如阅读Blog)来确证。当网络超越了地理界限之后,原来的读者基于技术条件,也成为了新闻的收集和传播者。
读写(Read-Write)的万维网、BBS、Blog、WIKI、3G手机、RSS甚至P2P,使得网民们(Netizen)不再只是新闻消费者,而成了生产者与传播者。特别是Blog和RSS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一对多”格局(书、电视、广播、报纸),或“一对一”(电话、信件、电报)状况,变成现在的“多对多”。“在新一代互联网中,网民可以通过博客、维客等手段,更制度化地、更专业地参与到原创性的新闻生产中……一些专业领域的博客,正在逐渐形成‘意见领袖’的地位。非专业力量正在新闻生产领域进行着一种从边缘向中心的渗透,虽然他们还没有到达核心地带,但是,他们与专业机构的交融已经形成,并且会越来越紧密。”
网络新闻目前仍以文字信息为主,但在不久后,内容结构将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在2005年10月“神舟六号”发射的报道过程中,新浪、搜狐、人民网、凤凰网等,就是采用P2P流媒体技术进行的视频直播。P2P技术突破了网络视频传输瓶颈,改变了互联网的整体传输结构与传输模式,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信息通途的基础。“神舟六号”的视频发射报道使人认识到,应用P2P技术能够让现有的任何新闻信息在互联网上畅通无阻,P2P技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更具互动性的新闻信息形式。可以说,P2P技术是新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它为网络传播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在网络传播的演变过程中,技术从来就是最基本的推动力之一,新一代互联网正在重新定义网络媒体的功能,未来的网络传播格局将越来越呈现“汇聚”与“分权”的特性。一方面,网络新技术会使更多的资源(不光是信息资源,也包括各种硬件资源)得到更有效的整合,信息的采集、处理、发布及接收方式将得到大大的丰富,获得更多的灵活性。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广度与深度也将得到拓展。另一方面,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网络传播时代将会是一个更加分权的时代,传播格局可能更加多元化、层次化。
《市场报》 ( 2006-08-21 第05版 )
来源:《市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