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明:要建立黄灯警告丶红灯退出的机制。
 
 

史坦国际STANCHINA

 
 

  “首先我的观点是不同意废,同意立,要考虑的是如何立,并且立得更好。”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专访时,王旭明如此表示。

  王旭明曾担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现任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依然是其日常关注重点。在11月中旬,废除“211、985”舆论出现后,王旭明在博客发表文章,称与其讨论存废与否,不如重视其建设效果如何。

  王旭明认为,在当前体制下,应对“211、985”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他提出的路径是:先科学合理地制定入选标准,引入竞争机制,加强目标实现过程监管,并对结果进行公正评估。简单来说,相对现在的“一锅端”,甚至滥竽充数,需要实行“黄灯警告、红灯退出”的竞争退出机制。

  黄牌警告、红牌退出

  经济观察报:你怎么看待211、985高校设立以来的利弊?

  王旭明:这么多年来,国家通过211、985工程,拨了一批款,通过这个项目工程建设的形式,使一批大学能够在比较简短的时间内,在校舍建设、队伍引进等各个方面有明显的进步。

  用抓工程的方法抓教育是荒唐的,谁都知道。但当时除了以抓工程的方法促进教育发展,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我认为目前还没有。所以我觉得用抓工程的方法来推动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目前来说还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但可行不代表它有多合理、多完善。211、985高校制度下一步怎么走,是最关键的问题。

  经济观察报:下一步具体应该怎么走?

  王旭明:当然要改变这制度的弊端,发扬其经验。下一步,什么学校可以进211或985,一定要制定明确的、具体的标准,而且这个标准,除了专家、学者,官方等认可的指标因素之外,还要有老百姓看得懂、听得明白的指标因素。比如,国际知名大学排行榜,我们应该有多少所大学排入前几名?要进入211、985的话,要进前几名?

  我们要研究制定详细的、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标准,把这个标准公之于众,不能靠“血统论”,不能说是教育部所管的学校,就一定是211或985,省里所管的学校,就不是211或985。

  把标准公布了以后,第二步是引进竞争意识和规则。当然,我觉得这里必须考虑一个前提,那就是起点的不同。比如说让江汉石油学院去和清华北大竞争,显然不公平,它们在竞争时,条件标准应该不一样。

  第三步,要加强过程监督。不能一次性给完一期拨款,不能1000万一次性就给了,我只能先给你200万,我要看你的进展情况,进行得好,我才继续给你钱,进行得不好,我就不给你拨剩下的钱。要有“黄牌警告、红牌退出”的机制。

  最后,一定要让结果说话,制定了标准,加强了监督,最后谁说话算数?要让“结果”说话,而不是让领导来说。什么叫拿“结果”说话?就是你要硬邦邦地拿出来结果来——实现了211、985的哪些标准?

  我觉得这几条是我们今后特别应该加强的。当然,还有一个要特别说明的观念问题,我认为211、985是我们国家对大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我认为应该多元化管理,千万不能认为211、985就是好,就是高级,非211、985就是不好,就是低级,它只是不同类别而已,一定要建立这样一个观点。

  政府逐渐削除大包大揽大办

  经济观察报:在体制没有根本性改变的大环境之下,新标准的制定、过程监管、结果评估这几个步骤要往前推进该如何实现?

  王旭明:这个通过顶层设计完全可以,我们政府有专门的部门做这个事。

  我赞同有些学者关于成立专家委员会、教授委员会以及专家治校的建议,也就是所谓的高校去行政化,但短时间实现不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面对骨感的现实,我们不能每天空喊理想,我们得想办法让骨感的现实怎么变得有肉一点。

  经过三十年、五十年的努力,或许可以达到专家治校、去行政化这样一个目标,但现在要一步步往前走。211和985的入选条件具体化,建设目标明确化,实现过程监督化,加强竞争意识……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经济观察报:要实现这些,政府的角色相对以前要做怎样的改变?

  王旭明:这里有一个理念转变的问题,决策者不要把学校分成三六九等,211、985只是中国大学发展的一个方面。有的大学想发展成研究型大学,可以。有的大学发展的目标是职业型或实践型的大学,那也可以有不同的“工程”来相对应。各类型大学都应该平等享受相应的国家资助。决策者要有这样的理念。

  从各个学校来讲,也不必非要挤到211、985这个“战车”上去,比如说,有些省属或市属学校,条件很差,不必非挤到211、985里去。各个学校定位不同,要根据各自的定位去发展。而且,不要认为211、985就高出一筹,用人单位也不要有这样的观念。这是一个观念转变的问题。

  在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当中,毫无疑问,政府要逐渐去除大包大揽大办的作风,政府要更多地提供服务,更多地提供监管,更多地根据最后实效来评估。

  经济观察报:民间和市场在制定标准等方面可以起什么作用?王旭明:很多人都强调所谓的独立第三方,当然很好,民间力量的流入是很好的。但是必须考虑我国的国情,我国国情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制不健全,社会主义价值观还没有深入人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成立的第三方,能独立吗?如果这些第三方被人收买,那有什么意义?所以,第三方并不意味着一定公正,公平。我个人认为,可以做一些探索,但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成立第三方上。还是这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官方制定标准,要保证公正的话,公开透明是最好的方法,可以进行多种论证,广泛征求意见,争取标准制定的第一步就尽量科学,避免以后的隐患。

  标准目标层层下压

  经济观察报:改进和完善211和985高校制度的顶层设计最后要落到学校层面执行实施,学校应该怎么做?

  王旭明:每个大学的具体情况不一样,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修改指标。学校要将这个设计标准更加具体化、更加细致地落实到每个院系,最后落实到每个人身上。标准可能有10个指标,那学校就细化为100个指标,然后分散到50个或100个人身上,谁没完成指标,谁的职称、职务、待遇都就受影响,这样一层层地压下去。

  经济观察报:211和985制度在改进和完善时,会遇到哪些问题?

  王旭明:最大的问题就是动真格后,或者把它的标准具体化后,没有人再想入选“211”和“985”高校了。比如说,标准里要求五年以后,高校得出五个诺贝尔奖,高校还敢要这笔钱吗?

  再比如说,标准若要求五年之后,高校得在国家重大工程方面拿出一些具体的研究成果。很多高校可能会感到为难,就不争“211”和“985”了,不要国家拨款了。不会像现在,谁都想要国家拨款,因为不要白不要。

  其实这 20多年来,“211”和“985”最大的弊端就是对效果评估时没有退出机制,既没有“红灯退出”,也没有“黄灯警告”,我没听说过哪一所“211”或“985”高校亮起过“黄灯”,干没干一个样,干得好不好一个样,有没有成果一个样,这不行!

  经济观察报:211和985制度的改进和完善,对整个国内的高校教育改革,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王旭明:高校会更加务实。比如说,将高校的建设目标制定得更具体,提供明显的导向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那各高校就不再会乱建设了。再比如说,新的标准可以不允许高校再盖新楼和新图书馆,特殊情况下再特殊批准。

  我看现在中国高校的硬件设施普遍比国外高校好。我去过国外十几所高校,都比我们的高校破旧,包括剑桥。所以我非常反对高校盖楼。以清华、北大来说,我认为它们一点都不缺楼,以后清华、北大校园内不要再进行建设了,房子破得不行了,就圈起来。如果清华、北大觉得人太多,可以在外面再建一个分校,现在的校内一定要保持原有的风貌。 

 
  来源:经济观察报  

copyright©2004 stan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